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陝南道情

鎖定
陝南道情是陝西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安康商洛地區和漢中巴山及川北等地。與當地民歌、山歌相融合,形成陝南道情。長期以皮影演出。
中文名
陝南道情
類    型
戲曲
分佈地
陝西等地
演出方式
皮影

目錄

陝南道情簡介

唱腔為板式變化體,板式有〔二流〕〔安板〕〔代板〕〔尖板〕〔梁板〕〔慢板〕〔塌板〕〔浪頭〕等16種。有“硬調”(花音)、“軟調”(苦音)之分。表現歡樂、喜悦之情,多用〔安板〕〔代板〕〔流水〕〔二流〕;表現憂鬱、哀傷多用〔慢板〕〔塌板〕〔尖板〕。
傳統樂器有漁鼓、皮弦、牙子、鑼、碰鐘。建國後舞台演出文場有胡琴、笛子、二胡、三絃,武場有漁鼓、簡板、鼓、大鑼、小鐃、鐃鈸、手鑼、梆子、碰鐘。
曲牌:絲絃曲牌有〔點點花〕〔柳青娘〕〔寄生草〕〔雁南歸〕〔祭靈〕等26種。嗩吶曲牌有〔清水令〕〔大開門〕〔夜深沉〕〔雪花飄〕等65種。鑼鼓點有〔揭地風〕〔金錢花〕〔南瓜蔓〕〔亂石窯〕等15種。 [1] 

陝南道情發展歷史

乾隆末年,安康商人賴世魁將關中道情帶至安康,並組建了賴泉班。與當地民歌、山歌相融合,形成陝南道情。長期以皮影演出。1956年安康恆口文藝俱樂部把《三進士》等劇目搬上舞台。1959年省文化局組織長安、商洛劇團排演《隔門賢》等劇目,將關中派和商洛派道情搬上戲曲舞台,1960年參加陝西省新搬上舞台劇種會演。60 —70年代,先後改編、創作和演出的劇目有60多種,商洛道情《一文錢》被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成戲曲片,發行全國及新加坡等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