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鏡框式舞台

鎖定
鏡框式舞台,一種舞台的型式。其構造特點是在舞台口豎有寬大的矩形台框,狀似鏡框,故名。這種舞台,十六世紀初意大利劇場開始採用,十九、二十世紀在各國廣泛流行。 [1] 
中文名
鏡框式舞台
外文名
proscenium stage
分    類
舞台的型式
特    點
舞台口豎有寬大的矩形台框,狀似鏡框
釋義
鏡框式舞台是指觀眾位於舞台的一側,而舞台的其餘側面被物體遮擋,以供演員和技術人員做準備工作。
舞台是內嵌式的,像上海大劇院就有鏡框式舞台。演員都由舞台側面的幕布中出入,西方很多歌劇院就是鏡框式舞台。
在鏡框式舞台上,通過人們的想象位於舞台台口的一道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牆”。它是由對舞台“三向度空間實體聯想而產生,並與箱式佈景的“三面牆”相聯繫而言的。它的作用是試圖將演員與觀眾隔開,使演員忘記觀眾的存在,而只在想象中承認“第四堵牆”的存在。
第四堵牆的概念,是適應戲劇表現普通人的生活、真實地表現生活環境的要求產生的。文藝復興時期,有人提出如果在舞台上表現室內環境、房間缺少第四堵牆就顯得不真實的説法。18世紀啓蒙運動代表人物D.狄德羅也涉及了第四堵牆的概念。他在《論戲劇藝術》中提到:假想在舞台的邊緣有一道牆把你和池座的觀眾隔離開。19世紀下半葉,隨着“三面牆”佈景形式的日趨定型,位於台口的這道實際不存在的“牆”變成箱式佈景房間第四堵牆的剖面,因而有了“第四堵牆”之稱。最早使用“第四堵牆”這個術語的是法國戲劇家讓·柔璉。1887年他提出,演員要表演得像在自己家裏那樣,不去理會觀眾的反應,任他鼓掌也好,反感也好。舞台前沿應是一道第四堵牆,它對觀眾是透明的,對演員來説是不透明的。
參考資料
  • 1.    王慶生 主編.文藝創作知識辭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7.第3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