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侃

(中華民國時期將領、革命烈士)

鎖定
陳 侃(1900—1949), 原名啓宇,字公我。興寧坪洋人。北京大學預科、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肄業。1926年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二師三十六團作戰參謀、營長,第二十一師,二七團團附,第九十師上校團長。1938年初任第九集團軍第四牛九十師二七O旅副旅長,7月授陸軍少將。1939年秋任二七O旅少將旅長。1943年任第四戰區閩粵贛邊挺進縱隊司令。1944年任第四軍九十師145師長,同年5月因長沙失守被撤職,參加反蔣民主救國活動。1949年5月任潮安縣長,是月25日因謀劃起義事泄被捕犧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2] 
中文名
陳侃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49年
畢業院校
日本士官學校
出生地
廣東興寧縣坪洋官鋪前

陳侃人物簡介

陳侃位於興寧坪洋官鋪前舊居 陳侃位於興寧坪洋官鋪前舊居
陳侃(1900—1949年),原名啓宇,字公我,坪洋區潭坑鄉人。民國4年(1915年),陳在義正小學畢業後升入縣立中學,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民國13年進入北京大學預科。翌年東渡日本士官學校學習軍事。民國15年7月,回國參加“北伐”,投入第四軍張發奎部黃琪翔團擔任作戰參謀。北伐戰爭汀泗橋爭奪戰一役,陳及時蒐集情報,提出作戰方案,建議指揮部抓住戰機,集中全軍夜襲正面之敵。此議為指揮官接受,是役迅速取得全勝。
民國16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陳再次東渡日本重讀士官學校。民國17年回國,到第四軍吳奇偉屬下任營長,參加“反蔣攻粵”等戰事。民國26年7月抗戰爆發後,調升第四軍九十師二O七旅旅長,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翌年5月23日,日軍在九江登陸,武漢會戰揭幕。當時陳任第四軍九十師師長。在防守廬山兩側及南潯路戰役中,與敵一O六師團相持逾月,協同友軍全殲敵第一四五聯隊。9月21日,敵第二七師團一個旅團沿瑞武公路進犯,第四軍、七十四軍和六十六軍協同作戰,於萬家嶺一帶殲敵四個聯隊,取得萬家嶺大捷。此役陳部擊斃日聯隊長田中大佐。10月下旬武漢失陷,第四軍轉移湖南,陳率九十師參與第一、二、三次長沙會戰,都給敵軍重創。民國32年陳奉派飛越駝峯入印度,接受美援軍火。不久回國,一度任第四戰區閩粵贛邊挺進縱隊司令,駐守興寧水口。後被薛嶽調回四軍九十師任原職。翌年5月,日軍分兵三路入侵湖南,長沙等地失守,被撤職,歸田賦閒。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之時,他一面通過昔日友好與中共秘密聯繫,一面與同鄉原國民黨將領李潔之、廖鳴歐等密商起義。民國38年5月,中共華南分局領導人囑陳乘赴潮安任縣長之機,伺機行事。被奸人告密,事泄,同年5月25日,陳乘飛機從香港至汕頭下機時,被閩粵贛剿共總司令俞英奇逮捕殺害。
建國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陳侃為革命烈士。 [1] 

陳侃人物生平

陳侃少年時代

陳侃家名啓宇,字公我,1900年生於廣東省興寧縣坪洋鄉官步前,坪洋是一個四面環山低窪怕澇的地方。陳侃在這裏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也度過了他盛年受排貶重返故里然而並不寧靜的歲月。母親袁氏,是善良老實的農民,生養下8男3女,陳侃最小。陳侃出生不幾日,母親便患病身亡。陳侃靠大姐陳興娣的奶得以活命,常常惡病纏身。最甚一次,陳侃奄奄一息,大姐以為他已無希望生還,按鄉俗棄其於廁所,後由父親抱回,幸得治癒。陳侃年少體質孱弱,後來能夠成長為一位身材魁梧意志剛強的將軍,與他一生的刻苦磨鍊分不開。父親陳史安精於醫道,生性善良,常施醫舍藥於窮苦人,這對幼年的陳佩影響很深。他家門前是條遠達平遠、江西,近連縣內羅崗、大坪、崗背之要道。每日數以百計挑腳力的窮人早出暮歸兩頭斷黑打這裏經過,行走諸多不便。陳史安特地紮了不少燈籠,或懸掛於屋門口,或送與挑腳力的窮人照明。陳佩每每望着那些寫着“安善堂”的燈籠照亮了腳力們艱難的前程,幫了他人的忙,他心裏也感到一片明亮。

