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啓蒙運動

(歐洲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鎖定
啓蒙運動(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德文:die Aufklärung),指發生在17–18世紀歐洲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是繼文藝復興後的又一次偉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
在許多啓蒙思想家眼中,孔子是他們的理想和典範,如有的學者所説的:孔子是啓蒙運動的守護神。 [3] 
法國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驅散愚昧的黑暗。這次運動有力批判了封建主義,宗教愚昧,宣傳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
這個時期的啓蒙運動,覆蓋了各個知識領域,如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教育學等等。
中文名
啓蒙運動
外文名
The Enlightenment
主要國家
法國英國以及德意志等國
指導思想
理性主義
代表人物
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康德
目    的
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思想束縛
評    價
歐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發生時間
17-18世紀

啓蒙運動背景介紹

先賢祠 先賢祠
十八世紀的法國仍然是一個君主政體的國家,專制和天主教會控制着國家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思想,農村在封建領主和教會的盤剝下已是滿目瘡痍,宮廷貴族揮霍無度、國庫空虛。天主教會與專制王權相互勾結,推行文化專制主義和矇昧主義,瘋狂殘害不同信仰者和有進步思想的人們。
專制制度嚴重衰敗景象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新興進步力量的壯大,他們強烈要求衝破舊制度在政治、經濟、思想方面的束縛。
在文藝復興的推動下,自然科學取得很大進展。科學家們揭示了許多自然界的奧秘,天主教會的很多説教不攻自破,人們有了更多的自信。
在西歐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和英國資產革命的影響下,人們要求擺脱專制統治和天主教會壓迫的願望日益強烈,首先在思想領域展開了反對專制統治和天主教會思想束縛的鬥爭,由此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歷史上稱之為啓蒙運動。

啓蒙運動性質

啓蒙運動是發生在17、18世紀歐洲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偉大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它為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它是繼文藝復興運動之後歐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法語中,“啓蒙”的本意是“光明”。當時先進的思想家認為,迄今為止,人們處於黑暗之中,應該用理性之光驅散黑暗,把人們引向光明。他們著書立説,積極地批判專制主義和宗教愚昧和特權主義,宣傳自由平等民主

啓蒙運動歷史貢獻

在啓蒙運動中,一批先進的、新興的思想家前赴後繼,口誅筆伐
(1)對專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壘——天主教會展開猛烈抨擊;
(2)對未來的社會藍圖進行展望和描繪;
(3)這場持續近一個世紀的思想解放運動,開啓了民智,為歐美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
(4)這場運動傳播到世界成為強大社會思潮,為民族解放鬥爭做了貢獻。

啓蒙運動思想精髓

啓蒙運動的倡導者將自己視為大無畏的文化先鋒,並且認為啓蒙運動是以引導世界走出充滿着傳統教義、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專制為目的的一個時期(這一時期通常被稱為黑暗時期)。這個時代的文化批評家、宗教懷疑派、政治改革派皆是啓蒙先鋒,他們只是鬆散、非正式、完全無組織的聯合。而當時的啓蒙知識的中心是巴黎,法語則是共享語言。

啓蒙運動對比性

文藝復興的比較
啓蒙時代的學者不同於之前的文藝復興時代的學者:
(1)他們不再以宗教輔助文學與藝術復興,而是力圖以經驗加理性思考而使知識系統能獨立於宗教的影響,作為建立道德、美學以及思想體系的方式。
(2)從字面上講,啓蒙運動就是啓迪矇昧,反對愚昧主義,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運動,其精神實質上看,它是宣揚新的政治思想體系的運動,並非單純是文學運動。它是文藝復興時期反禁慾、反教會鬥爭的繼續和發展,直接為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3)啓蒙思想家們從人文主義者手裏進一步從理論上證明專制制度的不合理,從而提出一整套哲學理論,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他們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真正信仰來摧毀天主教威望和宗教偶像,用“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進而建立新的政權。

啓蒙運動發展歷程

啓蒙運動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最初產生在英國,而後發展到法國德國與俄國,此外,荷蘭比利時等國也有波及。
法國是啓蒙運動的中心,法國的啓蒙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聲勢最大,戰鬥性最強,影響最深遠,堪稱為西歐各國啓蒙運動的典範。法國啓蒙運動的領袖是伏爾泰。他的思想對18世紀的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所以,後來的人曾這樣説:“18世紀是伏爾泰的世紀。”
啓蒙思想家伏爾泰盧梭都具有統一歐洲的思想,這一思想最終得以實現的事件是1993年《馬約》生效,歐盟建立。

