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輸吠陀

鎖定
印度傳統醫學生命之學阿育吠陀Ayurveda)已有6000年以上的歷史,是全世界有記載的最古老的醫學系統,其最早的醫學文獻出現在公元前4500年。印度人仍沿用這一醫療系統
中文名
阿輸吠陀
外文名
Ayurveda
定    義
印度傳統醫學生命之學
國家/地區
印度

目錄

阿輸吠陀簡介

阿育吠陀是梵文,由兩個字合成的:Ayur意指“生命”, Veda意為“知識”,其影響波及南北半球幾乎所有的醫學系統,因此印度阿育吠陀被譽為“醫療之母”。由早期的文獻可看出,阿育吠陀的醫生對於植物的強力醫療特性具有先知灼見,可説是現代藥理學的開山鼻祖。他們也對體內的運作極為了解,甚至有證據指出阿育吠陀醫師動過人體手術。此外,此係統從古到今都同樣強調飲食與靈性的重要性。中國的中醫以及“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醫療方法,都可見到與阿育吠陀的共通之處。

阿輸吠陀解析

作為一種“生命之學”,通常總會涉及到“維繫與促進健康”和“解釋與治療疾病”兩大方面。就“維繫與促進健康”而言,阿育吠陀包含有相當於今人所言“養生保健”方面的種種知識;從解釋與治療疾病”的角度看,阿育吠陀自然要對“疾病”—這種生命體的固有現象,有所認識,做出解釋,並提供解決的辦法。因此人們大多習慣於從實用的角度、按照當代的學科概念,將阿育吠陀解釋與理解成一種技藝體系或醫學體系——“古代印度醫學”或“印度傳統醫學。然而實際上,在人類文明的早期,許多醫學的知識體系都具有較後世所言“醫學”更為寬泛的內涵與外延。例如在中國最早的書志中,將醫學的“經典”、“藥方”與求長生不老的“神仙方術”、研究性學的“房中術”著作歸為一類,通稱“方技”。以為其共性在於:此“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又如在希臘語中,“治療”(Therapeia)一詞的原意是“侍奉”。以食物對人進行“侍奉”既包括以植物治療疾病的知識,也包括營養學方面的知識。同樣,阿育吠陀認為:所謂健康,並非僅僅是遠離疾病困苦,還應該進一步達到肉體、精神、靈魂的幸福與充實狀態。中國傳統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在於強調人體陰陽的平衡,而阿育吠陀則更加廣泛地關注人類與自然、家族、友人、職業、文明、理念、習慣、真理、神靈等待與自我之間的關係協調。總之,所謂印度的傳統醫學,在思考“健康的維繫與促進”、“疾病的解釋與治療”時,實際上是將肉體、精神與靈魂三者為一體加以考慮的。其中包含了許多在今人看來應屬社會、人倫、宗教的問題,但在阿育吠陀的理論體系中,這些都是與“健康”直接相關的問題。

阿輸吠陀起源

阿育吠陀誕生於古代印度,自然會與存在於當時社會的各種哲學流派、宗教學説具有血肉相連的密切關係,儘管其中存在着不少涉及社會、人倫、靈魂的內容,但她畢竟不是一種哲學或宗教,而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學問。其關鍵在於歸根結底阿育吠陀是以人類的肉體存在、健康為基本立足點,由此延伸到生存的環境——自然界與社會,在此基礎上,構建起“生命之學”的大廈。由此觀之,應該説阿育吠陀的本質是一種自然科學,只不過這種誕生於古代的自然科學,帶有更多學問尚未分化時代的歷史特徵。也正因如此,一些學者將阿育吠陀視為印度的“元科學”或“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