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吉林將軍

鎖定
吉林將軍,全稱鎮守吉林烏拉等處將軍,為清朝正一品武職,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降為從一品武職, [1]  駐於吉林烏拉。清朝在東北地區施行有別於關內行省制軍府制,吉林將軍為東北地區三個將軍之一,統轄吉林省中東部。
順治十年(1653年),始置寧古塔昂邦章京一人 [2]  。康熙元年(1662年)改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寧古塔昂邦章京沙爾虎達之子巴海為首任。康熙十五年(1676),移駐吉林烏拉(又稱船廠)。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寧古塔將軍、吉林將軍、船廠將軍三個名稱經常混用,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式更名為鎮守吉林烏拉等處將軍。
吉林將軍之下分設吉林、寧古塔、三姓伯都訥阿勒楚喀五個副都統琿春專城駐防, [1]  共歷協領23人、參領1人、佐領137人、防禦81人、驍騎校141人,管理滿洲、蒙古、漢軍、錫伯、巴爾虎等旗户,以及“打牲之部”。咸豐二年(1852年)設水師營總管一人,光緒十四年(1888年)增置一人,宣統三年(1911年)裁撤。 [3]  各地副都統的職責是各守分地,以贊將軍之治。吉林副都統與吉林將軍同城駐防,轄協領9員、佐領48員、防禦22員、驍騎校48員、八旗駐防兵3000餘名。 [1]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隨着清政府對東北地區管理體制和地方官制的改革,設立吉林省,吉林將軍退出歷史舞台。 [4] 
吉林地方將軍鎮守制共延續254年,共有92人擔任過吉林將軍一職。 [1]  從吉林將軍正式定稱(1757年)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裁撤將軍設置吉林行省止,共存續150年,將軍更迭61人次。
中文名
吉林將軍
外文名
Jilin general
全    稱
鎮守吉林烏拉等處將軍
時    期
清朝

吉林將軍歷史

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盛京內大臣為阿立哈大,三年改昂邦章京,統轄東北全境。為加強吉林地區的防務和統治力量,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命梅勒章京沙爾虎達、甲喇章京海塔等,統兵駐守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地方。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分設寧古塔章京,首任是沙爾虎達,從此以後,今吉林、黑龍江等地區統歸寧古塔章京管轄。
巴海,“沙爾虎達長子,初任佐領,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授秘書院伺讀學士,十六年,襲父一等男爵。世祖喻吏部曰:‘寧古塔邊疆要地,沙爾虎達駐防年久,甚得人心,今病沒,其子巴海勒慎素著,可綬寧古塔總管,俾代其父。’”
巴海頗有其父之風,上任後,秣馬厲兵,激勵將士,致力於征剿俄軍,保疆安民。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沙俄侵略軍再次犯境,巴海副統領率兵至黑龍江,松花江兩江交匯點,:偵賊在費雅喀西境,即急驅使犬部界,分舟師潛伏兩岸。賊船奄至,合擊之。“敵軍見狀敗退,巴海統兵急追不放,敵兵棄船而逃”。此戰“斬首六十餘級,淹死者甚眾”,獲婦女四十七口,併火炮、盔甲、器械等物。同時,招降費雅喀部一百耳十餘户,極大地鞏固了邊防。
吉林將軍衙署前影壁 吉林將軍衙署前影壁
與此同時,巴海對清初因文字獄被流放到寧古塔塔。因此他們比一般流人的處境要好,不入官莊,不屬台站,並多結交權貴,流放到這裏的讀書人,大半從事商業或以教書為業,他們都倍受巴海的器重。這對改變當地風俗,傳播文化和教育的啓蒙開發具有很大的作用。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巴海奉命“設吉林水師營,以遷移人為水手”。據《吉林通志》載:“有戰船三十隻,運糧船八十隻。”康熙三年任命吉林水師營總管各級官員,負責訓練水師,製造船隻。
吉林將軍衙署 二門 吉林將軍衙署 二門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清廷改寧古塔昂邦章京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簡稱寧古塔將軍),巴海為首任將軍。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為了加強吉林地區的防禦力量, 移副都統一人駐吉林,這是清王朝在今吉林設立行政長官的開始。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吉林開始建城。由於這裏自明清以來就是水上交通樞紐,為盛京和黑龍江之間的要衝,可直達抗俄鬥爭的最前線,又是女真族部落的舊地,土地肥沃,農業發達,是抗俄的軍糧供給基地,而吉林船廠又是製造抗俄船隻的基地。因此,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移住吉林烏拉,仍稱寧古塔將軍,留副都統一人鎮守寧古塔。並在這一年,“徒直隸各省流人數千户居此,修造戰艦四十餘艏,雙帆樓櫓,與京口戰船相類,又有江船數十,亦具帆檣,日習水戰,以備老羌(沙俄)”。從此以後,吉林烏拉成為寧古塔將軍的統治中心,逐漸發展成為政治、經濟、軍事的重鎮.
