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閘港鎮

鎖定
閘港為明朝海瑞所修,閘修在古東江(橫潦涇)上,金匯港以東;修閘後使上游來水折向北流,使上游來水大多北折改走大黃浦(黃浦江的前身),沖刷了吳淞江下游河牀,使吳淞江淤積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形成了現在的黃浦江下游主幹道。同時僅有少量來水過閘港走舊水道直接入海,使古東江下游河道不斷淤積,以後這段古東江下游河道則改稱閘港。文革結束後,新開大治河,築有大治河西水閘,取代老閘港。
閘港鎮(Zhagangzhen),在上海市,位於今區境東南部魯匯鎮,閘港與黃浦江交匯處。因河流閘港得名。清初成鎮,光緒三十年(1904年)班輪通航,為重要的水陸碼頭,商市繁盛。1978年開挖大治河時,鎮湮廢。 [1] 
中文名
閘港鎮
所屬地區
上海市閔行區
郵政編碼
201100
區    號
021

閘港鎮簡要介紹

文革結束後,新開大治河,築有大治河西水閘,取代老閘港。
曾設濱浦、閘港兩鄉。

閘港鎮地理位置

閘港鎮,處於上海市閔行區(原上海縣)浦東部分,即浦江鎮原魯匯鄉永新村,閘港河黃浦江出口,即大治河口,距黃浦江僅半公里,因閘港河而得名。
西南為金匯港北水閘,即金匯港黃浦江口。黃浦江、大治河與金匯港正好呈十字交匯,水路四通八達。

閘港鎮基本概況

光緒時稱閘港鎮,宣統時稱閘港口鎮。出港為黃浦江折北處,江面開闊,隔江與浦西塘灣鄉寺嘴角(又稱鄒家寺嘴)相對。
初村民數户,因閘港走黃浦江船隻泊此候潮,清雍正年間市漸稠密,居民數十家。自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輪班通航,商市益盛,遂成水陸碼頭。鎮跨閘港南北兩岸,架有“浦東第一橋”之稱的木橋,南為短窄直街,北為東西走向兩條平行橫街,與直街相通,呈“工”字形。鬧市在北岸,有店肆30餘家。
1938年(民國27年),全鎮被日本侵略軍燒燬,災民復搭200餘間草房棲身。次年3月22日,又遭日軍縱火,夷為平地。其後,又陸續建房。1949年有59家商店,從業人員108人,其中米店、茶館和豆腐店有6家,棉布百貨店5家,煙什店4家,鮮鹹肉莊3家,藥店和鮮鹹魚店各2家。另外有3家飴糖坊,2家榨油坊,從業人員23人。
1978年,大治河開挖,閘港河廢,全鎮遷大治河西水閘畔。今閘南為住宅區,閘北為商業區,規模初具。1984年有生產資料、糧店、肉莊、什貨、點心等5家商店。對外交通有閘航路和魯匯鎮到奉賢金匯鎮的公路,周魯線公交客運線通上海市區周家渡,鄉辦魯金客運班車過境設站;水路魯匯~閔行客運班輪航線設站。居民大多為農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