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鐃鈸花

鎖定
鐃鈸花是流傳於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的一種民間佛事舞蹈。源於佛教傳入梅州以後的“香花”派,是“香花佛事”項目之一,是梅州市區(含梅江區梅縣區)及周邊地區客家人特有的一種民間傳統宗教信仰舞蹈,是客家民眾在進行傳統人生禮儀 “香花佛事”時僧(尼)穿插進行的一種相似雜技的技藝表演,也是梅州民間辦喪事時必須的傳統表演項目之一。富於技巧性和觀賞性,在民間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鐃鈸花》是最受民眾喜愛的項目之一,表演有一定難度,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1] 
2009年10月,鐃鈸花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中文名
鐃鈸花
批准時間
2009年10月16日
非遺級別
省級
申報地區
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鐃鈸花歷史淵源

“鐃鈸花”是梅州市梅州城區及周邊地區客家人特有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是梅州城區民眾進行傳統人生禮儀“香花佛事”時,僧人在佛場間用於調節氣氛的一種技藝表演。源於一千多年前(公元522年)佛教傳入梅州與當地文化生態相結合後伴生出的“香花”佛教,“鐃鈸花”是“香花佛事”中的主要項目。 [1] 
“鐃鈸花”是作為客家梅州流傳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技藝表演,其流傳可考歷史已有400多年。長期以來,“鐃鈸花”作為梅州城區客家民眾在佛場中進行的特色技藝表演,那銅鈸的快速旋轉、上下翻飛扣人心絃,驚心動魄,那烏鴉卸翼、猴子挑水、畫眉跳架更是詼諧趣味,讓演的人和看的人同呼吸同進退,那感受是“香花佛事”其他項目沒有的。“鐃鈸花”涵蓋的感染力和親和力極其符合梅州傳統人文思想,又有調節民眾悲傷情感、熱鬧場面與和睦鄰里關係兼驅邪趕鬼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梅州民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客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得到重視,“鐃鈸花”作為梅州客家地區一種傳統獨特的民間舞蹈表演方式,具有鮮明的客家梅州人文特色,近年來頗受國內外研究客家民系文化的專家學者關注。 [1] 

鐃鈸花文化特徵

鐃鈸花是一種融合了武術、雜技等高難度的動作技巧的舞蹈技藝表演。表演場地在家門外或場院均可。主要的表演道具是銅製大鈸,重約1公斤,直徑有40釐米。通常由一僧(尼)持鈸單獨表演,中間可以換人。由三、四個僧(尼)在旁以客家大鑼鼓伴奏。整套表演完成大約需要1個小時。 [3] 
表演時,以銅製大配合大鑼鼓節奏表演。表演者自由地運用高超技巧進行舞蹈,利用手中的銅鈸左右開弓,隨鼓點上下翻飛,快速旋轉、以鈸生“花”。有“洗鈸”、“猛虎跳牆”,“糞箕拉臍”、“太子披袈裟”、“烏鴉展翅”、“趕雞人窩”、“尚大人”、“猴子挑水”、“關公脱靴”等二十多個動作套路,有單轉、雙轉、高空飛鈸、黃龍纏身、秕穀逗雞、羅漢翻身等數十種花樣套式。其中最驚險的是高空飛鈸,舞者將銅鈸拋高一、二十米之後用手或小竹竿接住快速旋轉,技巧難度極大,且富有觀賞性。 [3] 
“鐃鈸花”的原生形態是由梅州“香花”佛教僧人創造,在民間也由“香花”佛教僧人表演傳播,源於民間,興於民間。表演者以一副重約1.5公斤、直徑約40釐米的銅製大鈸作為主要表演道具,以豐富的肢體語言、多變的表演技巧和驚險有趣的表演風格流傳至今。“鐃鈸花”表演時,通常由一個僧人持鈸上場表演,四、五個僧人邊上鼓樂伴奏,舞蹈動作有108個,主要有:單轉鈸、雙轉鈸、高空拋鈸、黃龍纏身、猛虎跳牆、秕穀逗雞、烏鴉卸翼、羅漢翻身、獨腳蓮花、楓樹脱葉等數十種高難度技巧動作。最驚險的是‘高空飛鈸’,將銅鈸拋高二、三十米之後直接用手或小長竹竿接住快速旋轉,一氣呵成,功夫過硬,驚心動魄之餘又極其舒展;最有趣的是‘秕穀逗雞’,拋出去的銅鈸像聽話的小雞、招手即回;最有意境的是‘楓樹脱葉’,拋高的銅鈸像風吹落的楓樹葉翻滾飄灑而下。整套舞蹈富有技巧性、觀賞性和趣味性。表演時間約需40分鐘。 [1] 

