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閆勇

(天津美術學院副教授)

鎖定
閆勇,天津美術學院副教授 [1-2]  ,曾任天津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藝術學院繪畫藝術系主任,中央美術學院2013年度青年骨幹教師訪問學者,天津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津市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津市書畫研究會山水畫研究院院長,天津市十佳青年美術家 [3]  。自少時喜好書畫,師蒙孫玉華、田瑞先生;2000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受業於陳玉圃、範曾、杜滋齡諸先生;作品曾多次入選、獲獎於全國各級展覽,並多次舉辦個展。主要從事中國畫教學、創作與理論研究,擅長山水畫、花鳥畫。 [3] 
中文名
閆勇
國    籍
中國
主要成就
2010年“清雅水墨三人行”畫展
受業於
陳玉圃、範曾、杜滋齡
性    別
職    稱
天津美術學院副教授

閆勇書畫展覽

2010年“清雅水墨三人行”畫展 ;
2011年3月在天津圖書館舉辦“詩境·禪境”個人畫展;
閆勇花鳥作品集1
閆勇花鳥作品集1(24張)
2012年5月在天津圖書大廈書天藝苑舉辦“閆勇、李增亭國畫作品聯展” 2012年7月在東莞藝展中心舉辦“林泉禪思”國畫聯展;
2012年8月在青島舉辦“靜觀大千——閆勇國畫作品展”
2012年12月在山東青州舉辦“詩畫入境——閆勇中國畫作品展”
2012年12月在桂林博物館參加“斯文在焉——陳玉圃師生七人作品展”;
2013年8月在天津圖書大廈書天藝苑舉辦“詩畫入境——閆勇中國畫作品展”;
2012年9月在天津圖書館舉辦“詩畫入境——閆勇中國畫作品展”;
2012年 9月在在煙台美術館參加“筆象悟道——中央美術學院姚鳴京教授師生作品教學觀摩展”。 [4] 
閆勇墨彩寫意山水作品集

閆勇作品獲獎

2001年,作品《淡月追陪》入選天津市第一屆花鳥畫展;
2002年,作品《陶淵明詩意圖》入選天津市美術作品展;
2004年,作品《孔雀松石圖》入選天津市第十屆美展,作品《四閒圖》獲天津市青年美展優秀獎;
2006年,作品《靜契幽懷》入選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閆勇花鳥作品集2
閆勇花鳥作品集2(20張)
2007年,作品《梅妻鶴子》獲全國“梅蘭竹菊”大賽金獎;作品《花鳥四條屏》入選天津市第四屆教育藝術節書畫展;
2008年,作品《孔雀芭蕉》榮獲天津市第二屆花鳥畫展銀獎,作品《凝香圖》榮獲“天津濱海新區寫生展”三等獎,作品《山水清音》等四幅作品入選“當代實力派——中國畫書法作品展”;
2009年,作品《蕉蔭絮語》入選天津市第七屆青年美展,作品《勝日尋芳》入選天津市第十一屆美展,作品《崢嶸歲月》入中央黨史研究室“紀念開國元勳”全國美術作品展,作品《幽谷訪道圖》入選“紀念陳少梅誕辰100週年作品展”;
2010年,作品《太行風雨》獲天津市青年美術大賽優秀獎;
2011年,作品《東方既白》入選天津市建黨90週年畫展;
2012年,作品《眾芳所在》入選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週年天津展覽;
2013年,榮獲“美育中國夢”第六屆全國美育成果展一等獎、優秀指導老師獎,作品《錦羽和鳴》獲天津市第八屆青年美展銅獎; [4] 

閆勇藝術評論

貴在神清
文/李成溪
時光荏苒,與閆勇相識已有十載,雖天各一方,心存默契,睹畫如人,與江河共増。一切緣起偶然,而精誠所至,不付東流。十年前,他由南開南下走遊,歷名山大川,尤其品味正趨起步尚未龐雜的中原風情,幾多心願,幾多浩然。世事如煙,多年一去,其悵然與關注的雙重標杆在他心中凝練,匯成獨到語言。
風格即人,這本山水畫集便呈現了一種寧靜。他關注山水的符號,與現實大觀世界拉開距離,絕非當代北派山水濃重、黛黑之風貌,亦非南派宿墨殘墨山水之嬌嬈,其結構與輪廓顯現其智慧,湍流激盪,皓空飄渺,抽絲縈迴,其可遊、可居、可依、可觀,參天樹木,華蓋如然,整體基調素然的背景下透出其對人文和自然的真摯關照。這種情懷撲面迎來,似乎就在偉岸之山巔,不息之溪徑,萬端之視野,生髮之動態,凝神享樂,出入冥想,神思遂出,筆墨使轉,涓涓微妙與洪濤巨浪,沉着音韻和雲端崎嶇,皆顯在徐徐山象。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閆勇之道亦尊古敬法,體量心境泰安,步履自然穩妥,遂與眾師門內三思作習,嘗能得真傳,誠信所致,意氣充盈,為中庸之道獨有領會,此非一日三思不可得,闡釋“靜”美者亦強於深遂不能出。量身所以至此,學道正宗,透析古今旁側,能有悟通;筆墨營丘,材料精絕,雖為技事一途,然能擔道任恣胸中所歸,化萬物為精誠所授,由法而來,由師而引,無法而通,無師而達。觀其山形上下,偶雞鳴,偶人語,偶炊煙,偶絕響,其飄然做法,不出乎妙境,寧然佇立,思接千載。如執塵尾,依幾作答,貴在神清。
心性與筆墨的跡化------閆勇的山水畫
心性,簡而言之,是指畫家的性情心態、精神品格或是內在情懷,它“發於情思,契之於絹楮”。中國畫離不開表達視覺形象的筆墨。更離不開筆墨之後的心性。一幅有韻味的中國畫,是畫家在對自然表象進行真誠的心理經營之後,才以筆墨的形式表達出來。即對自然物象的觀照後,形成審美意象,進而轉化為具體的藝術形象。這一過程,也是一種感性到理性的文化轉換的過程,所以這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圖式的轉換,同時也融入了畫家的審美理想和人文關懷。清代畫家石濤提出“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一句簡單的話總結和概括了山水畫的創作的本質。藝術家從外在的造化中獲得藝術創作的靈感和心源。“心”與“物”達成一種心靈的共鳴,在畫家的內心世界裏“神遇”,自然的山川之美得到了提升和超拔,這樣灌注了藝術家的思想和心性的山川意象,通過筆墨表達出來,山水畫由此才有了意境,有了廣闊而悠遠的精神空間。
正是在這種對山水畫精神內涵的解讀中,閆勇把自己設置在筆墨和心性之間的連結點上。注重筆墨的心性表達,更注重心性和筆墨的內在修為。
認識閆勇已有多年,生活中的他灑脱自然,大學生活的專業陶養和多年專業教學工作的沉積,更加之自身對傳統文化的浸淫日久,養成了他真誠踏實的品格和廣交朋友。  [4] 
閆勇 閆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