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爾弗雷德·德布林

鎖定
阿爾弗雷德·德布林,德國表現主義時期左派作家。 [1]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説《柏林,亞歷山大廣場》、《王倫三跳》、歷史小説《華倫斯坦》、及《山、海和巨人》等。 [2] 
德布林1878年出生于波美拉尼亞的斯德丁,成長於柏林。他與人合辦《風暴》,傳播表現主義運動的主要雜誌。後來從組織上與表現主義運動決裂,而單槍匹馬,馳騁文壇。德布林的歷史小説《華倫斯坦》出版於1920年,獲得成功。之後德布林脱離德國社會民主黨,加入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後期重要的小説有出版於1929年的《柏林,亞歷山大廣場》。因為德布林身為猶太人,所以1933年被迫離開德國。起初避地瑞士,然後流亡法國,在維希法國經歷戰爭之後得以倖存。成為法國公民,一度逃往紐約和好萊塢。1941年皈依羅馬天主教,1945年返回法國,在被佔領的德國,為法國軍事政府部門工作,參與創辦美因茨科學與文學研究院,並任副院長。1957年,德布林逝世於黑林山地區的埃門丁格。 [3] 
中文名
阿爾弗雷德·德布林
外文名
德語:Alfred Döblin;英語:Alfred Doblin
國    籍
德國
出生地
波美拉尼亞斯德丁
出生日期
1878年08月10日
逝世日期
1957年06月26日
職    業
作家
代表作品
《柏林,亞歷山大廣場》
《王倫三跳》
《華倫斯坦》
《山
海和巨人》

阿爾弗雷德·德布林人物經歷

1878年8月10日,德布林在斯德丁城(今波蘭境內)出生。父母均是猶太人,一共養育了五個子女。德布林排行第四。十歲那年,開裁縫店的父親拋棄家庭,和店裏一名年輕的女工一起私奔去了美國。迫不得已的母親只好拖着一身的債務和一一羣孩子離開斯德丁,來到柏林,靠做苦工和親戚的接濟勉強維持生活。在舅舅和大哥的幫助下,德布林中學畢業後考入大學學習,是家裏唯一的大學生。 [4] 
1905年德布林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成為一名精神病醫師。幾年後,德布林結婚生子,在柏林東部的工人區開設自己的診所。直到離開德國之前,德布林都在這裏行醫。這段拮据清平的職業生涯成為德布林積累創作素材的一個重要來源。 [4] 
1910—1915年,德布林是表現主義雜誌《風暴》的主要撰稿人。他面世的第一部作品、長篇小説《黑窗簾》(《Der schwarze Vorhang》,1911—1912)便發表在該雜誌上。小説講述的是一個青年性虐待狂的故事。 [4] 
1913年,德布林的中短篇小説集《一朵蒲公英的被害》(《Die Ermordung einer Butterblume》)由慕尼黑的一家出版社出版,內容仍以展示人的精神病態和倒錯現象為主。 [4] 
1915年,德布林發表中國題材小説《王倫三跳》(《Die drei Springe des Wang—lun》)。這部作品以18世紀晚期乾隆年間的中國社會為背景,既影射了威廉時代德國的黑暗現實,又探討了諸如精神與權力、有為與無為等一系列抽象而富於哲理的命題。德布林因此一舉成名並獲得馮塔納大獎。《王倫三跳》同時也是德布林和表現主義分道揚鑣並形成所謂的“德布林主義”的開始。 [4] 
1918年,德布林出版長篇小説《瓦德策克和汽輪機的鬥爭》(《Wadzeks Kampf mit der Dampfturbine》),該作講述小人物和壟斷資本所進行的絕望的鬥爭。 [4] 
1920年,德布林出版兩卷本大型歷史小説《華倫斯坦》(《Wallenstein》),該作取材於三十年戰爭,討論的重心仍然是形而上學意義上的權力問題。 [4] 
1924年和1927年,德布林分別出版長篇科幻小説《山、海和巨人》(《Berge,Meere und Gigant—en》)以及神話史詩《馬納斯》(《Manas》)。兩部作品均表現了德布林對人類的可能性及其創造的物質文明的前景的超前思考。 [4] 
柏林,亞歷山大廣場 柏林,亞歷山大廣場 [2]
1929年,德布林出版長篇小説《柏林,亞歷山大廣場》(《Berlin Alexanderplatz》)。 [4] 
希特勒上台後,作為猶太人和進步人士的德布林不僅作品被付之一炬,而且人身安全也受到嚴重威脅。 [4]  1933年2月28日,國會縱火案的第二天,德布林逃離德國,開始了漫長而又艱辛的流亡。他先在瑞士短暫停留,隨後轉到法國並於1936年取得法國國籍。當納粹德國入侵法國時,德布林不得不再次逃往美國。 [4] 
在美國的最後幾年裏,德布林的物質生活幾乎瀕臨赤貧的邊緣,戰爭還使德布林晚年喪子,他的二兒子沃爾夫岡在法國軍隊抵抗法西斯入侵的戰鬥中犧牲。但德布林並未失去對未來的信心。所以,納粹德國戰敗投降的消息傳來之後,德布林返回德國參加重建工作。 [4] 
流亡期間德布林也創作了許多作品。除直接涉及階級鬥爭題材的長篇小説《毫不留情》(《Pardon wird nicht gegeben》,1935)和批判西方文明的《亞馬孫河三部曲》(《Amazona—Trilogie》,1935-1948)外,德布林還有四部曲的長篇小説《1918年11月》(《November 1918》,1937—1950)。小説由《市民和士兵》(《Btirger und Soldaten》)、《被出賣的人民》(《Verratenes Volk》)、《部隊從前線來》(《Heimkehr der Fronttruppen》)以及《卡爾與羅莎》(《Karl und Rosa》)組成,規模宏大,史詩性地記錄了德國革命驚心動魄的過程,全新演繹了斯巴達克團領袖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等歷史人物形象,體現了德布林對歷史進程的嚴肅思考與基本見解。 [4] 
回國之後,德布林着手創建了美因茨科學和文學院,參與創辦了美因茨大學,並從1946至1951年主持發行文學雜誌《金門》,致力於清除納粹餘毒和促進德國民主化的啓蒙工作。 [4] 
可是事與願違。國際局勢和戰後德國的發展似乎與德布林的期望相去甚遠。1953年,貧病交加的德布林懷着深重的失望再度離開德國,定居巴黎。 [4] 
1956年,德布林發表最後一部長篇小説《哈姆雷特,或漫漫長夜的結束》(《Hamlet oder die lange Nacht nimmt ein Ende》)。1957年6月26日,德布林在弗賴堡附近的埃門丁格州立醫院逝世。 [4] 