陳侃北伐抗戰

陳侃的家庭當時在村中是一箇中等富裕的人家,有30多畝薄田,近20間房屋。陳侃逐漸長大,父親見他聰穎過人,有意授予醫術,盼他日後能繼承家業。然而,狹小而貧困的山鄉怎能留得住陳侃一顆充滿嚮往和沸騰的心。他渴求進步,渴求知識。上小學後陳侃受其啓蒙老師的影響,喜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進步詩詞,生性秉直剛強。1919年,他在興寧縣立中學讀書時,受進步同學影響,讀了《三民主義》、《孫文學説》等進步書籍。“五四”運動爆發後,他在學校裏積極參加聲援活動,歷時兩個多月。他在學校裏學習勤奮,追求進步,好打抱不平,很為同學擁戴。1924年,陳侃考入北平大學預科班學習。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23日國民黨在京高級要員派人去請段祺瑞主持公祭活動。段託疾不來。受邀參加公祭的陳侃早對段反動本質不滿,毅然在靈堂起立陳詞抨擊説:“段為袁賊走狗,焉可登主祭之位?實沾辱孫先生之靈!”此語當時震驚四座,公祭活動當場換入主祭。此後陳侃以其秉直剛強的性格得到國民黨進步人士的器重,被薦保送東渡日本士官學校留學深造,至1926年7月回國,參加北伐。他渴望繼承孫中山遺志,完成國民革命統一祖國大業,先後在第四軍張發奎部黃琪翔團任上尉參謀、少校參謀等職。北伐兩湖戰場汀泗橋之役是關鍵一役。陳侃綜合吳佩孚、孫傳芳部派兵情況,迅速向指揮部彙報。他提出的作戰方案,為獨立團團長葉挺接受實施,而取得了全面勝利。為此,陳侃得到指揮部的嘉獎。
在反覆的政治鬥爭中,陳侃目睹國民黨內部爭權奪利,派系林立而苦悶彷徨。1927年8月,南昌起義爆發。陳侃由於審時度勢不足,沒有參與這一震驚中外的義舉,而他也不願再置身於國民黨內部的權利之爭,再次東渡日本。1928年回國後,陳侃先後在吳奇偉、黃鎮球部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1938年10月,任第四軍90師師長職務的陳侃,親見日本侵略者肆虐,怒不可遏。陳侃率軍奮戰,英勇抗日,歷經淞滬、武漢、長沙會戰,立下顯赫的戰功。當時他在湖北追悼陣亡將士時揮筆寫下的輓聯,至今為人傳誦:“與圖今去鬥,寇焰正囂張,萬民深水火,安忍偷生。”
應該説,陳侃由思想傾向進步,到最後作出光榮的抉擇,並非產生於一朝一夕。他早在北伐期間,便結識了不少共產黨員,葉挺是其中之一。與共產黨人和革命理論的接觸,使他感到了一種外在的力量。這種力量時時引發着他的熱情和嚮往。使他的思想逐漸由為個人升遷奮鬥上升到另——個境界。抗戰爆發後,他雖在國民黨部隊身居要職,卻喜歡與共產黨人交朋友,接受共產黨的思想。據當時在張發奎部任職的地下黨組織的負責人左洪濤回憶,1936年,他便認識了當時在“吳奇偉所屬集團軍第四軍任職”的陳侃,並很快成為朋友。左洪濤經常送共產黨宣傳團結抗戰的進步書報給他閲讀,幫助他進步。陳侃的長子陳兆謙先生回憶説:“爸爸有很多書,也很喜歡讀書,艾思奇著的《大眾哲學》,還有《抗大動態》等書,爸爸不僅自己讀,也介紹給我讀。”