康熙帝對巴海將軍很器重,康熙召見巴海,當聖主問起寧古塔及瓦爾喀,虎爾哈人民風俗等情況時,“(巴海)奏對甚晰,聖主嘉之曰:‘朕想聞爾賢能,今益知爾矣。’”並喻旨巴海:“費爾喀、赫哲雖服,冉其性暴癘。當廣佈教化,多放馴迪。俄羅斯尤當加意防備。”巴海尊旨,十分注重邊境部落的教化和安撫。開初,邊境有墨爾哲氏累世輸貢,巴海“因宣上德招之”,其長扎爾喀、布克託等願率眾內遷,於是請安置在寧古塔附近,設佐領四十,以扎爾喀、布克託及諸族屬任之,分轄其眾。由於巴海招撫邊民,整頓邊防有功,聖祖“特贈黑狐裘,貂朝衣各一襲”,以獎勵之.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聖祖特召吏,“寧古塔將軍巴海,委任以來,彈壓嚴疆,展布偉略,實心任事,籌化周詳,尤為稱職。優賞一等輕車都尉世襲罔替”。
吉林將軍衙署後堂 吉林將軍衙署後堂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東巡,駐吉林,放船松花江,檢閲水師並告誡寧古塔將軍巴海和副都統薩布素等:“朕幸吉林地方,訪詢民隱,及偵探巡邏等差,俱系軍務,乃駐防官兵專責,不可寬假,應照常行。”明確指出,加強戰備防務,是寧古塔官兵的神聖職責,對抗沙俄的軍事準備不容鬆懈。巴海忠實地執行況熙皇帝的戰略部署。據文獻記載:“時駐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巴海等以寧古塔戰艦稍有損壞,請發木料,用資休整。工部依如所請。”康熙對此事甚為關注,派户部尚書伊桑阿帶工匠到吉林烏拉大規模修造戰艦。《黑龍江外記》記載:“當時黑龍江城墨爾根齊齊哈爾三城兵船一百二十隻,皆康熙二十二年吉林烏拉送來。”使吉林烏拉成為雅克薩反擊戰的水運戰備基地。這一切和巴海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吉林省建置時未能稱“省”,是因為清代東北地區滿族的發祥地,由八旗駐防,採取的是“軍府制”。而關內中原不同,清政權在明朝政權的基礎上,採用“行省制”,即建立了18個行省。受關內行省制的影響,大約這一年起,吉林將軍在給清廷的文件中代稱自轄區域為“吉省”,清廷各衙門給吉林的諮文中也約定俗成地稱“吉省”。

吉林將軍轄地

吉林將軍轄區 吉林將軍轄區
吉林將軍轄區,範圍廣闊。據《大清一統志》記載:“東濱大海,西接邊牆,南峙白山,北逾黑水”。即東至大海3000餘里,指北起鄂霍次克海,南至日本海的海面;西至柳條邊590餘里,至盛京威遠堡開原界;南至長白山南圖們江鴨綠江1300餘里,與朝鮮分界;北逾黑龍江至外興安嶺。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劃出黑龍江將軍轄區後,寧古塔將軍轄區範圍大為縮小。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後,烏蘇里江以東40多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被沙俄割佔,吉林將軍轄區進一步縮減,即東至烏蘇里江松阿察河與俄羅斯分界;南至圖們江、鴨綠江與朝鮮分界;西至威遠堡邊門遼陽界;北至松花江達黑龍江將軍轄區界。在轄區內分地築城,先後設置吉林、三姓、阿勒楚喀伯都訥琿春副都統鎮守。光緒三十三年三月初八日(1907年4月20日),清廷決定,裁撤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設置奉天、吉林、黑龍江行省。

吉林將軍歷任將軍

歷任吉林將軍
任 (屆)
姓名
任命年月
卸任年月
卸任原因
備註
1
順治九年七月
順治十六年
-
2
順治十六年
康熙二十二年
-