啓蒙運動代表人物

孟德斯鳩
主要主張:
①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
②提出“三權分立”學説,認為國家的權力應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彼此制衡。
③法律應當體現理性(代表著作如《論法的精神》、《波斯人的信札》等)。
孟德斯鳩 孟德斯鳩
孟德斯鳩(1689–1755)出生於法國波爾多附近的拉伯烈德莊園的貴族世家。法國偉大的啓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不僅是18世紀法國啓蒙時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歐洲國家比較早的系統研究古代東方社會與法律文化的學者之一。
他的著述雖然不多,但其影響卻相當廣泛,尤其是《論法的精神》這部集大成的著作。三權分立學説是古代希臘、羅馬政治理論的發展,它體現了人民主權原則,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與法律理論發展的基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人對東方政治與法律文化的看法。他所提出的三權分立學説成為當今民主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則。
他在《論法的精神》中論述了自然歷史環境對於人性的影響、對於國家品格的塑造。正因為如此,他的這一段論述才具有真實的客觀意義。自然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的作用是長期的根本的,是不會因為某人的立場或是利益分割而變化的,顯然這樣一種巨大作用將繼續延續下去。在現代經濟或是歷史研究中,他的這個論證視角仍然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孟德斯鳩是國家學説理論的奠基者之一。
伏爾泰
主要主張:
①反對封建專制,主張由開明的君主執政。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
②主張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由和平等的。
③認為法律應以人性為出發點,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猛烈抨擊天主教會的黑暗和腐朽,主張信仰自由和信仰上帝。
⑤反對專制制度,強調自由和平等。
伏爾泰 伏爾泰
伏爾泰(1694–1778)本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國啓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啓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
他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天賦的,不能被剝奪。他主張人一生下來就應當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曾經説過:“我不能同意你説的每一個字,但是我誓死捍衞你説話的權利。”
伏爾泰還尖刻地抨擊了天主教會的黑暗統治,他把教皇比作“兩足禽獸”,把教士稱作“文明惡棍”,説天主教是“一切狡猾的人佈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熱狂作鬥爭”。但他不反對財產上的不平等。在反對君主專政的同時,他又贊成實行“開明專制”。主要著作有《哲學通信》、《路易十四時代》等。
伏爾泰是啓蒙運動的領軍人物,是啓蒙運動的傑出領袖。
狄德羅
狄德羅 狄德羅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美學家、文學家、教育理論家,百科全書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國《百科全書》主編,是啓蒙運動中百科全書派的代表人物。
德尼·狄德羅在堅持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的同時,又具有同時代唯物主義者缺乏的辯證法思想,有些學者認為他的唯物主義應該稱為過渡性的唯物主義。
狄德羅站在法國第三等級的立場上,堅持國家起源於社會契約,君主的權力來自人民協議的觀點。他指出,能夠實現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體,任何政體都是要改變的,它的生命同動物的生命一樣,必然趨於死亡。專制政體終會消逝,由適合人性的政體取而代之。
盧梭
主要思想:
①天賦人權、人民主權
②社會契約説(著作有《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等)
③革命合法性
④認為私有制是人類不平等的根源
⑤理性是不可靠的
盧梭 盧梭
盧梭(全名Jean-Jacques Rousseau,讓·雅各·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啓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啓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人民主權的捍衞者。
在法國啓蒙思想家中,盧梭對法國封建社會進行的批判最為嚴厲,最為激烈。盧梭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思想精華和基本原則是人民主權思想。盧梭繼承了洛克的“人民主權説”,進而提出“主權在民”的主張,他認為一切權利屬於人民,權利的表現和運用必須體現人民的意志。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權委任他們,也有權撤換他們,甚至有權舉行起義,消滅奴役壓迫人民的統治者。這就是人民主權思想。