“陳侃是同情,擁護我們黨的團結抗戰主張和有關政策的。”爾後,陳侃在國民黨四戰區任第一挺進縱隊司令期間,也同情、支持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並做過不少好事。饒彰風的回憶材料這樣寫道,陳侃不僅對縱隊裏的地下黨員的工作給予支持,而且動員不少進步青年參加挺進隊,使“當時興梅地區的民主運動很活躍,成為全省運動的中心地區,與東江縱隊的武裝鬥爭相配合。陳侃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以至這個挺進隊後來“被蔣介石下令解散。”
陳侃雖然習武,但對政治、經濟、文化、醫學方面都有很濃的興趣。他常常對他的親朋、部下説,一個人要想能夠對國家強盛起點作用,必須有廣博的知識。他藏有各類書籍7000餘冊,並自己著有《家園建設新議》、《我的家政方針》等書,寫下不少詩文。他的詩文筆鋒犀利,充斥着對蔣介石統治的不滿、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自己的報國之志及對人民疾苦的同情。陳侃不僅自己愛讀書,努力從中吸收進步思想,也渴望窮苦百姓的孩子都能讀書受教育,長大好為救國救民出力。抗戰期間,縱然在戎馬倥傯中他依然不忘興辦教育,先後在家鄉坪洋鄉和他任職的地方定南縣鵝公圩倡導並捐款創辦了文光小學(今坪洋鄉一小)、鵝公國民小學。因為他堅信,抗戰一定會勝利,中華民族一定要振興,而國家要發達,就必須興辦教育。這些,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陳侃決心投身抗戰,與全國軍民一起奪取抗戰勝利的決心和把振興中華民族寄希望於抗戰勝利之後的信心。
陳佩在軍隊中,以他的軍事才幹和戰略思想為不少人賞識,更以他的正直清廉使許多人欽佩。他在長沙任師長時,家鄉不少堂兄伯侄找上門來要求做事,陳侃對他們説,你們想發財的不要來找我,圖舒服的也不要來找我。長子陳兆謙當時在南京讀書,每月只有少許生活費,寫信向父親訴苦。陳侃回信説:“回想我在日本讀書時,生活比你辛苦數倍,操練時稍不留神便被教官拳打腳踢。都過來了。像你這樣不吃苦,將來如何能成大器?”陳侃後來在廣東任中將主任要職時,住在廣州百子路義興園,生活保持儉樸。而對面住的國民黨政府財政廳的一位科長卻氣派非凡,出入豪華轎車。對此,陳侃常與前來坐談的將官説:“你看小小一位科長如此氣派,不刮民脂民膏哪裏來的錢?蔣介石的統治不垮才怪呢!”他受命視察東江、韓江,途經興寧時,一位白髮蒼蒼的大娘前來告狀,哭求放回她的兒子。原來大娘的兒子被騙抓去當兵關押在新兵營裏,陳侃問明原因即想法放出大娘的兒子。事後,這位大娘提着一隻老母雞前來跪謝陳侃。陳侃扶起老人説:“阿嫂,百姓受苦,我陳某未能盡力,已是失職。母雞你帶回去滋補身體。”遂叫人將老人送回家。“己所不欲,勿施與人。”這是陳侃最喜歡在客廳裏懸掛的一塊條幅。他把它作為做人的準則。

