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育王經

鎖定
《阿育王經》此經原本是梁天監二年由扶南國高僧曼陀羅自本國攜來,即為當時南海流傳之本,而晉譯本則是太康二年至光熙元年間安息國高僧安法欽所譯,或為西域流傳之本。在不同時間、地點輾轉傳誦抄寫過程中,可能產生種種差異。至於具體譯文風格,此經較多保存原來偈頌形式,而晉譯本則多改作散文 [1] 
書    名
阿育王經 [1] 
作    者
僧伽婆羅 [1] 
類    別
佛經
數    量
十卷
成書年代
梁代

阿育王經內容簡介

《阿育王經》,十卷,梁代扶南國僧伽婆羅譯。僧伽婆羅於梁武帝天監十一年六月二十日,在楊都壽光殿譯成此經。《阿育王經》記述印度阿育王崇護佛法之事蹟,以及摩訶迦葉乃至優波毱多等異世五師傳持法藏等因緣始末,與西晉安法欽所譯《阿育王傳》七卷屬於同本異譯。全經總分九品,貫串以上史蹟,並分述為九個因緣,不過經文原始目錄漏列第三卷中“毗多輸柯因緣”一目,而只列作八品,其內容順序與晉譯《阿育王傳》基本一致。
兩種譯本就內容言存在若干出入:在佛教歷史記載上,該本至優波毱多得郗徵柯而付法入滅即告終卷,晉譯本尚有其後三惡王出世與阿育王現報因緣等事。在人代序列上,關於阿育王之前代系統,該本簡單敍列旃那羅笈多、頻頭莎羅、阿輸柯三世,晉譯本則詳列從頻婆娑羅到阿恕伽共十二世;對於阿育王之後代,該本敍列鳩那羅、三波地、毗梨訶缽底、毗梨沙斯那、弗沙跋摩、弗沙蜜多羅六世,晉譯本則只列駒那羅、貳摩提、耆呵提、弗舍摩、弗舍蜜多五世。以上幾處內容,兩種譯本差異顯著,但其根源則似同出一本。 [1] 

阿育王經列表

現對照兩譯的品目開合作表如下:
譯本《阿育王傳》(七卷) 梁譯本《阿育王經》(十卷)
一、本施土緣(卷一) 一、生因緣(卷一)
二、阿育王本緣傳(卷一、二) 二、見優波笈多因緣(卷二)
二、阿育王本緣傳(卷一、二) 三、供養菩提樹因緣(卷三)
三、阿恕伽王弟本緣(卷二) 毗多輸柯因緣(卷三)
四、駒那羅本緣(卷三) 四、鳩那羅因緣(卷四)
五、半菴羅果因緣(卷三) 五、半菴摩勒施僧因緣(卷五)
六、優波毱多因緣(卷三、四) 六、佛記優波笈多因緣(卷六)
七、摩訶迦葉涅盤因緣(卷四) 七、佛弟子五人傳授法藏因緣(卷七、八)
八、摩田提因緣(卷四) 七、佛弟子五人傳授法藏因緣(卷七、八)
九、商那和修因緣(卷五) 七、佛弟子五人傳授法藏因緣(卷七、八)
十、優波毱多因緣(卷五、六、七)八、優波笈多弟子因緣(卷九、十)(缺)
十一、阿育王現報因緣(卷七)

阿育王經比較

在佛教歷史記載上,此經至優波毱多得郗徵柯而付法入滅即告終卷,晉譯本則尚有其以後的三惡王出世與阿育王現報因緣等事。在人代的序列上,關於阿育王的前代系統,此經則簡單地敍列旃那羅笈多、頻頭莎羅、阿輸柯三世,晉譯本則詳列有從頻婆娑羅到阿恕伽的十二世;對於阿育王的後代,此經敍列鳩那羅、三波地、毗梨訶缽底、毗梨沙斯那、弗沙跋摩、弗沙蜜多羅六世,晉譯本則只列駒那羅、貳摩提(一作貳摩留)、耆呵提、弗舍摩、弗舍蜜多五世等。以上是兩譯的顯著差異,但其根源則似同出一本。由於此經的原本,是梁天監二年(503)由扶南國(今柬埔寨)高僧曼陀羅自該國齎來,即為當時南海流傳之本,而晉譯本則系太康二年至光熙元年間(281~306)安息國(伊朗一帶)高僧安法欽所譯,可能是西域流傳之本。在以上不同時間地點輾轉傳誦或抄寫中,就可能產生有種種差異之點,但這對於阿育王時代佛教的研究,是有可互相參考的價值的。
關於此經的梵文原本,如經後附記:“從阿育王因緣乃至優波笈多入涅盤,外國凡三千一百偈,偈三十二字。”由此可想見此經的篇幅。在譯文中,此經比晉譯本較多保存了原來的偈頌形式,而晉譯本則多改作散文。 [1] 

阿育王經作者簡介

僧伽婆羅(460~524),南齊時期扶南國譯經僧,意譯僧養、僧鎧、眾鎧。幼而穎悟,十五出家,專學阿毗曇,稱譽海南之地。受具足戒之後,廣習律藏,志於遊方。聽聞齊國弘揚佛法,於是隨船來到楊都,住正觀寺。後來成為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之弟子,精研方等諸經,博涉多通,並解數國書語。齊國亡後,佛法陵夷,潔身絕交,閒養素質。梁武帝天監二年(503),曼陀羅仙自扶南國來華,僧伽婆羅奉敕與其共同參與譯經。天監五年,奉敕於楊都壽光殿、華林園、正觀寺、佔雲館及扶南館等五處譯經,有寶唱、慧超、僧智、法雲等名僧參與筆受。僧伽婆羅於壽光殿譯經之時,梁武帝曾親自列座,筆受其文,其後付託譯人盡其經本。僧伽婆羅不蓄私財,普通五年示寂於正觀寺,世壽六十有五。所譯經論,據《歷代三寶紀》記載,有《阿育王經》十卷、《孔雀王陀羅尼經》二卷、《文殊師利問經》二卷等十餘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