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錫澄運河

鎖定
錫澄運河,太湖入江水道之一、連通京杭大運河長江之間的運河。古名五瀉水、五瀉河,原為古芙蓉湖的一部分,在芙蓉湖圍墾治理中逐步形成河道。 [2]  [4]  自宋代至明、清,稱“運河”、“漕河”或“涇河”、 [9]  運糧河 [8] 
錫澄運河自無錫皋橋由京杭大運河分支,北經青陽、月城、南閘,於無錫市江陰市的澄江鎮西過江陰船閘,原至黃田港入長江 [2]  ,2015年錫澄運河三級航道整治工程,改道至新夏港河與長江匯合。 [14]  全長38公里 [2]  ,集水面積366.85平方公里 [7]  [16]  是溝通長江與京杭大運河(江南段)兩大動脈,為蘇、錫水道出江的重要通道。
錫澄運河自宋代至明、清,曾作為京杭大運河蘇南複線漕運航道。 [9]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歷年整治,已經成為長三角高等級航道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連京杭運河,北接長江、經江陰港通達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是國家水運戰略通道。 [1]  也是江陰中部和錫虞地區主要通江引排河道 [8] 
中文名
錫澄運河
別    名
運糧河、涇河、五瀉河、江陰運河
所屬水系
太湖入江水道之一
地理位置
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
流經地區
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
發源地
無錫京杭大運河高橋(皋橋)
主要支流
東橫河、應天河、馮涇河、青祝河
河    長
38 km
流域面積
366.85 km²
平均流量
385 m³/s
河    口
江陰市青陽黃田港口(新夏港口)
航道等級
三級

錫澄運河幹流概況

錫澄運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錫澄運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錫澄運河,北經江陰段青陽、黃田港、新夏港入長江,流經江陰市青陽、月城、南閘、澄江、堰橋、西漳、黃巷、山北等地,無錫市惠山區,南交於無錫京杭大運河高橋 [2]  (一作皋橋 [9]  ),全長38公里(一説37.1公里 [9]  ,一説37.5 公里 [17]  ),是連接長江與太湖水系的主要通道。錫澄運河一黃昌河一新夏港段已按三級航道整治,河底寬45米,底高-1.0米;黃昌河以北段底寬20米~25米,底高-0.5米~-1.0米。 [2] 
錫澄運河在無錫市與大運河交匯 錫澄運河在無錫市與大運河交匯
錫澄運河(左)在無錫市與大運河(右)交匯 錫澄運河(左)在無錫市與大運河(右)交匯
錫澄運河無錫市區段 錫澄運河無錫市區段
錫澄運河無錫市惠山區一段 錫澄運河無錫市惠山區一段
錫澄運河無錫段,南起運河皋橋北至泗河口。河東為西漳、堰橋兩鄉,河西為石塘灣、前洲兩鄉,均為重點圩區。境內全長11.22公里(包括錫澄、市縣界河),河底寬20米,河面寬60~70米,河底高程吳淞-1~0米, [4] 
錫澄運河在江陰月城鎮、南閘間改道新夏港河(左為新線) 錫澄運河在江陰月城鎮、南閘間改道新夏港河(左為新線)
錫澄運河江陰月城鎮段 錫澄運河江陰月城鎮段
錫澄運河江陰青陽鎮段 錫澄運河江陰青陽鎮段
錫澄運河(舊線)江陰南閘街道一段 錫澄運河(舊線)江陰南閘街道一段
錫澄運河(舊線)江陰市區一段 錫澄運河(舊線)江陰市區一段
錫澄運河(舊線)江陰市河口一段 錫澄運河(舊線)江陰市河口一段
錫澄運河(舊線黃田港)入江河道 錫澄運河(舊線黃田港)入江河道
錫澄運河(新線)江陰新夏港河 錫澄運河(新線)江陰新夏港河
錫澄運河(黃田港)入江口 錫澄運河(黃田港)入江口
錫澄運河(新夏港)入江口 錫澄運河(新夏港)入江口
錫澄運河江陰市境內長24公里 [8]  (一説23.57公里 [9]  ),經泗河口入境,最北河段黃田港與長江會合。 [9]  2015年錫澄運河三級航道整治工程完成後,主河道自月城、南閘分流經新夏港河,過新夏港船閘與長江匯合處。 [14]  [16] 