盧梭還強調“公共意志”,認為它非常重要,公民應接受它的統治。“公共意志”的具體形式就是法律,遵守法律的行為就是自由的行為。盧梭的思想主張在法國大革命中成為羅伯斯庇爾領導的雅各賓派的理論旗幟,對歐美各國的革命產生了深刻影響。從根本上反對君主的存在。
康德
主要思想:
① 指出啓蒙運動的核心就是人應該自己獨立思考,理性判斷。(“Aufklärung ist der Ausgang des Menschen aus seiner selbst verschuldeten Unmündigkeit. Unmündigkeit ist das Unvermögen, sich seines Verstandes ohne Leitung eines anderen zu bedienen.”- Immanuel Kant: Was ist Aufklärung? )
② 強調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不是達到任何目的的工具,即“人非工具”。
③ 相信主權屬於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來就有的權力,但同時堅持人要自律,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的範圍之內。
對“啓蒙運動”的定義:
在《歷史理性批判文集》這本書中,康德是這麼定義“啓蒙運動”的:人類脱離自己所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
康德 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德意志著名哲學家。生於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貝格大學。從1746年起任家庭教師4年。
1755年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在此期間康德作為教師和著作家,聲望日隆。
從1781年開始,9年內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廣闊領域的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短期內帶來了一場哲學思想上的革命。如《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判斷力批判》(1790)。 [1] 
霍布斯
霍布斯 霍布斯
(1588–1679)早期著名的啓蒙思想家,生於英國維爾特郡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自幼聰穎好學,15歲進入牛津大學學習。曾在歐洲大陸旅遊過多年,結識許多科學家,並做過培根的秘書,思想深受培根影響。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曾一度移居法國,克倫威爾執政時,返回英國,此後他的思想得到傳播(因此英國革命是沒有受到霍布斯等啓蒙思想家的思想影響的)。
霍布斯既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啓蒙思想,又帶有明顯的落後意識。他認為,國家不是根據神的意志,而是人們通過社會契約創造的;君權也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授予的。他堅持統治者一旦獲得授權,人民就要絕對服從,不可反悔;因此,他並不反對君主專制,甚至認為專制政權有權干涉臣民財產的權力。他認為宗教是人類無知和恐懼的產物,但又提出宗教有助於維持社會秩序。代表作《利維坦》。
洛克
洛克 洛克
(1632–1704)洛克的思想形成於英國革命期間。
他對霍布斯的思想進行了修正,指出人們按契約成立國家的目的是保護私有財產,因此國家不應干涉公民的私有財產。他有一句名言內容是“我的茅屋子,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洛克甚至進一步認為私有財產是人權的基礎,沒有私有財產無人權可談。
在政權形式上,他贊成君主立憲制,主張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和處理外交事務的權利應分屬議會和君主。而他的立法行政和外交的分權思想後來為孟德斯鳩所繼承和發展,變成了立法行政司法的現代三權分立模式。
斯賓諾莎
主張:
1、民主政體自由論:斯賓諾莎從天賦人權出發,痛斥對思想和自由的壓制。斯賓諾莎在宣傳思想自由的同時,還強調人在行動上要守法。
2、倫理學:他首先從形而上學講起,再轉論各種熾情和意志心理學,最後闡述一種以前的形而上學和心理學作基礎的倫理觀。形而上學是笛卡爾的變體,心理學也帶霍布斯遺風,但是倫理學卻是獨具一格。
3、形而上學:思維和廣延全是神(即自然或實體)的屬性。神還具有無限個其他屬性,因為神必定處處無限。個別靈魂和單塊物質在他看來都是形容詞性的東西,這些並非實在,不過是“神在”的一些相。基督教徒信仰的那種個人永生絕無其事,只能夠有越來越與神合一這種意義的個人永生。有限事物由其物理上或者邏輯上的境界限定,換句話説,由它並非某某東西限定:“規定即否定”,完全肯定性的“存在者”只能有一個,它必定絕對無限。
個人簡介:
著名的荷蘭哲學家,其接受了拉丁語的訓練,而正是憑藉着拉丁語,斯賓諾莎得以接觸笛卡爾等人的著作。
其本為猶太人,猶太教會以其背叛教義,24歲時被驅逐出境,後卜居於海牙,過着艱苦的生活。他最後搬出猶太人居住區,以磨鏡片為生,同時進行哲學思考。斯賓諾莎此後一直過着隱居的生活。
其不承認神是自然的創造主,其認為自然本身就是神化身,其學説被稱為“斯賓諾莎的上帝”,對十八世紀法國唯物論者和德國的啓蒙運動有着頗大的影響,同時也促使了唯心到唯物,宗教到科學的自然派過渡。
1673年勃蘭登堡選帝侯曾邀請他到海德堡大學擔任哲學教授,條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不過斯賓諾莎婉拒,他在45歲時因肺癆去世。
重要言論
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當時的荷蘭有一定的自由,但並不民主。
思想自由,行動守法。
在一個自由的國家每人都可以自由思想,自由發表意見。
沒有理智決不會有理性的生活。
正如光既暴露了自身,又暴露了周圍的黑暗一樣,真理既是自身的標準,又是虛假的標準。
智慧,不是死的默唸,而是生的深思。

