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

鎖定
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是在毛澤東、吳玉章以及各界有關人士的發起和資助下於1940年2月5日在延安成立的。吳玉章任會長。研究會下設機電、 鍊鐵、 土木、 航空、 數理、 化學、農業、 生物、 醫藥、 地質10個專業學會, 以及縣以上地方分會7個,共有會員300餘人。主要工作是:普及科學知識;從事自然科學研究,解決自然科學理論和應用問題; 加強解放區與全國自然科學界的聯繫。 [1-2] 
中文名
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
成立時間
1940年2月5日
創辦地點
陝西延安
會    長
吳玉章

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背景

抗戰初期許多愛國的科學家、學者和進步青年奔向延安和陝甘寧邊區,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專門起草了《關於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中共軍委發佈了《關於軍隊中吸收和對待專門家的政策的指示》,指出“一個軍隊沒有大量的專門家(軍事家、工程師、技師、醫生等等)參加,是不可能成為一個有力量的組織。”“對於上述各種人才一律以他們專門學識為標準,給以充分的負責工作”。“物質上給予特別待遇”。邊區的施政綱領中規定了要尊重知識分子,提倡科學知識。中共中央書記處和陝甘寧邊區政府又分別制定了《文化技術幹部待遇條例》和《技術人員待遇標準》。待遇條例中規定:根據文化技術幹部的資歷和實際能力、現職和年限,分甲、乙、丙三類:甲類(乙、丙類從略)每人每月發給津貼費15元至30元(當時中史政治局委員每月津貼費10元)伙食由小灶供應,給單間住宿、每年發給特製軍、棉衣各一套,在配備勤務員及乘馬等方面,亦以儘量便利工作為原則。 [3] 
這些政策的具體實施,不僅更加激發了邊區科技人員的工作熱情,而且更加吸引了國統區和國外與海外的科技工作者。使他們看到,只有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才能為中華民族和正議事業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被評為模範工程師的沈鴻同志,就是在絕望中和七個青年工人與學徒一道,不辭長途跋涉,帶十部機器,遷來延安的。從這時起,又有許多科技人員先後來邊區工作,使邊區聚集了一批科學技術人才,為開展邊區的自然科學研究和培養人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提供了最可貴的師資條件。 [3] 

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組織簡介

在毛澤東與中共中央的倡議下建立了學術團體,開展自然科學的研究活動。黨中央把宋慶齡為抗戰籌集的資金款項,除用一部分進行邊區的工業建設外,其餘的幾乎全部投入了自然科學研究工作和培養科技人材上。首先建立了《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會長吳玉章,會員有320多人,一千多自然科學界人士參加了成立大會。毛澤東在大會的講話中説:“人們為着要在社會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會科學來了解社會,改造社會,進行社會革命。人們為着要在自然界裏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學來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自然中得到自由。”“自然科學是很好的東西,它能解決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所以每一個人都要贊成它,每一個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學。”不研究它“世界就有許多不懂的東西,那就不算是一個最好的革命者。”陳雲説:“自然科學研究可從大大提高生產力,可以大大的改善人民的生活,我們共產黨對自然科學是重視的,對於自然科學者是尊重的。”“自然科學目前在邊區的任務,為進行研究、發展邊區已有的經濟基礎……希望大家抱着不怕困難,決不灰心的奮鬥精神去進行自然科學事業。” [3] 
在研究會領導下成立了農學、化學、生物、航空、氣象、土木工程、地質礦冶、機械電機等十多個學會。採取辦展覽、編刊物,開年會等形式活躍研究空氣。 [3] 
1941年1月8日,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召開了首屆年會,有190多位科學工作者與200多位來賓參加會上的專題報告,有張聞天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徐特立的《科學與教育》,東天宇的《邊區植物分佈》等。朱德還作了《科學與抗戰結合》的報告。他説:“自然科學的進步,工農各業的發達,生產能力的提高,富源的開發與正確利用,實業的正確管理,只有這些,才能充實我們的力量……。”“在自然科學的光輝從未照過的荒土上,我們的自然科學的光輝從未照過的荒土上,我們的自然科學工作者,學習了克服困難,發現了許多寶藏,做出了許多成績……象一線曙光,使我們見到將來的無限光明”。 [3] 
自然科學研究活動的開展,對爭取抗戰勝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 
參考資料
  • 1.    王渝生 單玉泉 孫學琛.中華科技百年圖志.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75
  • 2.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人事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幹部學院編,科協工作簡明辭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41-342
  • 3.    一、自然科學研究的良好開端  .陝西省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