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雷蒂諾

鎖定
彼得羅·阿雷蒂諾Aretino, Pietro(1492.4.20,佛羅倫薩共和國 阿雷佐~1556.10.21,威尼斯) 意大利文學家。
本    名
不詳
別    稱
彼得羅(皮耶特羅)·阿雷蒂諾
所處時代
文藝復興時期
民族族羣
意大利
出生地
阿雷佐
出生時間
1492
去世時間
1556
主要作品
《談論》

阿雷蒂諾生平

1545年的阿雷蒂諾 1545年的阿雷蒂諾
真實姓氏不詳。出生在阿雷佐,因而自稱阿雷蒂諾(即阿雷佐人)。早年在佩魯賈學習繪畫,後來在羅馬為教皇利奧十世服務。1523年因寫淫穢的十四行詩被迫離開羅馬。1525年投靠僱傭兵首領喬萬尼·德·美第奇。1527年定居於威尼斯。他善於寫誹謗和諷刺文章,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君主,如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和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都用重金厚禮拉攏他,力圖借他的筆打擊敵手;誰出錢多,他就為誰效勞,當時王公貴族無不為他所懾服,詩人阿里奧斯托稱他為“鞭打王公的鞭子”。他在威尼斯過着豪華的生活,後來死在那裏。

阿雷蒂諾著作

他的《書信集》6卷(1537~1557),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生活,對於研究當時的社會具有參考價值。1536年出版的《談論》,用對話形式談妓女的職業和生活,有不少淫穢的描寫。1525至1542年間,寫出5部散文喜劇:《御馬長官》、《妓女》、《偽君子》、《達蘭達》和《哲學家》,以速寫的方式勾畫出作者生活環境中經常見到的廷臣、妓女、騙子、狡猾的僕役、放蕩的青年和吹牛的軍人的面貌,真實地反映了當時醜惡陰暗的社會現實,但劇中單純追求喜劇效果,沒有重視人物性格的刻劃。1545年寫成的悲劇《奧拉齊婭》,取材於李維烏斯的《羅馬史》,是16世紀意大利較好的悲劇 [1] 

阿雷蒂諾密友

提香·維切利奧最親密的朋友是詩人彼得羅·阿雷蒂諾。早在今日之道德倫理與政治和色情藝術作品發生衝突的很久以前,阿雷蒂諾就是一位唯自由意志論的運動參與者。他幫助獄中的雕刻家馬坎託尼奧·拉蒙蒂(Marcantonio Raimondi)發行作品,藝術家因出版了一系列名為《體位》的色情印刷品而獲罪——其中刻畫了各式各樣的性事姿態——其後作家為配合圖像寫下一組色情詩,新版遂成為歐洲暢銷書。阿雷蒂諾也是提香的一位密友,其畫作也分享了阿雷蒂諾對待性慾那種放浪形骸的喜悦態度。

阿雷蒂諾相關資料

歐洲情色文化領軍人
如果有誰能貼上歐洲情色文化領軍人的標籤,那麼十六世紀來自威尼斯的詩人彼得羅·阿雷蒂諾當之無愧。在1527年,他將一系列露骨直白的十四行詩與一些關於男女以各種雜技般高難度動作交合的版畫結合在一起。
I Modi,在英語裏譯為Position(姿勢),代表了歐洲最早將情色描寫與插圖結合的書籍的其中一本。除了作者阿雷蒂諾本人,另兩位為該書做出貢獻的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界的重要人物--朱里奧·羅曼諾和萊蒙特。朱里奧·羅曼諾即有世俗類的作品,也有宗教類的作品。在1524年,他受委託為一位非常富有的客户完成一系列關於男女性交的赤裸的素描或繪畫(一些專家認為可能是某個為梵蒂岡的羅馬教皇執事的人!)
這些圖畫的亮點在與配偶各種雜技般高難度的性愛姿勢—站式,蹲坐式,斜倚式,倒掛式,側入式和落牀式。
萊蒙特,當時最著名的版畫家,做了任何一個自重的藝術商人都會做的事。他看到羅曼諾的作品後立即製作了相應的版畫出售。
這些畫在羅馬售給那些渴望藝術的新興的文化消費者。但是被譽為永恆之城的羅馬也是天主教的源地,而教皇當然會被這類畫激怒。
因此,教皇克萊門特七世下令銷燬所有此類出版物和相關的銅幣,那些重印I Modi的人將處以死刑。羅曼諾,該畫的起源人,逃離了羅馬——但是版畫師萊蒙特被捕入獄。
最後,在有權有勢的梅第西和關係亨通的詩人彼得羅·阿爾蒂的幫助下,萊蒙特被釋放了。一些專家認為當阿雷蒂諾是在聽説萊蒙特被捕時寫了赤裸直白的十四行詩來搭配那些版畫。而另一些專家認為阿雷蒂諾在萊蒙特釋放後才寫的那些詩。
不管怎樣,在1527年,新版的I Modi在威尼斯出版——威尼斯是個不受羅馬約束的地方,在那裏,商貿和藝術興旺發達。這次,新版的書包括了版畫和阿雷蒂諾赤裸的十四行詩。
這些詩裏充滿了對性的調侃和四字單詞以及從來沒有描寫或未出版過的新鮮內容。
然而,新版的I Modi問世不久就被下令銷燬。直到今天,從十五世紀二十年代後期的兩個版本中倖存的圖畫只有以上九幅。
當然,阿雷蒂諾出版I Modi的目的是雙重的:一方面是為了儘可能直白的描繪性愛場面;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諷刺極其腐敗的羅馬教廷。他的某些十四行詩的內容也被後人證實,如當時出名的政妓和重要人物。
阿雷蒂諾提供的富有煽動性的材料吸引了廣大的羣眾,而且他揭露了中上層名流的腐敗——因此,情色文化的形成作為一種文化推進和拷問權勢的載體。

阿雷蒂諾死亡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作家彼得羅·阿雷蒂諾:他於1556年因大笑不止引致的窒息而死。
參考資料
  • 1.    田德望.《中國大百科全書 外國文學Ⅰ》 阿雷蒂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4-1 :第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