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昌族會街節

鎖定
阿昌族會街,每年農曆八九月間舉行,是迎接佛祖返回人間的日子。傳説佛祖“個打馬”(釋迦牟尼)為母親上天唸經三日(相當於地上三月)返回人間時,佛光普照,青龍白象呈祥。阿昌會街必耍青龍白象,即源於此。
中文名
阿昌族會街節
節日時間
農曆八九月間
作    用
迎接佛祖返回人間

目錄

阿昌族會街節內容

阿昌族視青龍、白象為吉祥、幸福的象徵。會街前,要紮好青龍、白象。會街這天,當天空霞光初露,小夥子們便身背户撒長刀,挎着象腳鼓,姑娘們身着嬌豔的民族服裝,在鼓樂和鞭炮聲中簇擁着披紅掛綠的青龍、白象進入會街節廣場。當主持節日的長者宣佈節日開始,頓時,鼓聲、(釒芒)鑼聲、(釒發)聲交織成一片。青龍、白象也活躍起來,青龍時而搖頭、時而擺尾、時而張嘴歡笑;白象時而甩動長長的鼻子,時而前進,時而後退,接着滑步、下跪、後仰、前傾,笨拙的憨態引起人們一陣陣鬨笑。此時,姑娘小夥子們便圍着青龍白象翩翩起舞。他們雙腳跳躍挪動,身體象波浪般地起伏,邊跳邊蹲。此時的會場,鼓樂齊鳴,龍舞、象躍、一片歡騰。
扎制青龍、白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老藝人先用木頭做架子、紙糊身,布做象鼻和龍頭、龍尾。要結實、輕巧、形象。耍青龍、白象時,人藏在龍身象肚子裏,有的人負責抬龍、搬象,有的專門負責扯動龍頭、龍尾和象鼻,所以青龍就能抬頭、張嘴、閉嘴、擺尾,白象就會上下左右甩鼻子了。

阿昌族會街節意義

阿昌族人民崇拜白錫,節日上最吸引人們的是阿昌男子圍繞白象歡跳的象腳鼓舞。這也是顯示技能的好機會。他們邊敲邊舞,鼓聲時緩時急,節奏明快,還不時伴有晃鼓、甩鼓、擺鼓的花樣動作,剛勁灑脱。當人們的歡樂情緒達到高潮時,敲擊出的“鑔鑔”聲和歡笑聲融在一起,表達了阿昌族人民坦蕩的心胸和對豐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