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象腳鼓舞

鎖定
象腳鼓舞流傳於中國雲南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布朗族少數民族中的民間舞。是一種男子自娛性舞蹈,因舞者身挎象腳鼓而得名。
象腳鼓用芒果樹或木棉樹幹挖空,蒙上牛皮製成,形如象腳。鼓有長短之分,長者1.7米左右,中長者1米左右,短者0.7米左右。
長象腳鼓舞端莊瀟灑,舞步緩慢,擊鼓方法多變,鼓點節奏豐富;中象腳鼓舞穩重紮實,剛健有力,動作幅度較大,有甩鼓、轉鼓、掖腿等技巧動作,短象腳鼓以靈活騰躍著稱。
中文名
象腳鼓舞
類    屬
傣族舞蹈
長    者
1.7米左右
短    者
0.7米左右

象腳鼓舞基本簡介

這是傣族舞蹈中流傳最廣、最有物色的一種羣眾性男子舞蹈。因挎着形似象腳的鼓起舞,故名象腳鼓舞。 象腳鼓舞在傣族的文化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每當工餘、節日或賽鼓盛會,身背象腳鼓的小夥子從各村寨趕來,跳起矯健、渾厚、靈活的象腳鼓舞。哪裏有象腳鼓聲。哪裏就有歡樂的人羣。
傣族象腳鼓分長象腳鼓、中象腳鼓、小象腳鼓三種。長象腳鼓舞蹈動作不多,可打一槌鼓將衣服紐扣全部解開,再一槌鼓將紐扣全部扣好。
如象腳鼓“約並崩、約並崩、約並約麗麗”時,即是説"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跳孔雀舞者聽到這個鼓點,即做抬翅膀的動作。

象腳鼓舞文化特點

象腳鼓舞 象腳鼓舞
傣族的舞蹈豐富多彩,按舞蹈的方式可以分為羣舞、單人舞、對舞、器械舞等;按其所表現的內容可以分為孔雀舞、象腳鼓舞、刀舞、蠟條舞、長指甲舞、撈魚舞以及馬鹿舞獅子舞等。其中,最象腳鼓舞和孔雀舞最著名。
象腳鼓舞的特點是動作節奏性強,手的敲打,腿的踢踏,胸部的拱縮,肩的聳動,身軀的仰俯都按固定的節奏動作。
小象腳鼓舞以靈活較巧見長,可進行鬥鼓、賽鼓活動,以踢中對方或扯下對方的頭巾者為勝。中象腳鼓舞紮實穩重,以鼓音和鼓尾擺動大小定優勝。大象腳鼓鼓聲宏大,主要在羣眾性舞蹈場合作伴奏,舞步比較簡單。
打鼓以右手為主,左手按住鼓面起配合作用。象腳鼓舞具有最廣泛的羣眾性。每當插秧結束後的日子裏,傣家人常常在象腳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許多地方有賽鼓之風。賽鼓時,許多象腳鼓同時敲響,鼓聲震天,喧聲雷動,場面壯麗動人。

象腳鼓舞分類

象腳鼓舞,elephant-footdrumdance
象腳鼓舞 象腳鼓舞
流行於雲南省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少數民族居住地區,是一種男子自娛性舞蹈,因舞蹈者身挎象腳鼓而得名。象腳鼓用芒果樹或木棉樹幹挖空,蒙上牛皮,形如象腳。使用時為了調節其音色,鼓面粘上揉搓過的糯米飯糰
由於象腳鼓的大小不同,舞蹈動作也有所不同。

象腳鼓舞長象腳鼓舞

鼓長1.7米左右,主要流行於瑞麗孟定孟連縣等傣族聚居地區。舞姿端莊瀟灑,舞步緩慢,鼓的打法多變,有一指打、二指打、三指打、掌打、拳打、肘打,舞至高潮時,甚至用腳打、頭打。不同的打法,打出各種不同節奏、音色的鼓點。瑞麗縣流傳有近20套較完整的鼓譜,伴奏時,不僅能激發舞者的感情,還能以特定的鼓語表示特定的舞蹈動作。

