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鍾軾

鎖定
鍾軾,原河南開封長葛籍,鍾接第37世孫,唐朝宰相鍾紹京8世孫。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年),鍾軾出任防禦使,後奉命與岳父潘美南征南漢政權。南征勝利後,他奉命留守廣州,並在番禺慕德里司馬村堡龍騰裏(今從化屈洞)定居。 [1-2] 
本    名
鍾軾
別    名
鍾十二翁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出生日期
約949
主要成就
平定南漢
祖    籍
河南開封長葛
官    職
廣州防禦使,朝議資政大夫

鍾軾人物生平

據説鍾軾於968年中武狀元,時年19歲。鍾軾娶潘美第三女為妻,與宋真宗屬連襟(宋真宗娶潘美第八女,為章懷皇后)。970年,宋太祖命潭州防禦使潘美南征南漢劉鋹,鍾軾為先鋒隨其岳父潘美出征。經過一年多的惡戰,終於平定廣東、廣西、福建、雲南、越南,共60個州、240個縣,鍾軾官升二品朝議資政大夫。971年,劉鋹投降,南漢滅亡。平定南漢後,鍾軾留守廣州,後與其妻潘三姐定居番禺慕德里司馬村堡龍騰裏。 [3] 

鍾軾鍾軾墓

鍾軾墓在廣州白雲山牛髀嶺(牛嶺崗),有一組大型磚石結構傳統山手椅形墓冢,一聯四穴,頗引人注目。左起第二穴嵌有碑誌:“大宋防禦使鍾十二翁之墓”,乃鍾氏族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所立。原來規模宏大,石料上乘,墓前有石人、石馬、石獅、華表、旗杆石夾及眾多碑刻。後來歷經改朝換代,雖有維修,但墓前石人石馬等已毀。1984年其後人對鍾軾墓再作維修,故成磚石水泥結構。鍾軾墓於2002年列入廣州保護文物。
在從化太平鎮,也有一處鍾軾墓。但何處是衣冠冢,何處是遺體長眠之所,則未考證。 [4] 

鍾軾武功鍾軾傳

鍾軾,本邑馬村堡龍騰里人,原河南開封長葛籍,唐參知政事鍾紹京之八世孫也。以佐宋太祖勳官至防禦使,娶相國諡武惠潘美之季女。開寶三年,奉命裨潘美徵偽漢劉鋹,越明年平之,得州六十、縣二百四十,功加廣州留守,因卜築於古番龍騰遂家焉。至今子孫蕃衍,文雅翩翩,豈非戢亂、奠安斯民之報哉?署令蕭大成嘗記其事。 [5] 
---摘自清雍正八年《從化縣誌·武功鍾軾傳》
從化縣誌·武功鍾軾傳 從化縣誌·武功鍾軾傳

鍾軾防禦使鍾公祠

防禦使鍾公祠位於從化太平鎮屈洞村,防禦使鍾軾定居古番禺龍騰裏(即太平鎮屈洞村)後建祠,以追溯中原先祖和緬懷祖宗。祠原名鍾氏祖祠,始建於北宋,後分別於明代和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重建。1998-1999年,由從化、廣州蘿崗、黃埔、番禺、天河等地鍾姓族人捐資近80萬元重修。
宗祠坐北向南,佔地面積2926平方米。尚存三進三間一照壁及兩青雲巷。頭門建在一高90釐米的台基上,面寬三間15.77米、進深三間11.99米,11架樑,用4柱、抬梁式樑架承重,大門上懸“防禦使鍾公祠”牌匾。大門兩邊對聯:“宋代功臣開廣南天奕業,唐人孫子遠追畫省雄風”。中座“著存堂”,面寬三間15.4米,進深三間10.5米,前築月台寬14.5米,深3.5米。抬梁式樑架擎託13架樑。樑架上的斗拱刻有如意紋飾,尚存明代風格。後牆分別鑲嵌有:《始祖世系碑記》、明朝宣德六年《鍾氏祠堂碑記》和清康熙年間從化縣令蕭大成草書的五言祠堂頌歌與跋。後座“永思堂”,面寬三間14.63米、進深三間12.7米。堂上置6柱,前後4石柱,中間2木柱,圓木柱粗壯。2000年,在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登記。2002年7月,與防禦使鍾軾墓一起由廣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6] 

鍾軾世澤綿長

公元前201年,鍾離接為避禍,把姓氏從“鍾離”改姓鍾,是接系鍾姓的受姓始祖 [2]  。從鍾接到鍾軾,已過37世。鍾軾南遷廣州後,為廣州一帶鍾氏南遷始祖,至今也已傳到30多世。 [7] 
鍾軾生有三子,長曰囂、次曰誾、三曰響。誾生一子君錫,君錫生三子,曰紹和、遂和、永和。宋紹興七年(1137年),兄弟三人又分居三地:紹和為長,仍居從化屈洞守祖業;遂和初遷居花縣赤坭暫住;三子永和遷居永泰鄉(今天河東圃珠村)。遂和遷居花縣後見地僻人稀難以發展,隆興元年(1163年)改遷居番禺蘿崗坑村永保裏,成為蘿崗鍾姓始祖。永和後代有留守珠村,也有遷往棠下員村,後更有遷至黃埔榕村、增城夏浦等等。 [7]  鍾軾繼潁川先祖遺風,開啓嶺南鍾氏新氣象,後人子孫昌盛,人才輩出,正如《從化縣誌》所説:“至今子孫蕃衍,文雅翩翩,豈非戢亂、奠安斯民之報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