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閻興邦

鎖定
閻興邦 (1635~1698),字濤仲,號梅公,清直隸宣化(今河北省張家口宣化區)人 ,祖籍山西忻州,隸屬漢軍鑲黃旗
康熙二年(1663)舉人,官至河南巡撫貴州巡撫
本    名
閻興邦
濤仲
梅公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直隸宣化今(河北省張家口宣化區
出生日期
1635年
逝世日期
1698年
主要作品
《冰玉堂集》
主要成就
官至河南巡撫、貴州巡撫
旗    籍
漢軍鑲黃旗
官    職
河南巡撫、貴州巡撫

閻興邦個人經歷

康熙二年(1663)舉人。康熙五年(1666),授廣西馬平縣知縣丁憂。康熙九年(1670),補直隸新城縣知縣。新城位於畿南要道,來往的車輛很多,尤其是郵遞的驛馬都要從這裏經過,驛馬累病了,或者趕不上趟的時候,官員就要拉老百姓的牲口使用,百姓苦不堪言。閻興邦上任後,拿出自己的錢來買了幾百頭馬,養在民間,有官用的時候官用,不用的時候,就由老百姓支配,或家用,或掙錢,深受百姓的歡迎。還有壞人冒充官員和皇族在集市上壟斷生意,欺壓百姓,閻興邦就自己騎着馬去有集市的地方暗訪,壞人聞風收斂,集市又恢復了繁榮。
康熙十年(1671),遷通州知州。在任上修橋樑、平道路,辦了不少的好事。
康熙十六年(1677),入為工部員外郎。在一次隨大學士視察治河工程後,向康熙帝彙報時,閻興邦指着圖,把河道的情況彙報得非常詳盡,得到康熙帝的賞識。
康熙二十一年(1682),遷御史。再遷鴻臚卿光祿寺卿
康熙二十七年(1688)五月,遷順天府府尹。六月,擢河南巡撫
康熙三十一年(1692)十二月,調任貴州巡撫。這裏地處偏僻,民族關係複雜,有人勸他不要赴任,閻興邦正言説:“同屬朝廷疆土,何僻之有?”他到任後,把搞好民族關係放在首位,嚴飭屬下不要侵擾諸苗,並針對貴陽地狹民寡的實際,向朝廷建議並縣,針對駐軍困難,請求預撥糧餉,最為人稱道的是,請求朝廷增加貴州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鄉試的名額,得到朝廷的允准,增加了名額,“士林德之”。為表彰閻興邦治黔的功績,皇帝誥授他文職正一品散官“光祿大夫”。
康熙三十七年(1698),閻興邦卒於任上。 [1] 

閻興邦治理河南

公元1689年,即清代康熙二十八年,湖廣地區發生了叛亂,康熙帝考慮到中州(河南)與楚(湖北)相接壤,應該有重臣鎮撫,於是又想到了閻興邦。康熙在金鑾殿上親自接見了閻興邦,賜予鞍馬,授予他河南巡撫之職。
閻興邦蒙受天恩,不敢遲疑,便連夜赴河南巡撫就任。他到開封后,馬上就開始詢問百姓疾苦,詳察官員得失等安撫事宜,及時把河南的情況向朝廷稟報,不僅爭取了朝廷的支持,也贏得了百姓的信賴,獲得了“兩河左右千里戴公若慈母”的美譽。
閻興邦在河南重視文化、水利建設,至今仍有史料可查:
一是積極組織重修開封鼓樓。公元1689年,即清代康熙二十八年,河南巡撫閻興邦到任開封不久,見鼓樓年久失修,便親自組織募捐,費時6個月將鼓樓翻修一新。在重修後的鼓樓寬敞的高台上,建有三層宮殿式樓閣,飛檐斗拱、雕欄玉砌,一樓供文人聚會,談古論今;二樓供遊人遠眺,懷古思幽;三樓懸架一面牛皮大鼓,擊鼓報時。高台門洞,車馬通行無阻,成為開封商業、文化、交通的中樞地帶,繁華一時。
鼓樓修好之後,閻興邦在樓的東西兩面,各懸掛“無遠弗屆”和“聲震天中”匾額一塊,每字約1米見方,皆為楷書,甚見書法功力。面向西部“聲震天中”的匾額上,還落有題款,上款書“皇清康熙廿八年歲次己巳季春吉日”;下款書“巡撫河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河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宣鎮閻興邦立”。
二是大力開展編修地方誌工作。清代皇帝康熙十分重視地方的文化建設和修志工作,於1685年,即康熙二十四年,下詔令各省、府、州、縣修志。作為河南巡撫的閻興邦,積極貫徹清帝的詔令,認真在河南開展了地方文化建設和史志編修活動。公元1691年,即康熙三十年,鄭州知州何錫爵上任之初,便接到了河南巡撫閻興邦關於“續修志書,務期剋日而竣”的先期完成命令,開始籌備編修《鄭州志》。兩年後的公元1693年,即康熙三十二年,就如期完成了《鄭州志》編纂成書的任務。
閻興邦在豫期間,還對登封嵩陽書院重新進行了修復,擴大了規模,設施也日益完備,使嵩陽書院得到快速發展,面貌煥然一新。至今《登封縣誌·乾隆五十二年》還記載着閻興邦所作的五言詩四首。其中一首為:“四顧多生感,誰為第一流?能超行跡外,便與聖賢侔。漢柏千年古,唐碑百代羞。莫因徐浩筆,偃月姓名留。”
公元1691年,即康熙三十年,河南巡撫閻興邦還曾親自捐獻俸金,幫助南陽復建了諸葛書院,並在書院內建立了講堂、齋舍,還在書院後面建立了“三顧祠”。
三是重視水利建設,造福於開封人民。明清時期,開封是黃河流域一個水災多發地段。但是,閻興邦治豫期間,天助人和,開封竟然連續多年沒有發生大的水患。閻興邦並不因此而疏忽大意,他在積極治理黃河的同時,又於1691年,即康熙三十年,對黃河最容易發生決口的開封安遠門外東四里的鐵牛村回龍廟一帶進行了治理,將“回龍廟”重新改修為“鐵犀鎮河廟”。該廟共有三進,前院供奉河神金龍四大王,後院安放鐵犀,面北向河。閻興邦還親自撰文,立“鐵犀鎮河廟”碑和“鐵犀銘”碑。“鐵犀銘”碑的全文是:“昔明中葉,河悍未戢;維於中丞,鑄犀鎮壓;馮夷效順,水怪潛蟄;越二百年,莫繩舊業;店背而傾,犀殘而溺;我來豫土,黃流宄翕;天子聖神,百靈環集;爾宅爾田,不汜不齧;既釐廟貌,作亭樹碣;嶷嶷者犀,錚錚者鐵;以衞金堤,以豐玉粒;爰勒茲銘,用紹前哲。”
此後,一直到1841年,即道光二十一年,黃河在開封張灣決口,鐵犀廟在洪水中化為廢墟,但鐵犀與閻興邦所立兩碑均保存了下來。閻興邦治理黃河使開封保持了150年的太平安瀾。
閻興邦對河南,尤其是開封的文化和水利建設所作的貢獻不勝枚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