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建勳

(中國工程院院士、通信工程專家)

鎖定
陸建勳,男,漢族,1929年9月11日出生於北京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通信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艦船研究院研究員,國防科工委科技委顧問。 [1] 
1947年—1951年,陸建勳在清華大學學習;1950年—1954年,擔任海軍司令部通信處機務組長;1954年—1958年,先後擔任海軍司令部701廠技術股副股長、股長;1958年—1961年,在海軍司令部通信部工作;1961年—1968年,先後擔任國防部第七研究院706所八室副主任、主任;1968年—1977年,擔任六機部第七研究院706所10室研究室主任;1977年—1980年,擔任第七研究院722所副所長;1980年—1983年,擔任第七研究院722所所長所長;1983年—1994年,擔任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第七研究院院長、黨組書記;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8年—2000年,擔任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副主任;2000年—2004年,擔任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主任;2007年,擔任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軍工專家諮詢委副主任。 [1-3] 
陸建勳長期從事艦艇通信工程的研製工作。 [1] 
中文名
陸建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北京市
出生日期
1929年9月11日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主要成就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原    籍
浙江省杭州市

陸建勳人物經歷

1929年9月11日,陸建勳出生於北京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
1947年9月—1951年7月,在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學習,畢業後獲得學士學位。 [2] 
1950年11月—1954年12月,擔任海軍司令部通信處機務組長。
1954年12月—1958年1月,先後擔任海軍司令部701廠技術股副股長、股長。
陸建勳院士
陸建勳院士(9張)
1958年1月—1961年10月,在海軍司令部通信部工作。
1961年10月—1968年5月,先後擔任國防部第七研究院706所八室副主任、主任。
1968年5月—1977年12月,擔任六機部第七研究院706所10室研究室主任。
1977年12月—1980年1月,擔任第七研究院722所副所長。
1980年1月—1983年12月,擔任第七研究院722所所長所長。
1983年12月—1994年2月,擔任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第七研究院院長、黨組書記。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1] 
1998年6月—2000年6月,擔任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副主任。
2000年6月—2004年6月,擔任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主任。
2007年1月,擔任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軍工專家諮詢委副主任。 [3] 

陸建勳主要成就

陸建勳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陸建勳主持和組織核潛艇特種通信系統的研製,提出了總體技術方案和技術指標,解決了系統的關鍵技術。開拓了中國長波通信的科研領域,其系列成果裝備了國家多項重點工程,主持國家重點工程中岸船、船船通信系統的研製,完整地提供了多種通信裝備和系統,完成了中國洲際導彈海上試驗的通信任務,率先在研究院進行改革,積極推進軍轉民,發展高技術,並建立數十項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 [1] 
1960年,中國正式引進了蘇聯瞬間大功率超快速通信系統“阿庫拉”,在認真研究該系統的通信體制後,陸建勳發現該體制在抗多徑干擾方面存在嚴重缺點,不宜開展仿製,同時瞬間大功率發射機、潛艇天線等設備也應按照中國當時的水平進行改進,於是,陸建勳提出了中國國內自行研製“潛艇瞬間大功率超快速無線通信系統”的方案,並初步提出代替進口樣機的新技術體制,最終,陸建勳提出的核潛艇工程通信裝備——第一代瞬間超快速通信系統(九○○號工程)被國防科委正式批准立項,陸建勳團結各合作單位、帶領科研團隊先後攻克超快速通信終端機、大功率短波液壓伸縮天線等難關,最終奪取了核潛艇超快速通信系統研製的勝利。
1966年冬,陸建勳到北京飯店參加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動員中國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工程(代號“七一八”工程),陸建勳所在的研究室負責船—船、船—岸通信分系統總體論證與技術抓總任務,陸建勳提出以短波為主,同時以甚長波通信為輔,雙管齊下,確保“火箭關機點”參數的傳送,為了保證測量船與陸地的溝通,他拿着中國國外測量船的照片作參考,為“遠望”號測量船設計了大功率旋轉對數週期天線,安裝了大功率的短波發射機。為了避免強場強對接收的干擾,後來決定以向陽紅5號科考船作為短波發射船,信號經中繼發射,但是短波在遠距離之間能否保證24小時不間斷通信依然存在不確定性,因此他又委託有關研究單位計算、測量短波頻率和可通時間,前後數年,經過多次實船考察短波傳播特點,對短波遠程通信的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受武漢大學物理系開展的短波脈衝後向散射項目的啓發,收集了大量中國國外關於短波脈衝探測信道研究的資料,經過仔細研究,最終研製出一種短波脈衝發射機和同步探測實時選頻系統,並建立了專門發射台站,終於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通信的目標,又組織科研人員開展了新的調製技術的研製並取得成功,利用中國新建成的大功率甚低頻發射台進行“關機點”參數傳輸,從多方面保證了關機點參數的正確傳輸。
1983年至1993年,陸建勳肅清文革陰霾整頓秩序保科研,統攬全局三線搬遷促發展,解放思想大膽嘗試推改革,率領各科研院所將先進石油測井設備國產化變為現實,成功研發出中國研製的新一代石油測井設備——電纜傳輸數控測井系統。
20世紀90年代末,陸建勳主持了與俄羅斯科學院的極低頻民用技術合作的談判,在引進相關技術的基礎上,他聯合中國國內有關專家根據中國特點進行了改進和創新,提出“利用極低頻/超低頻無線電波進行地震預報及地下資源探測系統”的方案研究,在他的帶領下,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准“極低頻探地(WEM)工程”列為“十一五”國家重大科學技術基礎設施項目之一,他在開展某項目的研究過程中,認識到認知無線電與抗干擾通信的結合是開創性的研究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為此,他提出申報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歷經五年申報、四次失敗後,該項目終於獲得通過。 [4] 
  • 學術交流
2018年9月12日,2018中國智慧海洋與技術裝備發展論壇在山東省青島市開幕,陸建勳到場並發表了題為《極低頻“透明海洋”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的演講。 [5] 
  • 學術論著
截至2007年1月,陸建勳先後發表論文80餘篇,有專著1部,出版譯著1部。 [6] 
出版日期名稱作者出版社
2013年1月極低頻與超低頻無線電技術陸建勳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7] 
  • 科研獲獎
獲獎年份獲獎項目名稱獎項名稱
2007年短波自適應瞬間通信系統省部級科學技術二等獎
1998年五二O電纜傳輸數控測試系統成套設備省部級科學技術特等獎
1991年MSK解調終端省部級科學技術二等獎
1990年霍童中功率長波發射天線省部級科學技術二等獎 [8] 

