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厅是清嘉庆五年(1800年)在郭尔罗斯前旗蒙古王公领地设立的行政机构,为吉林将军境内第二个建治单位 [1] [4]。其设立直接源于伊通河流域移民垦荒规模激增至2330户、垦地26万余亩,清廷为管理汉民事务采取"借地设治"模式 [1] [7]。初辖怀惠、沐德、抚安、恒裕四乡43个甲,辖区东至沐石河190里,西至巴延吉鲁克山40里,南至伊通边门15里,北至吉家窝堡172里 [1] [5-6]。道光五年(1825年)衙署北迁至宽城子,光绪十四年(1888年)升格为长春府 [2-3]。
- 设立时间
- 1800年(嘉庆五年) [1] [6]
- 行政隶属
- 吉林将军 [2] [4]
- 首任通判
- 六雅图(满洲镶黄旗) [4] [7]
- 辖区面积
- 约2.3万平方里 [1] [5]
- 治所变迁
- 新立城(1800年)→宽城子(1825年) [3] [5]
- 建制调整
- 1888年升为长春府 [2] [6]
设立背景
播报编辑
清廷因郭尔罗斯前旗蒙古王公私自招民垦殖引发治理危机,吉林将军秀拒灶归林于嘉庆五年(1800年)奏请设立长春厅,专司管理汉民诉讼、命盗案件及协助蒙古王公收取地租 [4] [7]。该厅成为清代东北首个因蒙地开发设立的煮钻探婚婚垫润充煮行想鸦政机构,开创"借地设嚷嫌治"模式 [4]钻探颂辨腿柜。
辖区范围
播报编辑
初设时辖境覆盖今伊通河、饮马河流域,地理四至为:
- 东抵沐石河190里(今九台市沐石河街道)
- 西达巴延吉鲁克山40里(今公主岭市范家屯镇)
- 南至伊通边门15里(今长春市新立城镇)
- 北迄吉家窝堡172里(今农安县哈拉海镇) [1] [5-6]
行政划分为四乡43甲,其中怀惠乡驻朱家城子(今德惠市),沐德乡驻双庙子(今公主岭市),抚安乡驻万宝山(今农安县),恒裕乡驻赫尔苏(今辽宁省西丰县) [4] [6]。
行政架构
播报编辑
主官设理事通判(正六品),首任六雅图为满洲镶黄旗蒙古人,专管汉民事务 [4] [7]。下设巡检司管理治安与监狱,长期由汉人担任 [7]。衙署初设于新立城(今长春市新立城镇卫星村),建有通判衙署、巡检署及仓库等设施 [3] [5]。
治所变迁
播报编辑
道光五年(1825年)衙署北迁宽城子(今长春市南关区大马路),主要原因包括:
- 原治所位置偏南难以有效管理北部垦区
- 宽城子地处伊通河航运节点,商贸发展迅速 [3] [5]
- 防御需要强化对蒙汉交界地带的控制 [3] [7]新衙署占地12亩,建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及吏户礼兵刑工六房 [5]。
沿革变迁
播报编辑
建制历经三次重大调整:
- 1.光绪八年(1882年):理事通判改为抚民通判,首任汉官王绍元上任 [7]
- 2.光绪十四年(1888年):升格为长春府,辖境扩展至农安乡及东西夹荒 [2] [6]
- 3.宣统元年(1909年):设西南路分巡兵备道驻长春府 [4]
历史影响
播报编辑
作为清代东北边疆治理的典型案例:
- 开创蒙地"借地设治"模式,后续18个蒙地府厅县仿效其制 [4]
- 促成清廷逐步放开东北封禁政策,推动柳条边以东地区开发 [7]
- 衙署迁址宽城子奠定现代长春城市核心区发展基础 [5]
- 行政档案《长春厅志》为现存最早的东北厅级政区专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