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鑄(拼音:zhù)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會意字,其古字形像雙手持容器將熔融金屬倒入模具,本義指熔化金屬以鑄造器物 [2]  。後世也用“鑄”比喻造就、培育。此字在西周金文有時以“金”作形旁,又以“疇”為聲。“鑄”在篆文中只保留“金”作形符,改以“壽”為聲。
中文名
拼    音
zhù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QDTF [4] 
倉    頡
OPQKI [4] 
鄭    碼
PCDS [4] 
筆    順
撇、橫、橫、橫、豎提、橫、橫、橫、撇、橫、豎鈎、點
字    級
一級(編號:2656) [1] 
平水韻
去聲七遇 [5] 
注音字母
ㄓㄨˋ
總筆畫
5+7(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鋳、𤎧、𨥇、𨮩、𨮾、𨮚、𫟱
四角號碼
8574₀
UniCode
CJK統一漢字 U+94F8 [4]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鑄”原為會意字,商代甲骨文(圖1)的“鑄”字就像加工金屬的簡筆畫:上部像雙手持倒置的容器(或省雙手形),中間的符號表示熔化的液態金屬,下邊從雙手持“”表示模具。有的甲骨文則取側面工作照(圖A)。從西周金文開始鑄字都省去下邊雙手形,有時中間的符號改為“火”(圖3)。至西周中晚期金文鑄字中間省“火”形而增加聲符“(作圖B)”(圖4),成為形聲字。但直至戰國金文(圖11)鑄字形體仍有保持與甲骨文、西周早期金文一致的字形。西周晚期開始,鑄字形體有省“火”而變為從“金”者(圖5),使意符表意更為明顯,這一形體一直流行到戰國。至遲從春秋早期開始,鑄字形體中間已變為從“火”從“金”,“疇”聲(圖8)。從西周晚期開始,部分形體已省去上下容器型範之形而從“金” “疇”聲(圖8);或變“皿”為“口”,在右下加“又”,實際就是以“壽”為聲(圖7)。這一形體也流行到春秋戰國時代。秦代竹簡中的鑄字從“金”從“火”, “疇”聲(圖13),這一形體當來源於西周晚期以來的鑄字形體。《説文解字》小篆鑄字從“金”, “壽”聲,未見於先秦古文字(圖12),漢印中的“鑄”字從“金”從“火”, “壽”省聲(圖14),當是糅合了《説文》小篆和秦簡中鑄文的兩種形體。漢代的隸書及後代楷書鑄字形體直接來源於《説文》小篆。西周至春秋金文,特別戰國文字中,鑄字形體省變情況很多。從甲骨文到西周金文,再到春秋戰國文,鑄字一直用鑄造之意,如甲骨文有“鑄黃呂”語句。 [2]  [6] 
鑄造是把熔化的金屬倒進砂型或模子裏,冷卻後凝固成為鑄件,這個意思可用來比喻造就、培育。如《法言·學行》:“或曰:‘人可鑄與?’曰:‘孔子鑄顏淵矣。’”大意是:有人問,人可以鑄造嗎?回答説:孔子就把他的學生顏淵鑄造出來了。又如“鑄成大錯”,就是“造成重大錯誤”。 [15]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把熔化的金屬倒進砂型或模子裏,製成器物。
cast
《管子·任法》:“昔者堯之治天下也……猶金之在罏,恣冶之所以鑄。”
《北齊書·文宣帝紀》:“己丑,改鑄新錢。”
鑄造;鑄工;鑄件;澆鑄
陶冶,造就(人才)。
train
許敬宗《奉和行經破薛舉戰地應制》:“垂衣凝庶績,端拱鑄羣生。”

比喻銘記。

楊朔《埃及燈》:“剛才在埃及大使館前的情景,還牢牢鑄在我的心上。”

〈文言〉錘鍊(文辭);塑造(形象)。
refine
劉勰《文心雕龍·辨騷》:“雖取鎔經意,亦自鑄偉辭。”
岳珂《桯史·淳熙內禪頌》:“誠齋亟稱其文,有‘發而為文,自鑄偉辭……’等語。”

名詞
(Zhù)古國名。今山東肥城南有鑄鄉,即其舊地。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宣叔娶於鑄。”杜預注:“鑄國,濟北蛇丘縣所治。”

參考資料: [7-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四】【金部】之戍切(zhù)
鑄,銷金也。從金壽聲。 [9] 

説文解字注

鑄,銷金也。從金,壽聲。
之戍切。古音在三部。亦讀如祝。 [10] 

廣韻

之戍切,去遇章 ‖壽聲侯部(zhù)
鑄,鎔鑄。又姓,堯後,以國為氏。 [11]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部】 鑄;部外筆畫:14
古文:𤎧
《唐韻》:之戍切。《集韻》:朱戍切,並音注。《説文》:銷金成器也。《玉篇》:熔鑄也。《左傳·宣三年》:鑄鼎象物。注:象所圖物,著之於鼎。
又《昭二十一年》:天王將鑄無射。
又國名。《左傳·襄二十三年》:臧宣叔娶於鑄。注:鑄國,濟北蛇丘縣所治。
又地名。《後漢·郡國志》:濟北國有鑄鄉城。
又與祝通。《禮·樂記》:封帝堯之後於祝。注:祝,或為鑄。
又姓。《姓苑》:堯後。以國為氏。
又《字彙補》:照秀切,音呪。《淮南子·俶真訓》:今夫冶工之鑄器。注:鑄,讀作祝。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94F8;下:U+9444) 字形對比(上:U+94F8;下:U+9444)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規範提示】“釒”的第二筆是短橫,末筆㇙(豎提)一筆寫成。
【寫法】“釒”窄“壽”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壽”低。“釒”,第三筆橫在橫中線上側。“壽”,三橫長短不一,第三橫最長,寫在橫中線;第四筆撇的撇尖伸向“釒”下側;“寸”在右下格,寬度不超過上面長橫。 [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ȶ
i̯uɡ
王力系統
ȶ
ǐu
董同龢系統
ȶ
jŏɡ
李方桂系統
t
jəgwh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j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i̯u
王力系統

ǐu
董同龢系統

juo
周法高系統

iuo
陳新雄系統

ǐu
李方桂系統

ju
(參考資料:漢典 [13]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十遇

合口呼
全清
之戍切
tɕjuo
集韻
去聲
十遇

合口呼
全清
朱戍切
ʨio
禮部韻略


去聲






朱戍切

增韻


去聲






朱戍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魚模


撮口呼

全清

tʂiu
中州音韻


去聲
魚模






張恕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四御


全清
陟慮切
tʃy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四諸主着







(參考資料:漢典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y
21
去聲

tʂu
21
去聲
新讀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fu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y
35
去聲

成都
tsu
13
去聲

tsau
13
去聲
俗讀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u
53
去聲

揚州
tsu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su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tsʮ
412
陰去

温州
tsɿ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ɕy
45
陰去

雙峯
ty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ɕy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tsu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tʃy
33
陰去

陽江
tʃi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su
11
陰去

潮州
tsu
213
陰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suɔ
213
陰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sy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漢典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1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18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63
  • 4.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18]
  • 5.    平水韻 七遇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18]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184-185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218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594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006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18]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64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312
  • 13.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18]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19
  • 15.    左民安著. 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5.03:54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