陸建勳人才培養

  • 教育理念
陸建勳認為,高素質人才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一要有良好思想品徳;二要有紮實的業務基礎,兩者是不可缺一的,對於後者,陸建勳認為更重要的是要有開拓性、創造性的思維,遇到困難既要有正面攻堅的本領,也要有迂迴包抄的各種手段,因此知識基礎必須寬厚,運用靈活,培養那些死記硬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是沒多大用處的。所以主張教育要多用啓發式,少用填鴨式,在大學裏除了學好基礎知識外,主要要把“做人”和“治學”方法學好,這是極重要的基礎。陸建勳認為真正的知識積累是在工作實踐中完成的,知識是活到老學到老的,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在工作中學習和積累知識。
陸建勳認為,人的思想境界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以我為核心的“唯我主義”者,對我有利的就幹,對我不利的就不幹,這是一種自私的人,是低級趣味的人;第二種是抱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等價交換的思想,這是,一種普通的人,社會的人;第三種適肯,無私奉獻”的“忘我”的人,是高尚的人,其實也是各行各業都能做得到的人。儘管這三種境界對每個人會兼而有之,但比例不同。一切總從“我”字出發的人是幹不出真正大事業的,在完成一些寬大任務時,只有全身心地投人,生死度外、廢寢忘食、齊心協力、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時候才是進人了“忘我”的境界,陸建勳希望有為的青年不要做那種低級趣味的人,人生的起點要高一些,丟掉小我才能成大器。 [9] 
  • 指導學生
截至2007年1月,陸建勳培養了6名博士和多名碩士。 [6] 

陸建勳榮譽表彰

年份榮譽稱號
1961年先進工作者
1992年政府特殊津貼
1995年中國工程院院士

陸建勳社會任職

陸建勳擔任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大代表(1978年3月—1983年6月),湖北省人大代表(1978年1月—1983年12月),中國科協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理事,中國電子學會通信學分會副主任、名譽主任,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10] 

陸建勳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1929年,陸建勳生於北京,陸建勳的父親常年在外謀生,母親操持家務,初時家境較為富足,七七事變以後,生活漸顯窘迫。 [4] 
  • 中學生活
在育英學校就讀期間,陸建勳最喜歡自然科學、國文兩門課程。他在課堂上認真學習科學知識,課後就與小夥伴燒製泥捏的茶壺茶碗、做模型飛機、用牛油火鹼自制肥皂,複雜深奧的科學理論經由親身實踐變為有趣淺顯的現實,小孩子愛玩的天性得到釋放,善於動手的能力也逐漸養成,在國文方面,陸建勳也顯示出較高水平,同學撰寫的《一九四一年高小畢業班班史》中特意提到:“陸建勳同學為文章高手,……皆令人深切羨慕者也。” [4] 

陸建勳人物評價

陸建勳是中國最早從事艦船通信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為國防科技工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1]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評)
陸建勳在科研工作中的堅持執着所釋放出的激情,於平靜之中感染他人,他之所以這樣努力,是因為心裏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心中有一份對深海探索、國防建設、民族復興的沉重責任,作為科學家,陸建勳身處科研殿堂潛心鑽研,理性建構,構築起自己的學術高地,作為普通人,他在生活裏謙虛温和,以誠待人,多了些理性之外的“感性”,科研成就與人格魅力,構成了陸建勳個體的兩面,缺一不可,我們折服於他的科研成就,但他於生活細節處體現出的感性温情卻更讓人倍感温暖,我們對陸建勳的熱愛,不僅僅是後學晚輩對他科研生涯的無限敬佩,同時也是對他高尚道德情操的敬仰,對他的科研事業,我們高山仰止,可是他的道德情操卻又使得我們覺得這位老科學家如此之近,觸手可及,原來我們身邊的這位院士是這樣的和藹可親,如此的淳樸善良 [4] (中國艦船研究院王健 評)
陸建勳是中國艦船通信、極低頻探地等研究事業的先驅和開拓者,他在無線電通信領域不斷精耕新作,不懈鑽研探索,為中國艦船通信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2] (科界 評)
陸建勳勇於創新、學風嚴謹、求真務實、謙虛謹慎、良好的敬業精神和道德風範,為青年樹立了榜樣,帶出了一支科研生力軍,陸建勳為祖國的科研事業無私地奉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為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楷模 [6]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