錫澄運河水文特徵

錫澄運河,集水面積55萬畝(366.85平方公里),徑流量385立方米/秒。 [7]  無錫段枯水期河面寬36~48米,水深2.5米。 [4]  1950~1987年錫澄運河(青陽站)最高水位4.91米(發生在1954年7月23日和1962年9月7日),最低水位2.39米(發生在1968年3月25日)。 [7] 

錫澄運河主要支流

錫澄運河東有橫向支流東橫河、應天河、馮涇河、青祝河等,貫通白屈港、張家港、長壽河、祝塘河等,並與張家港市、常熟市諸水道相連接;西有西橫河、黃昌河、環山河等,溝通澄西諸河,並與常州武進河道相通。 [2]  [17] 
支河應天河江陰段 支河應天河江陰段
應天河,一名長河,為溝通、調節江陰中部和東部水系的骨幹河道,全長17.73公里。1987年冬,西起錫澄運河,東至張家港河17.73公里全河拓浚,其中老河拓浚16.46公里,裁彎取直1.27公里。拓浚後河道底寬15米,底高吳淞零米,邊坡1:2。 [10] 
白屈港河口一段 白屈港河口一段
白屈港河,為江陰中部地區主要通江引排河道之一,長9.8公里。原為港口至東橫河長約4.3公里的彎曲小港。清同治十二年(1873)、光緒六年(1880)、民國3年(1914)曾徵工疏浚。1957年冬,拓浚老河道,開挖新河道,向南溝通松橋浜,延伸至應天河,港口建節制閘。河道底寬閘北12米,閘南8~10米,底高吳淞1米,邊坡1:2。 [10] 
青祝河,溝通江陰中部和東部水系,為南部地區主要灌排和調節河道。起自張家港市,江陰境內入錫澄運河。全長15公里,其中9公里為新開河道。1958年11月6日動工,翌年3月15日完工,完成土方184萬立方米,挖壓廢土地1574.8畝。河道底寬10米,底高0.5米,邊坡1:2。 [10] 
東橫河,為溝通錫澄運河和張家港河的橫向調節河道,境內長15公里。宋天禧四年(1020),江陰知軍崔立刨開橫河60裏通運漕,至清末共疏浚24次。1979年春,拓浚東城河至中山橋段1576米,完成土方18.26萬立方米。河道底寬15~20米,底高吳淞零米,邊坡111.5。 [10] 
夏港河,舊名夏浦,相傳為夏禹開鑿。舊河北起長江,向南流經夏港鎮、葫橋、觀山,東行至蔡涇入錫澄運河,全長約12公里。運河口設閘,舊名蔡涇閘,又名南閘。 [10] 
黃昌河,為溝通錫澄運河和新溝河水系的主要橫向河道,全長8公里。清光緒年間浚3次。民國時期浚1次。1953年春浚深龍游河口至焦溪舜河段,底寬4米,底高吳淞1米。1957年春拓寬大悲橋至時家村段,溝通錫澄運河,縮短河道2.5公里。 [10] 
環山河,東起錫澄運河,繞秦望山南麓,至澄武界河,全長6.64公里。1974年開始,分4年5期施工,1978年春完工。新開河道6.16公里,拓浚老河o.48公里,完成土方50.7萬立方米,投資7.67萬元。河道底寬10~15米,底高吳淞0.5米,邊坡1:2。 [6]  環山河,起自月城鄉北端,經秦望山南麓,東達錫澄運河,西通武進,全長6.25公里。1974年起連續5年開挖而成。沿線有月城水泥廠及採礦場、軋石廠多家,每年有大量水泥、石料由此運出。 [10] 
西橫河,東於城西連接錫澄運河,西通武進南橫河,全長22.46公里。沿線經夏港、申港、西石橋、璜土等,為澄西地區重要水運通道。1965年春拓浚後,江陰至澄西各公社可通航20~30噸位船舶。1973年冬曾按七級航道標準全線拓浚。1987年因淤淺僅能通航15噸位以下船舶。 [10] 
錫北運河與錫澄運河在無錫市惠山區交叉 錫北運河與錫澄運河在無錫市惠山區交叉
錫北運河,西起錫澄運河白蕩圩,流經無錫市區北部西漳、堰橋、長安、東北塘、八士、張涇、東湖塘(羊尖公社北緣一角)、陳墅、港下,至王莊入常熟境,經大河、官塘等地,東訖常熟市冶塘入望虞河。長47公里,河底寬20米~50米,河底高程0米~0.5米,邊坡比1:2~1:3,集水面積338.76平方公里。 [3] 
北白蕩,位於無錫惠山區東北塘、長安兩鄉交界處。因近城塘村,吳語城、盛音近,又名盛塘白蕩,錫北運河穿蕩而過。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0.2公里,面積約0.4平方公里。 [5] 

