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陀螺紫菀

鎖定
陀螺紫菀(Aster turbinatus S. Moore):直立,粗壯,常單生,有時具長分枝,被糙或有長粗毛。下部葉片卵圓形或卵圓披針形,有疏齒,頂端尖,基部截形或圓形。中部葉無柄,長圓或橢圓披針形,有淺齒,基部有抱莖的圓形小耳,頂端尖或漸尖。上部葉漸小,卵圓形或披針形;全部葉厚紙質,兩面被短糙毛,下面沿脈有長糙毛;中脈在下面凸起。頭狀花序單生或2-3個簇生上部葉腋,有密集而漸轉變為總苞片的苞葉。總苞倒錐形,總苞片約5層,覆瓦狀排列,厚幹膜質,背面近無毛,邊緣膜質,常常帶紫紅色,有緣毛。外層卵圓形,頂端圓形或急尖;內層長圓狀線形,頂端圓形。花柱附片冠毛白色。瘦倒卵狀長圓形,兩面有肋,被密粗毛。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於海拔200-800米的低山山谷溪岸或林陰地。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1] 
中文名
陀螺紫菀
拉丁學名
Aster turbinatus S. Moore
別    名
一枝香
百條根(浙江俗名)
單頭紫菀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8] 
菊目
菊科
紫菀屬
陀螺紫菀
命名者及年代
S. Moore, 1878

陀螺紫菀形態特徵

陀螺紫菀的植株
陀螺紫菀的植株(4張)
多年生草本,有根狀莖。莖直立,高60-100釐米,粗壯,常單生,有時具長分枝,被糙或有長粗毛,下部有較密的葉。下部葉在花期常枯落,葉片卵圓形或卵圓披針形,長4-10釐米,寬3-7釐米,有疏齒,頂端尖,基部截形或圓形,漸狹成4-8釐米稀12釐米,具寬翅的柄;中部葉無柄,長圓或橢圓披針形,長3-12釐米稀15釐米,寬1-3釐米,有淺齒,基部有抱莖的圓形小耳,頂端尖或漸尖;上部葉漸小,卵圓形或披針形;全部葉厚紙質,兩面被短糙毛,下面沿脈有長糙毛;中脈在下面凸起,有離基三出脈及2-3對側脈。頭狀花序徑2-4釐米,單生或2-3個簇生上部葉腋,花序梗長1.5-5釐米,有密集而漸轉變為總苞片的苞葉。總苞倒錐形,長10-12毫米,徑10-18毫米。總苞片約5層(不包括總苞片的苞葉),覆瓦狀排列,厚幹膜質,背面近無毛,邊緣膜質,常常帶紫紅色,有緣毛;外層卵圓形,長2-3毫米,頂端圓形或急尖;內層長圓狀線形,長達10毫米,寬2毫米,頂端圓形。舌狀花約20餘個,管部長2.5毫米;舌片藍紫色,長達14毫米,寬2-5-3毫米。管狀花長6.5毫米,管部長3毫米,裂片長1.7毫米;花柱附片長達1毫米。冠毛白色,長6.5毫米,有近等長的微糙毛;瘦果倒卵狀長圓形,長3毫米,兩面有肋,被密粗毛。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2-3] 

陀螺紫菀生長分佈

生於低山山谷、溪岸或林陰地。海拔200-800米。
分佈江蘇南部(蘇州)、安徽南部(白嶽)、浙江(寧波、江山、麗水、雲和、樂清、天台、蘭溪)、江西東部(上饒、廣昌、武夷山)、福建東部至西部。 [4] 

陀螺紫菀繁殖方法

單頭紫菀葉子紋理 單頭紫菀葉子紋理
繁殖方法紫菀用根狀繁殖,春、秋兩季栽植,春栽於4月上旬,秋栽於10月下旬進行,實際生產上多采用秋栽,在北方寒冷地區防止種苗冬季在地裏凍死,只能春天栽,在刨收時,選擇粗壯節密的根狀莖,色白較嫩帶有紫紅色,無蟲傷斑痕,接近地面的根狀莖作種栽,不採用蘆頭部的根狀莖作種栽,因這樣的根狀莖栽植後容易抽薹開花,影響根的產量和質量。種栽於秋栽時隨創隨栽,若春栽需行窖藏,栽前將選好的根狀莖剪成6.7-10釐米長的小段,每段帶有芽眼2-3個,以根狀莖新鮮、芽眼明顯的發芽力強,按行距33釐米開6.7-8.3釐米的淺溝,把剪好的種栽按株距16.5釐米平放於溝內,每撮擺放2-3根,蓋土後輕輕鎮壓並澆水,每公頃需用根狀莖150-225千克,栽後2周左右出苗,苗未出齊前注意保墒保苗。

