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闕漢騫

鎖定
闕漢騫(1902年-1972年11月11日),字撥雲,湖南寧遠人。畢業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四期步科。曾任連、營、團長,參與對江西蘇區的第三、四、五次“圍剿”。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五十四軍第十四師旅長。1939年升任第十四師師長,曾率部參與淞滬、武漢、長沙、粵北、崑崙關等戰役。1944年率部赴緬甸,任第五十四軍副軍長,同年7月20日升任第五十四軍軍長。抗日戰爭勝利後調防青島。1947年夏任整編第五十四師師長,後改稱第三十五軍,任軍長。1948年1月22日任中將,同年駐防遼西,再改稱第五十四軍,任軍長。1949年5月任浦東兵團司令官,參加長江防禦戰。5月下旬赴台灣後,任中部防守司令官,又任台灣防衞副司令官。1950年任東部防守司令官。此後曾任台灣當局防務部門參議。1952年任台軍澎湖防衞司令官。後辭職,居家習文,潛心念佛。1972年11月11日在台北病故。著有 《兵學漫談》《戎馬餘閒錄》等。 [1] 
撥雲
所處時代
民國時期
民族族羣
出生地
湖南省寧遠縣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72年
主要成就
擅長書法,造詣頗深
主要作品
《戎馬餘閒錄》
《戎馬關山話當年》等
本    名
闕漢騫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四期

闕漢騫人物生平

闕漢騫,字撥雲,寧遠縣平田闕家人。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生。中學畢業後考入湖南法政專門學校,中途輟學,入常澧鎮守使學兵隊受訓。1926年(民國15年)10月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歷任學生隊區隊副、區隊長,第二十獨立師教導團營長、團長,第七十九團中校團附、上校團長等職。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參與反共戰爭。
1937年任陸軍第十四師第四十旅少將旅長,率部參加淞滬抗戰,在羅店、洛陽橋等地與日軍激戰,並掩護上海守軍撤退。1938年任第一八五師少將副師長。次年夏任第十四師少將師長,率部赴粵北參加抗日戰爭。1940年初率全師到廣西南部防堵日軍。日軍再攻崑崙關時,雲南邊境告急,他率部進駐滇越邊境。1944年春,升任陸軍第五十四軍副軍長,率該軍第十四師、五十師由雲南空運印度、緬甸。後任第五十四軍中將軍長,指揮第三十六師、第一九八師及預二師反攻滇西,於9月中旬攻克滇西重鎮騰衝。嗣後與友軍攻龍陵,克芒市,下畹町,與中國遠征軍會師,打通中印公路。1945年率第五十四軍進駐貴州西部安龍、興義地區,改為美式裝備。同年8月率部反攻廣州,協同新一軍接收廣州,兼廣州警備司令。
抗日戰爭勝利後,先後任整編第五十四師中將師長,第三十五軍、第五十四軍中將軍長等職。1948年與人民解放軍在錦西塔山激戰,敗逃至安徽集結。淮海戰役時,兼第六兵團副司令,;被派去解第十二兵團黃維之圍。1949年(民國38年)4月,率五十四軍與人民解放軍渡江部隊激戰。5月在上海任浦東兵團司令官,所率兵團被人民解放軍擊潰。5月下旬到達台灣。1972年在台北病死。 [2] 

闕漢騫人物事蹟

闕漢騫喋血淞滬會戰

1937年8月,淞滬抗日之役爆發,闕漢騫時任陸軍第14師79團團長,率部參戰。部隊開赴上海羅店防守,與敵反覆爭奪,羅店失而復得。苦戰經月,戰況慘烈空前,當時的戰場被喻為血肉磨坊。官兵傷亡甚重,日軍的囂張氣焰遭到沉重打擊。闕漢騫以其不俗戰績,開戰不到兩個月時間即升任14師步兵第40旅少將旅長。14師隨後奉命調換南北塘口。日軍進攻勢猛,陣地不斷後移,但旅部卻頂住不退,以至闕漢騫與郭汝瑰、胡璉三位旅長共用一個掩蔽部指揮作戰。淞滬苦戰三個月,後從戰略上考慮全軍撤退。14師經青陽港、崑山下撤、闕部40旅在後掩護,於青陽港公路橋陣地與日軍作戰,戰況甚為驚險激烈。
淞滬戰役後,為防日軍溯江而上進攻武漢,14師駐防誓節渡。闕部40旅駐紮茅毋山,闕旅長每日步行上下山,督促部屬沿長江修築工事備戰日軍。日軍果然溯江而上,海陸空同時使用,並且施放毒氣,瘋狂進攻。闕漢騫率部奮力迎擊,堅守陣地,毫不動搖。陣地堅守近月,出現與敵反覆肉搏的膠着狀態。直到武漢佈防準備基本就緒後,才奉命緊急撤退。 [3-4] 