3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庚子
康熙二十八年五月壬戌
-
4
佟保
康熙二十八年八月乙亥
康熙三十五年六月癸丑
-
5
沙納海
康熙三十五年七月己巳
康熙四十年二月乙丑
遷黑龍江將軍
-
6
宗室楊福
康熙四十年二月乙丑
康熙四十八年二月己酉
遷黑龍江將軍
-
7
覺羅孟俄洛
康熙四十八年二月己酉
康熙五十四年
-
8
穆森
康熙五十四年三月辛丑
康熙五十八年
-
9
宗室巴賽
康熙五十九年
雍正二年二月丁未
-
10
哈達
雍正二年二月丁未
雍正九年正月丁未
遷荊州將軍
-
11
雍正九年正月丁未
雍正十年九月
赴北路軍營
-
12
杜賚
雍正十年九月
雍正十三年
-
13
乾隆元年
乾隆元年八月丁亥
遷奉天將軍
-
14
吉黨阿
乾隆元年八月丁亥
乾隆六年八月辛亥
-
15
乾隆六年八月辛亥
乾隆八年九月丁亥
遷荊州將軍
-
16
乾隆八年九月丁亥
乾隆九年三月丙申
遷西安將軍
再任
17
乾隆九年三月丙申
乾隆十一年八月
-
18
乾隆十一年八月
乾隆十三年四月癸酉
遷奉天將軍
-
19
索拜
乾隆十三年四月癸酉
乾隆十三年閏七月庚午
遷直隸提督
-
20
永興
乾隆十三年閏七月庚午
乾隆十四年十月辛卯
遷湖廣提督
21
新柱
乾隆十四年十月辛卯
乾隆十五年五月癸卯
-
22
卓鼐
乾隆十五年五月癸卯
乾隆十六年四月乙酉
-
23
覺羅傅森
乾隆十六年四月乙酉
乾隆二十年十二月庚戌
遷鑲白旗蒙古都統
-
24
乾隆二十年十二月庚戌
乾隆二十二年八月丁卯
-
25
宗室薩喇善
乾隆二十二年八月丁卯
乾隆二十五年十月戊寅
-
26
宗室恆祿
乾隆二十五年十月戊寅
乾隆三十四年正月乙未
遷奉天將軍
又作恆魯
27
乾隆三十四年正月乙未
乾隆三十五年四月乙未
-
28
宗室富椿
乾隆三十五年四月乙未
乾隆四十二年六月癸丑
遷杭州將軍
又作富春
29
乾隆四十二年六月癸丑
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己酉
遷盛京將軍
-
30
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己酉
乾隆四十七年八月癸酉
-
31
宗室永瑋
乾隆四十七年八月癸酉
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乙巳
遷奉天將軍
32
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乙巳
乾隆四十九年三月辛酉
遷福州將軍
-
33
宗室都爾嘉
乾隆四十九年三月辛酉
乾隆五十三年十月癸卯
遷奉天將軍
-
34
宗室恆秀1
乾隆五十三年十月癸卯
乾隆五十四年四月壬子
遷西安將軍
-
35
宗室琳寧
乾隆五十四年四月壬子
乾隆五十六年九月庚辰
遷盛京將軍
-
36
宗室恆秀2
乾隆五十六年九月庚辰
乾隆五十九年正月乙卯
再任
37
乾隆五十九年正月乙卯
乾隆五十九年九月丁酉
-
38
秀林1
乾隆五十九年九月丁酉
嘉慶八年五月癸丑
調江寧將軍
-
39
嘉慶八年五月癸丑
嘉慶八年八月壬午
調盛京將軍
-
40
秀林2
嘉慶八年八月壬午
嘉慶十四年十二月辛丑
遷正白旗蒙古都統
再任
41
嘉慶十四年十二月辛丑
嘉慶十八年四月戊午
遷成都將軍
-
42
嘉慶十八年四月戊午
嘉慶十九年二月辛亥
降西寧鎮總兵
-
43
嘉慶十九年二月辛亥
嘉慶二十二年二月乙丑
遷盛京將軍
再任
44
嘉慶二十二年二月乙丑
嘉慶二十三年九月戊午
-
45
嘉慶二十三年九月戊午
道光二年六月己巳
遷理藩院尚書
三任
祿成
嘉慶二十三年九月戊午
嘉慶二十四年
-
暫署
嘉慶二十四年
道光二年六月己巳
-
-
46
松箖
道光二年六月己巳
道光三年
-
47