陀螺紫菀栽培技術

陀螺紫菀田間管理

單頭紫菀含苞待放 單頭紫菀含苞待放
早春和初夏地裏雜草較多,應勤除,淺鬆土以免傷根。夏季葉片長大封壟後只能拔草,不宜深鋤。生長期間應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尤其在北方乾旱地區栽種應注意灌水,無論秋栽或春栽,在苗期均應適當的灌水,但地面不能過於潮濕,以免影響根系生根。6月份是葉片生長茂盛時期,需要大量水分,也是北方的旱季,應注意多灌水勤鬆土保持水分,7~8月間北方雨季,紫黨雖然喜濕但不能積水,應加強排水,9月間雨季過後,正值根系發育期需適當的灌水,總之紫菀的灌排水應根據生長髮育期和地區不同而異,紫菀開花後,影響根部生長,見有抽薹的應立即將薹剪下,勿用手扯,以免帶動根部影響生長。

陀螺紫菀蟲害防治

斑枯病:危害葉片,發病前及發病初期噴射1:1:120波爾多液,每7-1O天1次,連續數次。 [5] 

陀螺紫菀藥用價值

陀螺紫菀單頭紫菀

單頭紫菀 單頭紫菀
【別名】喉風草、百條根牛舌草、打風草、野白菊
【來源】為菊科植物陀螺紫菀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鮮用或扎把曬乾。
【性味】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健脾止痢;主感冒發熱;痢疾;止癢。用於乳癰,乳蛾,泄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附方】
①治感冒發熱:單頭紫菀全草五錢。水煎服。
②治痢疾:單頭紫菀二兩。水煎服。
【藥理作用】本品水煎液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八疊球菌、宋氏痢疾桿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陀螺紫菀單頭紫菀根

單頭紫菀根 單頭紫菀根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陀螺紫花的根。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挖,除去地上部分,洗淨,曬乾。
【性味】味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喉蛾;乳癰;小兒疳積微苦,涼,消化不良 [6]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
【附方】
①治急性乳腺炎:單頭紫菀根一至一兩半,或全草一至三兩。水、酒各半煎服;亦可加威靈仙三錢同煎服。
②治急性扁桃體炎:單頭紫菀根三株。洗淨,剪碎,加燒酒燉服,小兒可用米泔水燉服。
③治小兒疳積,消化不良:單頭紫菀根二至五錢,紅棗三至五個。水煎服。(性味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臨牀應用】預防感冒:取單頭紫菀根製成煎劑,成人每次服20~40毫升(含生藥3~6錢),每10天服藥1次,連服5次。試用於1018人,經對照觀察,發病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且服藥組的患病者,臨牀症狀較輕,病癒時間亦較短。

陀螺紫菀物種辨別

陀螺紫菀的花序梗由於被密集而漸轉變為總苞片的苞葉,曾被稱為“假花序梗”。這一特徵可與白舌紫菀 (A. baccharoides (Benth.) Steetz.) 和鐮葉紫菀 (A. falcifolius Hand. -Mazz.) 的短花枝或花序梗相比較。 [3] 
陀螺紫菀 陀螺紫菀
仙白草
仙白草此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莖下部的葉片中部以下作柄狀收縮,基部深耳狀抱莖,莖上部多分枝;頭狀花序直徑較小,舌狀花的舌片小而白色。 [3] 

陀螺紫菀化學研究

陀螺紫菀
陀螺紫菀(5張)
從陀螺紫菀(Aster turbinatus S. Moore)的根的乙酸乙酯部分分離得到10個化合物,並應用波譜技術(IR,UV,EI-MS,FAB-MS,ESI-MS,1D/2D NMR)等方法鑑定了8個化合物的結構,其中兩個(AT4,AT5)為未見文獻報道的、罕見的新型骨架的新化合物。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