闕漢騫智取翁源、花縣

1939年12月初,日軍從廣州大舉北犯,闕將軍率第14師偕第50師馳援粵北要隘韶關,他居然能在固守原有陣地之餘,別譴一支奇兵,會同友軍展開反攻,一舉攻下翁源、花縣,追擊號稱日軍精鋭之近衞師團,日軍被迫退回廣州近郊,史稱粵北大捷。至此,抗戰兩年有餘、闕漢騫抱着抗戰軍人保國衞土發揮天職的愛國熱誠,激昂慷慨,與廣大官兵一樣,英勇無以復加,不惜用鮮血與日本侵略者打了一連串硬戰,顯示了中華民族堅韌的精神品質。而他自己也累積戰功,獲得了“抗日猛將”的美名。然後他再奉調柳州,參與崑崙關大捷之役。及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滇邊告急。闕漢騫又奉命進駐越南邊境,負責拱衞邊境。 [3-4] 

闕漢騫滇緬抗戰

1944年春,闕漢騫升任54軍副軍長。繼而54軍為遠征軍的主力,4月,他又以代理軍長身份奉命率14師、50師空運印緬,援助盟軍,其間南下率部力戰,解密支那盟軍之危。稍後返回雲南54軍軍部,準備滇西大反攻。54軍任務是攻取騰衝。
1944年5月11日,54軍強渡稱為天塹的怒江,隨即進攻可稱天險的高黎貢山。山勢險阻,時逢雨季,氣候惡劣,日軍工事據險而修,進攻甚為困難,歷時40多天,才將高黎貢山之敵完全肅清,進抵騰衝外圍,部隊兵力已大量耗損。騰衝外圍有敵人堅固據點,依山就水,很難克服,苦戰月餘,進展不大。騰衝戰役,甚為軍事高層關注。至7月25日,奉電令,軍長方天專任20集團軍副總司令,54軍副軍長闕漢騫升任第六任軍長。次日闕漢騫指揮部隊攻下主要據點來鳳山,甫任軍長,即獲勝仗。闕漢騫特騎棗紅烈馬於來鳳山頂視察留影,官兵豪情湧動,馬通人意,長嘯三聲,更壯威儀。將軍吻馬面後返和順鄉指揮所,是日加菜進餐,並加發糧餉20元。將軍軼事,傳為美談。兩三日內,日軍主要外圍據點相繼攻克,主力逃入城中,兵力為56師團148聯隊和18師團114聯隊,人數約在1500人左右。依據堅固的城牆死守待援。經數日的部署準備後,闕軍長於8月2日指揮部隊攻城。開始用炮火掩護以雲梯爬城的方式,傷亡甚重未能成功,後即以工兵挖地道炸城牆的方式取得突破,佔領城角數處,與敵對峙。闕軍長即作重新調整,各師在城中與日軍展開逐屋巷戰,日軍全力反擊,血肉相搏,戰鬥甚為殘酷。在騰衝城內,經過敵我一個多月的激烈巷戰,滿目瘡痍,一片廢墟,自開戰以來的6000日軍,除300來人潰逃城外,其餘皆戰死、自殺於騰衝城內。對於外逃之敵,闕漢騫親自嚴命預2師方誠團長率一團之兵力,予以追擊,除10餘被俘外,餘皆擊斃。至9月14日,騰衝殲滅戰取得完全勝利,敵人或死或俘,無一生逃,若干年後,有日本教官稱之為中國抗日史上首次成功的殲滅戰。 [3-4] 

闕漢騫藝術造詣

近代中國,書法方面而能夠蔚為方家,成一體的,除了故監察院院長於佑任的“標準草書”外,就該數闕漢騫將軍的“撥雲體”了。
“撥雲體”的名字系由書法名家吳稚暉所賜。吳稚暉也曾經撰寫專文推崇闕漢鷹的“四體千字文”。其讚譽之詞有謂:“直追王(羲之)前,使鍾(繇)體復活並略復千文之舊。今之上將軍(指闕漢騫),畢竟勝古之右將軍(指王羲之)。名其體為‘撥雲體’,為題撥雲飛墨”。
闕漢騫的書法造詣,非數年之功所能達成。他每天都要抽出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作擘窠大書數百字。對於臨池日課,六十多年間從無一日中輟。這一份恆心與毅力,的確不是尋常人等所可以企及。
中國書道,貴在天賦、功力、勤習與觀摩。而闕漢騫卻是把他畢生的志趣與餘力,全部投注在書法上了。他不但能在槍林彈雨,硝煙紛飛之中神定氣閒,從容作書,而且每每在戰地一得閒暇,便讀碑閲帖,揣摩古人風韻。
闕漢騫一生戎馬,絕無嗜好,只有他所蒐集庫藏的古本古帖多達一千餘種,只此便是他家的無上瑰寶。朋友們問他何以對書法如此着迷?他必定會正色的答道:“寫字可以涵泳身心,陶鎔氣質。進而集中意志,統一精神,在統軍作戰時,尤能籍之以鎮定於萬變之中,從容於疆場之上,而置生死於度外。” [5] 
參考資料
  • 1.    餘克禮,朱顯龍主編;張民憲,高景軒,彭付芝副主編.中國國民黨全書 下: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1231
  • 2.    湖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湖南省志第30卷人物誌下:湖南出版社,1995:757-758
  • 3.    抗日名將——闕漢騫  .黃埔軍校同學會[引用日期2022-11-24]
  • 4.    闕漢騫:《戎馬關山話當年——闕漢騫回憶錄》,寧遠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寧遠文史資料 第2輯 闕漢騫事略》,1988年,第3-19頁,
  • 5.    寧遠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寧遠文史資料 第2輯 闕漢騫事略:寧遠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1988: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