道光三年九月壬辰
道光四年二月丁酉
遷烏里雅蘇台將軍
-
富登額
道光三年九月壬辰
道光四年
-
暫署
道光四年
道光四年二月丁酉
-
-
48
道光四年二月丁酉
道光七年七月己未
遷理藩院尚書
四任
49
道光七年七月己未
道光九年二月甲午
遷御前大臣
-
50
道光九年二月甲午
道光十年二月乙丑
丁尤
-
道光九年二月甲午
道光十年二月乙丑
-
-
倭額泰
道光十年二月乙丑
道光十年三月乙巳
-
暫署
51
褔克精阿
道光十年三月乙巳
道光十一年九月癸亥
-
52
覺羅寶興
道光十一年九月癸亥
道光十三年四月戊申
遷盛京將軍
-
道光十一年九月癸亥
道光十二年
-
暫署
覺羅寶興
道光十二年
道光十三年四月戊申
-
-
53
道光十三年四月戊申
道光十五年正月丙戌
遷黑龍江將軍
-
54
蘇清阿
道光十五年正月丙戌
道光十五年二月戊午
-
55
道光十五年二月戊午
道光十五年閏六月丁卯
遷烏里雅蘇台將軍
再任
56
宗室祥康1
道光十五年閏六月丁卯
道光十五年十二月甲申
-
57
道光十五年十二月甲申
道光十六年四月甲戌
留京
-
宗室祥康
道光十五年十二月甲申
道光十六年
-
暫署
道光十六年
道光十六年四月甲戌
-
-
宗室祥康
道光十六年四月甲戌
道光十七年正月丙午
-
仍署
58
宗室祥康2
道光十七年正月丙午
道光二十年四月己巳
再任
59
經額布
道光二十年四月己巳
道光二十八年
-
祿普
道光二十年四月己巳
道光二十年九月壬寅
暫署
升阿
道光二十年九月壬寅
道光二十年九月甲辰
-
暫署
惟勤
道光二十年九月甲辰
道光二十一年
-
暫署
經額布
道光二十一年
道光二十八年
-
60
倭什訥
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乙丑
道光三十年五月癸丑
遷成都將軍
-
61
固慶
道光三十年五月癸丑
咸豐三年正月辛未
-
62
景綸
咸豐三年正月辛未
同治三年十二月壬申
-
咸豐三年辛未
咸豐九年正月丙子
-
咸豐九年正月丙子
-
暫署
-
尋,回任。十一年,改名景綸
同治三年十二月壬申
-
63
皂保1
同治三年十二月乙丑
同治四年閏五月己丑
64
恩合
同治四年閏五月己丑
同治四年七月己丑
調
-
65
皂保2
同治四年七月己丑
同治四年九月丁丑
-
66
德英
同治四年九月丁丑
同治五年
丁酉
67
同治五年二月壬子
同治九年九月乙酉
病免
-
68
宗室奕榕
同治九年九月乙酉
光緒元年六月乙酉
-
毓福
同治九九月年乙酉
同治十年
-
暫署
宗室奕榕
同治十年
光緒元年六月乙酉
-
69
光緒元年六月乙酉
光緒二年四月庚辰
70
光緒二年四月庚辰
光緒三年四月甲辰
71
光緒三年四月甲辰
光緒九年二月甲戌
病免
光緒三年四月甲辰
光緒四年十月戊戌
-
光緒四年十月戊戌
-
-
暫署
尋,回任。
光緒九年二月甲戌
病免
-
72
希元
光緒九年二月甲戌
光緒十四年四月己酉
-
玉亮
光緒九年二月甲戌
光緒十年
-
希元
光緒十年
光緒十四年四月己酉
-
73
光緒十四年四月己酉
光緒二十年九月癸卯
出師奉天
-
74
光緒二十年九月癸卯
光緒二十一年十月
75
光緒二十一年十月
光緒二十二年四月庚午
病免
再任
76
光緒二十二年四月壬申
光緒二十五年六月癸卯
77
光緒二十五年六月癸卯
光緒三十年
三任
78
光緒三十年正月癸巳
光緒三十一年九月
暫署
79
達桂
光緒三十一年九月
光緒三十三年三月己亥,改設吉林巡撫。五月庚子,達桂卸。
80
光緒三十三年三月
宣統元年正月
-
81
宣統元年正月
宣統三年三月
-
82
宣統三年三月
-
-
-
[5] 
注:吉林將軍一職到光緒朝長順將軍時的全稱是“欽命頭品頂戴督辦邊防事宜鎮守吉林等處將軍兼理打牲烏拉揀選官員等事恩特赫巴圖魯”。

吉林將軍歷任副都統