陳侃反蔣

抗戰末期,蔣介石為排除異己,將長沙失守的責任強力口在陳侃所在軍的將領。軍長張德能被殺,陳侃也遭到隨軍軟禁的懲處。抗戰勝利後,陳侃僥倖獲釋。這時,他已完全看透蔣介石的反動本質,決心投靠共產黨。他先是跑到上海尋找黨的組織關係,未有着落。又與地下黨員梁一飛一起輾轉到達香港,找到中共香港分局負責統戰工作的連貫、饒彰風。陳侃見到黨組織的負責人,激動地提出為黨做些工作的要求,談了掌握兵權策動起義的設想。黨組織根據當時的形勢和陳侃的具體情況,指示他回到國民黨統治區,利用社會關係,儘可能掌握實力,“等待時機,地位爭得越高越好,實力掌握越大越好,這樣對革命有越大的貢獻。”根據黨的指示,陳侃於1946年秋回到家鄉坪洋。此時,故鄉的山山水水在這位遠歸遊子的心目中顯得異樣的親切。在這裏,陳侃接觸到共產黨的地下工作者李戈倫、李煥良等人。在他們的進一步啓發下,陳侃更清醒地認識到,只有投靠人民,投靠共產黨才是唯一的出路。他與愛國將領廖鳴歐(後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等商議,伺機掌握兵權,聯合反蔣起義。1947年春,陳侃得知在興寧活動的中共地下黨員陳衍清等3人被捕,他經過多方周旋將他們3人從專署監獄保出,並設法讓陳衍清在潭坑小學以教書為掩護繼續從事革命活動。不久,原舊四軍軍長黃鎮球調廣東省國民黨政府任保安副司令。黃是陳的老上級,即調陳侃出任保安司令部高級參議,軍事視察組中將主任等職。陳為掌握兵權,欣然應任。他常借到東江一帶視察機會,與國民黨軍隊裏的愛國將領曾天節、李潔之等接頭,大膽闡述自己的政治觀點,蹉商策動起義,並多次以去澳門辦學為由,與中共南方分局聯繫。他住的義興園公館是他和梁一飛等經常蹉商起義計劃的地方。為使起義順利,陳還冒着生命危險,去做師長喻英奇的工作。同時,在國民黨政府中,他努力爭取一些有實力的職務,以擴大起義影響。1948年冬,陳侃到香港找到黨組織負責人饒彰風,彙報他爭取了去潮安縣任縣長的機會。饒彰風與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向他作了三點指示:一、一定要掌握武裝;二、行動慎重,應配合好大軍南下;三、與地方黨組織聯繫,以免發生誤會。陳侃接受指示後,即返回廣州一帶活動。為防不測,他將家屬、小孩送至香港。而這時,蔣家王朝搖搖欲墜,蔣介石反動分子一方面準備出逃台灣,一方面派特務捕殺進步人士。陳侃的行動已被國民黨特務機關掌握。1949年5月22日,陳侃再次去香港與黨組織及已起義將領吳奇偉取得聯繫,準備返潮安出任縣長後即起義。當他和秘書梁一飛等從香港乘飛機返至汕頭機場時,即被跟蹤的國民黨特務、綏署政工處長謝鎮南和汕頭警察局長曾雄借歡迎為名扣押,投進國民黨潮安監獄。陳侃在獄中堅貞不屈,列數蔣介石黑暗統治的罪惡,反覆規勸審問他的師長喻英奇投奔人民解放軍,而喻執迷不悟。
5月30日,陳侃與梁一飛等3人被押至潮州縣城南門外的荒坡。面對死神,陳佩仍然不斷向執刑的士兵宣傳革命的主張。敵人慌忙向他連開3槍。將軍高大的身軀倒在即將解放的潮汕土地上。全國解放後,陳佩被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3] 
參考資料
  • 1.    興寧縣地方誌編修委員會.《興寧縣誌》: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73—874頁
  • 2.    陳予歡.《民國廣東將領志》:廣州出版社,1994年:第144—145頁
  • 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梅州市委員會學習文史委員會.《梅州文史 第11輯》:梅州市裕梅紙類印染廠,1997年:第69—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