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陀,漢語二級字 [4]  [6]  ,讀作陀(tuó),形聲。從阜( fù),它聲。從阜,與山有關。本義指傾斜不平的樣子 [3]  [5] 
中文名
拼    音
duò,tuó
部    首
五    筆
BPXN
倉    頡
NLJP
鄭    碼
YWRR
筆順編號
5244535
筆順讀寫
折豎捺捺折撇折
U
9640
GBK
CDD3
筆畫數
7
部外筆畫
5
繁體部首
繁體總筆畫
13
四角號碼
73212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9640
注    音
ㄊㄨㄛˊ [2]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陀tuó
⒈ 〔陀螺〕一種兒童玩具,呈圓椎形,用繩繞上,然後一拉,使其在地上旋轉起來,用鞭抽打旋轉不停。
⒉ 山岡。 [1] 
基本詞義
◎ 陀 tuó
〈形〉
(形聲。從阜( fù),它聲。從阜,與山有關。本義:傾斜不平的樣子) 同本義 [uneven ]
罷池陂陀,下屬江河。——漢· 司馬相如《子虛賦》 [5] 
詞性變化
◎ 陀 tuó
〈名〉
(1) 山岡 [low hill;hillock]
藉草各小憩,側身復登陀。——元· 袁桷《次韻伯宗同行至上都》
(2) 團狀物 [lump]
把棍子望小妖頭上砑了一砑,可憐就砑得像個肉陀。——《西遊記》
(3) 沙陀的簡稱 [Satuo]
陀,沙陀, 後唐始興之地。——《正字通》
(4) [量詞]∶形容數量很少
黃菊東籬栽數科,野菜西山鋤幾陀。——元· 曾瑞《端正好》 [5] 

古籍釋義

廣韻》徒何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何切,音駝。《玉篇》陂陀,險阻也。《爾雅·釋地注》陂陀,不平。《博雅》陂陀,衺貌。《玉篇》俗作陁。《集韻》同岮。
又沙陀,後唐始興之地。《五代史·唐本紀》別自號曰沙陀。沙陀者,大磧也,在金莎山之陽蒲類海之東。
又補陀,山名,在明州昌國海中。
又音遲。《司馬相如·上林賦》巖陀甗錡。《注》陀,音遲。郭璞曰:陀,崖際。○按漢書陀作阤,音豸。
又《集韻》待可切,音舵。與阤同。《淮南子·繆稱訓》岸崝者必陀。 《集韻》本作阤。或作陊。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