象腳鼓舞中象腳鼓舞

象腳鼓舞 象腳鼓舞
鼓長約1米,主要流行於潞西、盈江、隴川、雙江、耿馬、滄源景谷等縣的傣、景頗、阿昌、德昂、布朗等民族聚居地區。舞步紮實穩重,剛健有力,動作幅度較大。各個民族的中象腳鼓舞的動作不盡相同,例如傣族有甩鼓、轉鼓、點伸、跨腿轉、掖腿和吸腿跳等,而且具有“三道彎”的舞姿造型和重拍向下均勻顫動的韻律特點。景頗族的這種舞蹈,兩人相對,身向前傾,雙腳踏步,鼓尾上翹,鼓面向下,隨着打鼓,作重拍向上的不均勻顫動。舞者逐漸接近,轉身換位,同時,背對背地相錯甩鼓。阿昌族的人跳舞時,以大幅度跳動和甩鼓為特點,渾厚朴實,活潑歡快。中象腳鼓一般用拳擊,一拍一擊。但景谷縣地區用槌打,個別地區用左手指加打弱拍。

象腳鼓舞小象腳鼓舞

鼓長0.7米,為西雙版納地區傣族所特有,舞步靈活跳躍,以鬥鼓、賽鼓為主,一對或多對鬥賽。以最後抓住對方的帽子或包頭為勝。步法有原地左右擺動、衝步、走步、踏步、蹬跳步及小蹁腿轉身等動作,舞蹈動律與舞姿造型特點與傣族舞術相似。
象腳鼓舞必須有鋩鑔配合伴奏,跳中象腳鼓舞時,打鑔的人也參加伴舞,特別是做轉鼓和掖吸腿跳等動作時,鑔在鼓前伴奏。
凡盛大節日,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象腳鼓手們身穿節日盛裝,雲集廣場,他們既是領舞者,也是伴舞者。如傣族、布朗族的潑水節,舞蹈行列都由象腳鼓手領舞;而在景頗族的木瑙縱歌和阿昌族的趕會街上,也表演象腳鼓舞。
這是傣族舞蹈中流傳最廣、最有物色的一種羣眾性男子舞蹈。因挎着形似象腳的鼓起舞,故名象腳鼓舞。象腳鼓舞在傣族的文化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每當工餘、節日或賽鼓盛會,身背象腳鼓的小夥子從各村寨趕來,跳起矯健、渾厚、靈活的象腳鼓舞。哪裏有象腳鼓聲。哪裏就有歡樂的人羣。
每當夕陽西下,傣族人民聚居的邊疆村寨,便“咚!咚!咚!”地響起了象腳鼓聲。傣家竹樓裏的小夥子和姑娘們便走出家門,踏着節奏鮮明的鼓聲,來到寬闊的場地,象一隻只美麗的孔雀,翩翩起舞。
象腳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樂器

