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閃電獸龍

鎖定
閃電獸龍(學名Fulgurotherium)是下白堊紀的一屬恐龍,化石發現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閃電山脈,該地以貓眼石礦區與恐龍化石而著名。
中文名
閃電獸龍
拉丁學名
Fulgurotherium
動物界
鳥臀目
亞    目
鳥腳亞目
稜齒龍科
閃電獸龍屬
命名者
Huene
命名時間
1932
發    音
full-gur-oh-theer-ee-um
時    代
白堊紀早期 aptian to albian
分    佈
澳大利亞發現地層( stratum )
食    性
雜食典型狀態( length up to )→ 長2米
發現者
huene,1932

閃電獸龍含義

( meaning )→ 閃電的野獸目( order )→ ornithischia亞目( suborder )→ genasauriacerapoda 角足龍類 ornithopoda屬( genus )→ fulgurotherium 閃電獸龍模式種( type species )→ f. australe 南方閃電獸龍其它種( other species

閃電獸龍形態特徵

閃電獸龍被分類為稜齒龍科,身長約2米,是種原始鳥腳下目恐龍。模式種是南方閃電獸龍(F. australe),由Huene於1932年正式描述。化石包含頭顱骨股骨、以及牙齒,但由於它的化石有可能是來自幾個鳥腳下目的物種,故它被認為是一個嵌合體

閃電獸龍骨骼特徵

恐龍的骨骼 具有一些衍化適應,可使它們與原始的主龍類祖先辨別出來。在後期的恐龍中,這些特徵經過更多的演化改變。
恐龍的共有衍徵包含:
後額骨缺失。
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附着胸鎖三角肌,長度約是肱骨的1/3到1/2。
腸骨後部有個突出區塊,髖臼穿孔。
脛骨末端邊緣寬廣,有個往後的凸緣。
距骨有個明顯上突與脛骨契合。
除上述幾個特徵以外,大部分恐龍還有一些共同特徵,但是因為出現在其他主龍類,或者不存在於早期的恐龍身上,因此不列為恐龍的共有衍徵。恐龍具有直立的步態,類似大部分的現代哺乳類,而大部分其他爬行動物則是四肢往兩側延展的步態。恐龍的臀窩朝向兩側,股骨的第四轉子往內側,兩者契合,股骨頭垂直於股骨幹,產生直立的步態,而不同於勞氏鱷目等臀窩向下的直立方式。

閃電獸龍體型特徵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準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1] 
大部分的恐龍要比大型蜥腳類恐龍還小得多。現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的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動物則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間。恐龍的體重估計值,大多介於1到10公噸之間。倫敦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研究指出恐龍的體重平均值約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類體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間。
從現有的狀況較好的骨架來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龍是長頸巨龍(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龍)。長頸巨龍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間發現於坦桑尼亞。從多具大小相近的個體所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現正展示於柏林洪堡博物館,該模型高12米,長22.5米,預期活體的重量在30到60公噸之間。最長的恐龍是27米長的樑龍,是在1907年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現展示於賓州匹茲堡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
參考資料
  • 1.    馬蘭主編.恐龍世界 科學探索恐龍世界的無窮奧秘 耀世典藏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