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除憶詛咒

鎖定
除憶詛咒(Damnatio memoriae),或稱為記錄抹煞之刑,是一個拉丁文詞語。按字面上的解釋是“記憶上的懲罰”,意指從人們的記憶中抹消某些人和某些事物的存在。通常對於叛國者、或敗壞羅馬帝國名聲的上層人士死後,經由元老院通過決議,消除特定公眾人士的功跡記錄。對被加上除憶詛咒的人來説,這是一種最嚴重的恥辱。
中文名
除憶詛咒
外文名
Damnatio memoriae
別    名
記錄抹煞之刑
類    別
拉丁文詞語

目錄

除憶詛咒簡介

該詞語最主要用於古羅馬時期,由元老院立法通過對於某些已故人士的懲罰,消除他們在世時的一切功跡,彷彿他們不曾存在過一樣。這些遭到除憶之刑的人士,在其生前曾經出現過的銘文、雕像、貨幣、文字記錄等等,全都要被銷燬、抹去或改寫。

除憶詛咒實行

古羅馬時期,當一位羅馬精英階層的公民(特別是從事政治方面),或帝國時期的羅馬皇帝,在他們犯下嚴重過錯並亡故之後,由元老院討論並決議是否對其施以這種懲罰。這是一種對於已故公民最嚴厲的懲罰。
但在實行上,除憶詛咒有時並不容易施行。所有政治人物都有其盟友與政敵,因此這種消除當事人一切存在證據事物的作法,在實際上不可能做得相當徹底。比如,羅馬元老院已決議對遇刺身亡的前任皇帝卡利古拉施以記錄抹煞,但繼任的皇帝克勞狄烏斯卻表明反對;尼祿敗亡之際也被元老院宣佈為人民公敵,但其後的維特里烏斯卻公開地尊崇他;號稱五賢帝之一的哈德良在晚年趨於殘暴,元老院在其死後提議對其施以記錄抹煞,經安敦寧·畢尤的勸説才作罷。唯一一位受到官方施以該項抹煞之刑、並且未受後人恢復名聲的是帝國的皇帝圖密善 [1] 
葉若夫(上圖右一)陪同斯大林的照片 葉若夫(上圖右一)陪同斯大林的照片

除憶詛咒類似慣例

葉若夫陪同斯大林的照片,葉若夫失勢後,很快從照片上被抹去。
古埃及新王朝中,哈特謝普蘇特以女性身份擔任法老;在她過世之後,後繼的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為消滅曾有女性當政的證據,下令刮除她在神廟中的銘刻。此外,信仰阿頓並實施宗教改革的法老阿肯納頓,在他死後也被後繼者斥為“異端”,並將他的紀念銘文上的“王名章(Cartouche)”加以塗抹,以此對後人表示“懲戒”。
近代照相術興起,許多政治人物在後來的生涯失勢之後,可能會在許多檔案照相片中被“修改”而消失,讓後人誤判他過去在政治上的影響力。著名例子有蘇聯政治家尼古拉·伊萬諾維奇·葉若夫
又如油畫《開國大典》便是這麼一個例子。
油畫《開國大典》 油畫《開國大典》
第一幅(左上)是董希文創作的原始版本,站在前排是當時的六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自左至右分別為: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在朱德身後,還重點描繪了兩位人物周恩來和林伯渠
1955年,高崗事件發生後,董希文奉命將畫中的高崗刪除,原位以一盆鮮花代替。也就是第二幅圖(左下)。
到了文化大革命,劉少奇被打倒,成了“叛徒、內奸、工賊”,出現在畫中自然就成了政治不正確。於是在1968年,董希文再次奉命將劉少奇刪除,以董必武填補空缺。這就是第三幅圖(右上)。
再到後來,那是1970年了,中央文革小組命令將幾幅革命歷史畫“刷新備用”,其中就有《開國大典》。由於董希文病重,只能由他的學生來進行。然而,他的學生不願意在老師的畫作上改動,於是就重新臨摹了一幅,根據政治要求進行了修改。這回被刷掉的人是林伯渠(見第四幅圖,右下),據説這是江青的命令,她忌恨林伯渠當年反對她與毛澤東結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