象腳鼓舞來歷

象腳鼓舞 象腳鼓舞
關於象腳鼓的來歷,在傣族民間流着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説的是很久以前,傣族地區年年洪水為患,人們不得安居樂業,後來才知,是一條蛟龍作孽。大家都恨死了這條蛟龍,有一個勇敢的傣族青年,立志為民除害。他在鄉親們的幫助下,終於殺死了蛟龍。在慶祝勝利的時候,人們為了表示對孽龍的憎恨,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就剝下蛟龍皮,仿照象徵吉祥如意的白象的腳,作成了象腳鼓。從此,象腳鼓的咚咚聲,響徹傣家村寨,表達出傣族人民的歡樂心情。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百獸中的大象和百鳥中的孔雀都被看成是吉祥的象徵。因此,每當象腳鼓敲響之時,男女老幼都歡快地跳起舞來。
傣族人民製作的象腳鼓,鼓身細長,鼓面不再用蟒蛇皮,而是用羊皮作成。鼓身用輕質木材,一段完整的圓木挖空樹心而成。整個鼓身塗上鮮豔的彩色,並用孔雀翎毛裝飾,非常美麗。鼓身上系黃色或其他彩色綢帶,掛在擊鼓人的左肩。擊鼓人夾鼓於左脅下,雙手擊鼓面。為了使鼓音圓潤柔和和延長,打鼓前須在鼓面上粘用糯米揉搓過的飯糰。長象腳鼓、小象腳鼓和個別地區的中象腳鼓粘核桃大的一團於鼓面中心,大多數中象腳鼓則粘直徑約七釐米左右的一圓圈。此外,為了美化和加大鼓尾擺動幅度,有的中象腳鼓尾上裝飾着一簇簇的孔雀羽毛。
象腳鼓舞 象腳鼓舞
擊鼓人邊敲鼓邊舞蹈,鼓聲時緊時緩,節奏明快。擊鼓人是整個舞蹈的組織者和指揮着。人們隨着鼓聲歡樂舞蹈,舞姿婆娑,變化萬千。有的擊鼓技巧特別出眾者,還能以鼓代“言”,用象腳鼓和另一鼓手以鼓“談話”哩。跳象腳鼓舞除本身具有豐富多彩的舞蹈外,象腳鼓也是傣族舞蹈的主要伴奏樂器。人們只要聽到鼓聲,就不由自主地顫動着舞蹈起來,為孔雀舞伴奏時,形成了特有的鼓語,如象腳鼓打“約並崩、約並崩、約並約麗麗”時,即是説“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跳孔雀舞者聽到這個鼓點,即做抬翅膀的動作。傣族象腳鼓分長象腳鼓、中象腳鼓、小象腳鼓三種。長象腳鼓舞蹈動作不多,以打法變化、鼓點豐富見長。有手一指打、二指打、三指打、掌打、拳打、肘打、甚至腳打、頭打、多為一人表演,或為舞蹈伴奏。中象腳鼓一般用拳打,個別地區用槌打。它沒有更多鼓點,一般一拍打一下,個別地區左手指加打弱拍。以鼓音長短、音色高低及舞蹈時鼓尾擺動大小為標準。據説鼓音長者,可打一槌鼓將衣服鈕釦全部解開,再一槌鼓將鈕釦全部扣好,鼓音仍不完。中象腳鼓舞步紮實穩重剛健,大動作及大舞姿較多。舞蹈時不限定人數,人少時對打,人多時圍成圓圈打。小象腳鼓僅在西雙版納較多見,舞步靈活跳躍,以鬥鼓、賽鼓為特點。鬥和賽中以靈活、機智的進攻、退讓、最後抓住對方帽子或包頭為勝。一般為二人對賽。

象腳鼓舞所屬民族

象腳鼓舞 象腳鼓舞
象腳鼓舞屬於傣族傳統舞蹈。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等自治州、縣,其他散居在附近市、縣。 [1]  傣語屬東亞(漢藏)語系,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 [1]  可分為傣仂文西雙版納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繃文金平傣文(又稱傣端文)4種。4種傣文都來源於古印度字母。傣族多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佛教。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就已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 [1]  先後將傣族先民稱為“哀牢”、“撣、“烏蠻”、“白蠻”、“金齒”、“黑齒”、“白衣”等;元明時期,稱其為“白夷”“百夷”“伯夷”等。 [1]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名為傣族。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益州郡,傣族地區屬益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廢除世襲土司,改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治的“改土歸流”政策起,傣族地區漸歸朝廷直接統治。民國時期在傣族地區成立了縣,設置了局。
象腳鼓舞 象腳鼓舞
傣族有千餘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曆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曆的639年為傣曆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曆年,月卻是陰曆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敍事長詩。敍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説。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潑水節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節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相當於公曆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着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象腳鼓舞 象腳鼓舞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髮、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襬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裏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遊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參考資料
  • 1.    的士費.民族舞蹈:民族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