啓蒙運動法國的情形

反抗威望
英國哲學家受牛頓的宇宙物理學的吸引,受洛克的政治哲學的啓發。受笛卡爾的啓發,認為每個人都必須自行找尋問題的答案。口號一部分針對當時的教士、國王、貴族。
理性主義
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新興自然科學證明自然是受理性所管轄的。大多數啓蒙時期的哲學家和蘇格拉底及斯多格學派這些古代的人文主義者一樣,堅決相信人的理性。所以法國啓蒙運動時期被稱為“理性時代”。哲學家們認為他們有責任依據人不變的理性為道德、宗教、倫理奠定基礎。
啓蒙主義
“啓”發羣眾的“蒙”昧,以建立更好的社會。人民之所以過着貧窮、備受壓迫的生活是因為無知、迷信。學校制度開始於中世紀,而教育學則開始於啓蒙時代。
樂觀態度
非理性行為與無知的做法遲早都會被“文明”的人性取代。所有的發展並非都是好的。啓蒙時期哲學家認為人一旦理性發達、知識普及後,人性就會有很大進步。
迴歸自然
有人提出“迴歸自然”的口號。人的理性乃是自然的賜予,而不是宗教或“文明”的產物。盧梭提出“人類應該回歸自然”的口號,相信大人應該讓小孩子儘量停留在他們天真無邪的“自然”狀態裏。
自然宗教
人們認為宗教必須自然化,宗教也必須與“自然”的理性和諧共存。當時有許多人為建立所謂的“自然宗教”而奮鬥。當時有很多唯物論者不相信上帝,自稱為無神論者,大多數啓蒙時期的哲學家認為否認“上帝”存在是不合乎理性的,因為這個世界太有條理了,牛頓就持這樣看法。同樣,這些啓蒙時期的哲學家也認為相信靈魂不朽是合理的。他們和笛卡爾一樣,認為人是否有一個不朽的靈魂不是信仰問題,而是理性的問題。
人權
一七八九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確立了“個人權利不可侵犯”的原則。一七八七年,啓蒙運動的哲學家龔多塞(Condorcet)就發表了一篇有關女權的論文。他主張婦女也和男人一樣有“自然權利”。
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期間,婦女們積極反抗專制政權。當時領導示威遊行,迫使國王離開凡爾賽宮的就是一些女人。後來婦女團體陸續在巴黎成立。她們除了要求和男人享有一樣的參政權之外,也要求修改婚姻法,並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她們卻沒有得到這些權利。

啓蒙運動社會影響

對西方社會的影響
1.為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
2.為法國大革命爆發,推翻專制王朝,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3.啓迪了人們的思想,動搖了專制統治。
4.激勵了中日等亞洲國家仁人志士為改造舊社會而鬥爭。
5.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6.促進近代科技進步。
7.對外傳播至亞非拉地區,極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 [2] 
對中國近代的影響
啓蒙運動首先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啓蒙運動所宣傳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動了革命和改革;也對19世紀以後的亞洲國家有很大影響,如鼓勵了近代中國和日本的一批仁人志士為改造社會而鬥爭。 [2] 
戊戌變法受啓蒙運動影響最大的君主立憲制。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出現一批啓蒙學者,他們翻譯歐洲啓蒙思想家的名著,介紹他們的思想,對中國的思想界、學術界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嚴復把T.H.赫胥黎的《天演論》、孟德斯鳩的《法意》(今譯《法的精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H.斯賓塞的《羣學肄言》,以及J.S.米爾(舊譯穆勒)的《羣己權界論》和《穆勒名學》等7部著作譯成中文出版。
辛亥革命後南京國民政府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基本思想精神是天賦人權、三權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顯然其基本思想精神是源於啓蒙運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