有記錄者共46人: [6] 
任(代)
姓名
任職時間
類別
卸任時間
卸任原因
備註
1
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三日
(公元1794年12月24日)
嘉慶二年五月十二日
(公元1797年6月6日)
-
2
吉祿
嘉慶二年五月十二日
(公元1797年6月6日)
嘉慶七年十二月十七日
(公元1803年1月10日)
辦理打牲烏拉總管事務
-
3
嘉慶七年十二月十七日
(公元1803年1月10日)
嘉慶十三年閏五月廿四日
(公元1808年7月17日)
-
4
嘉慶十三年閏五月廿四日
(公元1808年7月17日)
調
嘉慶十四年六月十八日
(公元1809年7月30日)
-
5
多福
嘉慶十四年六月十八日
(公元1809年7月30日)
調
嘉慶十四年六月十九日
(公元1809年7月31日)
調熊嶽副都統
未到任
6
祿成
嘉慶十四年六月十九日
(公元1809年7月31日)
調
嘉慶十四年九月八日
(公元1809年10月16日)
調熊嶽副都統
-
7
嘉慶十四年九月八日
(公元1809年10月16日)
調
嘉慶十四年十月二日
(公元1809年11月9日)
調荊州右翼副都統
未到任
8
額勒琿
嘉慶十四年十月二日
(公元1809年11月9日)
調
嘉慶十五年二月日解
-
離職根據《吉林通志》第62卷第18頁
9
玉衡
嘉慶十五年三月十日
(公元1810年4月13日)
調
嘉慶十五年八月六日
(公元1810年9月4日)
-
10
德寧阿
嘉慶十五年八月六日
(公元1810年9月4日)
調
嘉慶十五年八月卅日
(公元1810年9月28日)
調寧古塔副都統
-
11
嘉慶十五年八月卅日
(公元1810年9月28日)
嘉慶廿一年二月廿八日
(公元1816年3月26日)
調西寧辦事大臣
-
12
嘉慶廿一年二月廿八日
(公元1816年3月26日)
調
嘉慶廿三年十二月廿五日
(公元1819年1月20日)
調綏遠城將軍
-
13
富登阿
嘉慶廿三年十二月廿五日
(公元1819年1月20日)
調
道光三年十一月九日
(公元1823年12月10日)
離職根據傳包
14
倭楞泰
道光三年十一月廿五日
(公元1823年12月26日)
道光十五年九月十六日
(公元1835年11月6日)
緣事革職
離職根據《嘉道兩朝上諭檔(四十)》第394頁
15
鹹齡
道光十五年九月十七日
(公元1835年11月7日)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九日
(公元1839年1月4日)
留京署正藍旗蒙古副都統
-
16
輯瑞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九日
(公元1839年1月4日)
道光廿年五月十六日
(公元1840年6月15日)
緣事降調
-
17
果升阿
道光廿年五月廿三日
(公元1840年6月22日)
調
道光廿三年九月八日
(公元1843年10月30日)
調阿勒楚喀副都統
亦作果星阿
18
巴雅爾
道光廿三年九月八日
(公元1843年10月30日)
調
道光廿三年十一月十七日
(公元1844年1月6日)
調正藍旗蒙古副都統
十月四日到任
19
薩炳阿
道光廿三年十一月十七日
(公元1844年1月6日)
調
道光廿六年五月九日
(公元1846年6月2日)
由鑲黃旗漢軍副都統遷,未到任前,以倭什訥暫署,十二月廿六日到任
20
西蘭都
道光廿六年五月九日
(公元1846年6月2日)
道光廿六年閏五月三日
(公元1846年6月26日)
調正白旗蒙古副都統
-
21
盛貴
道光廿六年閏五月三日
(公元1846年6月26日)
調
咸豐元年十月廿二日
(公元1851年12月14日)
調察哈爾副都統
亦作盛桂
22
琦忠
咸豐元年十月廿二日