阿爾弗雷德·德布林主要作品

中文名
德語名
體裁
出版或發表時間
《黑窗簾》
Der schwarze Vorhang
長篇小説
1911-1912
《一朵蒲公英的被害》
Die Ermordung einer Butterblume
中短篇小説集
1913
《王倫三跳》
Die drei Springe des Wang—lun
小説
1915
《瓦德策克和汽輪機的鬥爭》
Wadzeks Kampf mit der Dampfturbine
長篇小説
1918
《華倫斯坦》
Wallenstein
長篇小説
1920
《山、海和巨人》
Berge,Meere und Gigant—en
長篇小説
1924
《馬納斯》
Manas
史詩
1927
《柏林,亞歷山大廣場》
Berlin Alexanderplatz
長篇小説
1929
《毫不留情》
Pardon wird nicht gegeben
長篇小説
1935
《亞馬孫河三部曲》
Amazona—Trilogie
-
1935-1948
《1918年11月》
November 1918
長篇小説
1937-1950
《哈姆雷特,或漫漫長夜的結束》
Hamlet oder die lange Nacht nimmt ein Ende
長篇小説
1956
參考資料 [4]  [5] 

阿爾弗雷德·德布林創作特點

德布林的早期創作受到表現主義運動的影響,他的著述從小説、詩歌、戲劇到傳記,還有政論、雜文、哲學論著,形式多樣,內容廣泛,其中尤以短篇和長篇小説最為見長。從古老的東方智慧、神話傳説,到後工業時代的科幻人類,從中國、印度、柏林,到格林蘭和美洲大陸,德布林的文學之旅歷時上下五千年,縱橫古今中外。 [4] 

阿爾弗雷德·德布林人物評價

德布林是多變的作家。他的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單獨的世界。(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評) [6] 

阿爾弗雷德·德布林後世紀念

文學獎
1978年,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用他剩餘的稿酬創建“阿爾弗雷德·德布林文學獎”。阿爾弗雷德·德布林文學獎與其他獎項是有區別的。提交評獎委員會的不是已出版的書籍,而是已完成或者未完成的手稿。 [7-8] 
參考資料
  • 1.    (德)瓦爾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著;王炳鈞,陳永國,郭軍,蔣洪生譯,作為生產者的作者=Der autor als produzent[M],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08,第13頁
  • 2.    阿爾弗雷德·德布林  .易文網[引用日期2013-07-06]
  • 3.    (美)雷納·韋勒克著,近代文學批評史 第7卷[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09,第312頁
  • 4.    (德)德布林(Doblin,A.)著 羅煒譯,柏林 亞歷山大廣場[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06月第1版,第2-4頁
  • 5.    章宏偉主編,西方現代派文學藝術辭典[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年07月第1版,第143頁
  • 6.    (阿根廷)豪·路·博爾赫斯著;黃志良,陳泉等譯,博爾赫斯全集 散文卷 下[M],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08,第386頁
  • 7.    [德]君特·格拉斯著,與烏托邦賽跑[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4,第379頁
  • 8.    歐根·魯格:記錄厚重的歷史 追憶光芒漸逝的年代  .騰訊文化.20130717[引用日期201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