鐃鈸花表現形式

圖2 鐃鈸花表演 圖2 鐃鈸花表演 [4]
鐃鈸花是“香花佛事”中的主要項目,由梅州“香花”僧人編演,經長期以來的不斷完善和創新,形成獨具一格的表演風格。它的道具是銅製大鈸,重約1公斤,直徑約有40釐米。 [5]  表演時,通常由一個僧人持鈸上場表演,四五個僧人在旁邊鼓樂伴奏。表演者利用手中的銅鈸左右開弓、上下翻飛,達到動與靜的完美結合,變幻多端的表演技藝既奇異又驚險,同時也不乏令人發笑的詼諧風趣之舉。鼓樂手根據表演者的動作敲打鑼鼓,鼓點時而激昂如暴風驟雨般熱烈,時而平緩如風平浪靜的湖面。舞蹈動作共有108個,主要有單轉鈸、雙轉鈸、高空拋鈸、黃龍纏身、猛虎跳牆、秕穀逗雞、烏鴉卸翼、鶴立雞羣、賴地割草、楓樹脱葉等數十種高難度技巧動作。表演時間共約40分鐘。 [4] 

鐃鈸花傳承保護

鐃鈸花傳承價值

“鐃鈸花”作為梅州客家地區一種獨特的舞蹈表現方式,具有鮮明的梅州客家傳統人文特色,對研究客家民系,及佛教在客家地區的流變有重要意義。 [3] 

鐃鈸花傳承現狀

由於從事此項舞蹈活動的以僧(尼)為主,多為師徒傳承,範圍侷限,且舞蹈技藝難度較大,學習時間長,一般的年輕人多不願學,面臨斷層情況,有自然消亡的危險。 [3] 

鐃鈸花保護措施

2009年03月12日,鐃鈸花(申報單位:梅江區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 
2009年10月16日,鐃鈸花(申報地區:梅州市梅江區)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圖3 “鐃鈸花”舞表演(中間1人) 圖3 “鐃鈸花”舞表演(中間1人) [7]
根據項目特色,揚長避短,另闢蹊徑地把省級非保名錄——傳統舞蹈《鐃鈸花》的絕色技藝融進客家代表性民間民俗活動“舂餈粑”中,並邀請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釋常寬參與表演,讓其在舞蹈中展示“鐃鈸花”的絕色技藝,從而形成了暨保留傳統舞蹈原汁原味的技藝特色,又具有現代舞台舞蹈藝術美感且風格亮麗的客家民俗特色舞蹈《舂餈粑》。通過反覆提煉,已使之成為新的文化藝術資源服務梅州城鄉羣眾。尤其是充分利用大學院校文藝舞台演出機會,把非遺重點保護項目“鐃鈸花”等作為保護實例進行宣傳,讓大學院校師生們身臨其境,耳濡目染感受客家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風采。
2022年12月7日,鐃鈸花(申報地區:梅州市興寧市)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十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10] 
2023年6月,興寧市文化館被確定為第十批梅州市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鐃鈸花保護單位。 [9] 

鐃鈸花傳承人物

釋常寬,男,1975年生。自幼喜看喜習香花技藝,1992年正式拜梅江區東郊碧峯寺主持釋寶華為師,系統學習香花佛事,重點學習禪器技藝。其表演舞步以蹲、跨、躍、翻快速交替為主,共有108個舞蹈動作,在保留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和發展,使舞蹈同時具備技巧性、觀賞性、趣味性。2008年作為客家民間文化交流使者,隨其師傅釋寶華應邀到美國斯坦福大學,為各國研究客家文化的專家學者專場展示“鐃鈸花”技藝表演,把客家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鐃鈸花”的精湛技藝宣傳展示至海外,形成巨大的影響力,為“鐃鈸花”這一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貢獻。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