(公元1851年12月14日)
調
咸豐三年正月廿日
(公元1853年2月27日)
緣事開缺到京聽候部議
正月廿七日革職
23
瑞昌
咸豐三年正月廿日
(公元1853年2月27日)
調
咸豐三年二月十八日
(公元1853年3月27日)
-
24
麟瑞
咸豐三年二月十八日
(公元1853年3月27日)
調
同治三年十一月廿二日
(公元1864年12月20日)
緣事降調
-
25
特普欽
咸豐七年九月九日
(公元1857年10月26日)
-
-
-
26
安住
同治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公元1865年1月13日)
同治四年五月二日
(公元1865年5月26日)
管帶馬隊赴直隸軍營
-
27
慶林
同治四年五月二日
(公元1865年5月26日)
-
-
-
28
特克慎
同治四年五月十四日
(公元1865年6月7日)
同治四年閏五月廿六日
(公元1865年7月18日)
-
29
富爾蓀
同治四年九月三日
(公元1865年10月22日)
-
-
-
30
安住
-
-
同治六年八月廿三日
(公元1867年9月20日)
調西安右翼副都統
-
31
德英
同治六年八月廿三日
(公元1867年9月20日)
同治六年十月十六日
(公元1867年11月11日)
調署黑龍江將軍
-
32
毓福
同治六年十月十六日
(公元1867年11月11日)
-
-
--
33
德英
-
-
同治九年九月廿二日
(公元1870年10月16日)
實授黑龍江將軍
-
34
毓福
同治九年九月廿二日
(公元1870年10月16日)
同治十年十二月十九日
(公元1872年1月28日)
因病解職
實授
35
載耀
同治十年十二月十九日
(公元1872年1月28日)
同治十二年三月十七日
(公元1873年4月13日)
離職根據同治十二年四月(上)月摺檔
36
奕艾
同治十二年四月八日
(公元1873年5月4日)
光緒元年六月廿日
(公元1875年7月22日)
緣事革職
-
37
光緒元年六月廿一日
(公元1875年7月23日)
調
光緒二年五月十九日
(公元1876年6月10日)
調正白旗漢軍副都統
-
38
玉亮
光緒二年五月十九日
(公元1876年6月10日)
調
光緒九年七月四日
(公元1883年8月6日)
離職根據傳包、光緒九年七月月摺檔
39
恩澤
光緒九年七月十八日
(公元1883年8月20日)
光緒十五年四月十三日
(公元1889年5月12日)
調琿春副都統
由署巴里坤領隊大臣遷,未到任前,以將軍希元兼署
40
卓淩阿
光緒十五年四月十三日
(公元1889年5月12日)
調
光緒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公元1889年12月7日)
離職根據光緒十五年十二月(上)月摺檔
41
光緒十五年十二月三日
(公元1889年12月24日)
光緒廿一年十一月五日
(公元1895年12月20日)
調寧古塔副都統
由科布多參贊大臣遷
42
長順
光緒十六年二月十二日
(公元1890年3月2日)
兼署
-
-
-
43
光緒廿一年十一月五日
(公元1895年12月20日)
調
光緒廿二年九月廿三日
(公元1896年10月29日)
因病解職
-
44
英連
光緒廿二年九月廿三日
(公元1896年10月29日)
光緒廿三年二月廿九日
(公元1897年3月31日)
調琿春副都統
亦作英聯
45
耆徵
光緒廿三年二月廿九日
(公元1897年3月31日)
光緒廿四年八月一日
(公元1898年9月16日)
因病解職
-
46
成勳
光緒廿四年八月一日
(公元1898年9月16日)
宣統元年月日裁缺
-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