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陰道微生態

鎖定
在人體體表和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對人體無損害作用的微生物,通稱為正常微生物羣或正常菌羣。其對人體有益無害,而且是必需的。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通過適應、自然選擇,正常菌羣不同種類之間,正常菌羣與宿主之間,正常菌羣、宿主和環境之間始終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系統。
中文名
陰道微生態
外文名
Vaginal Microecology

陰道微生態女性生態系統

女性下生殖道為開放性腔道,是人體內重要微生態區 [1]  ,正常情況下是以乳桿菌等優勢菌為主組成的微生態系統。人們研究了女性健康和病理狀態下的陰道微生態,如細菌性陰道病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滴蟲性陰道炎等,證明陰道微生態是一個非常靈敏的系統,在受到內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影響時,很容易發生改變,繼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陰道微生態女性解剖環境

在女性外陰部位,兩側大陰唇自然合攏,遮掩陰道口、尿道口;陰道口閉合,陰道前後壁緊貼。女性陰道壁是由完整的復層鱗狀上皮細胞構成,它們能隨着體內雌激素水平的上升而不斷增殖、加厚,並隨內分泌週期的變化而週期性脱落。陰道內沒有發現分泌性腺體,但分泌物可來自前庭大腺、尿道旁腺、宮頸黏液、子宮內膜和輸卵管等部位,甚至以“出汗”的方式從黏膜下層滲出。健康女性陰道分泌物呈酸性,宮頸黏液栓呈鹼性。這些解剖生理特點形成了自然的防禦功能。
陰道正常菌羣狀態
陰道內正常菌羣是陰道微生態研究的核心內容。在1892年,Dederlein首次發表了關於人類陰道微生態菌羣的研究。人們發現健康女性的陰道菌羣由多種厭氧菌和需氧菌構成。陰道分泌物中已分離到29種之多的微生物,其中最重要的是乳桿菌,它在健康女性的陰道排出物標本中分離率高達50%~80%。現已確定定植於正常陰道內的微生物羣主要由細菌、真菌、原蟲和病毒組成,它們主要棲居於陰道的側壁黏膜皺褶中,其次是穹隆,部分在宮頸。細菌主要有革蘭陽性需氧菌及兼性厭氧菌、革蘭陰性需氧菌及兼性厭氧菌大腸桿菌。正常狀態下,陰道內厭氧菌與需氧菌的比例為5∶1,二者處於動態平衡狀態。此外,還有一些病原體,如活動彎曲桿菌、支原體及念珠菌等。
在正常陰道菌羣中,乳桿菌佔優勢。乳桿菌為革蘭陽性大桿菌,微需氧,但在厭氧環境下生長更好,最適生長温度為35~38℃,每克陰道分泌物含有107~108CFU乳桿菌。健康婦女陰道內可分離出20多種乳桿菌。陰道內正常存在的乳桿菌對維持陰道正常菌羣起着關鍵的作用。陰道鱗狀上皮細胞內的糖原經乳桿菌的作用,分解成乳酸,使陰道局部形成弱酸性環境(pH ≤4.5 ,多在3.8~4.4),可以抑制其他寄生菌的過度生長。此外,乳桿菌通過替代、競爭排斥機制阻止致病微生物粘附於陰道上皮細胞。同時,分泌過氧化氫、細菌素、類細菌素和生物表面活性劑等抑制致病微生物生長,從而維持陰道微生態環境的平衡。
宿主和菌羣間、菌羣與菌羣間的相互作用
宿主和菌羣之間及菌羣與菌羣之間保持着一種協調、平衡的狀態。雌激素水平、月經、妊娠和年齡等因素,會使陰道微生物羣隨之發生一些改變,它們在生理範圍內波動,有利於宿主適應環境。月經開始後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的活菌數不斷減少,直至比下次月經前約少100倍,而專性厭氧菌卻始終保持不變。隨着年齡的增加、衰老的出現,陰道的酸性環境被破壞,使白色假絲酵母菌、棒狀桿菌和乳桿菌減少,相反陰道內B族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升高。
參考資料
  • 1.    廖秦平.女性陰道微生態圖譜: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