錫澄運河治理開發

錫澄運河古名五瀉水,原為古芙蓉湖的一部分,在芙蓉湖圍墾治理中逐步形成河道。其形成過程最早記載於阮勝之《南徐記》,稱“晉張闔嘗泄芙蓉湖水,令人五瀉。注於具區欲以為田”,説的是東晉元帝時(317~322年)張闔治理芙蓉湖的做法,説明當時已有五瀉之稱謂。因水面寬闊平直,古時對河道未見大規模整治,而對建於江南運河相交處的堰閘,則歷年多經修繕、興廢。該閘為防運河水走失影響航運而建,稱五瀉堰、五瀉閘。據傳晉代張闔治芙蓉湖時即建五瀉堰,又傳五瀉閘建於唐代,但無從考證。已有記載的是,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李禹卿到蘇州,修練湖,增置斗門水,蓄水濟漕,並築無錫五瀉閘以防走泄”;熙寧三年(1070年),提舉沈披撤去五瀉堰,“走運河之水,北下江中,遂害江陰之民田,為百姓所訟,即罷提舉”;元祐年間(1086~1093年)既治芙蓉湖為田,因置閘於是,以備旱潦;《宋史●河渠志》載,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五月,築五瀉上下閘及閘內堤岸,由無錫知縣掌管鑰匙,運河水需滿六尺方可開閘通舟;淳熙十一年(1184年),議修無錫五瀉閘,以瀦水通舟;南宋末年至元代中期“鎮江京口閘廢,議江南運米,由江陰人江”。五瀉水的航運功能漸升,五瀉閘漸廢。據元末無錫縣誌載,“五瀉水即五瀉河,在州北一十四里,舊有堰,臨官塘,名五瀉堰。今則架橋其上日高橋,以通徒行,堰閘俱廢矣,運河水由橋下北流入江陰界,由夏港而人於江”。
明宣宗宣德三年至十年(1428~1435年)周忱治理芙蓉湖時,對五瀉水和人江段黃田港做了較大的整治,清光緒時(1875~1908年)《無錫金匱縣誌》載,“以芙蓉湖田歲久酒廢,乃築溧陽東壩,以捍上水,開江陰黃田諸港,以泄下流”,五瀉水的排水和航運地位越來越高,而五瀉閘的廢除和黃田港的開拓,則奠定了後世錫澄運河的發展基礎。此後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各個時期錫澄運河均有所疏浚,且主要是對入江口段的疏淺,如明弘治七年(1494年)提督水利工部侍郎徐貫和巡撫都御史何鑑在治理太湖中有“又開各斗門,以泄運河之水,由江陰人江”的記載;嘉靖二年(1523年)工部郎中林文沛治水中有“開運河塘北諸河,以泄運河之水”的記載。萬曆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589~1620)年有“無錫等府縣,疏浚塘浦河港涇浜”的記載。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有“巡撫慕天顏請浚孟河、白茆、福山、黃田港、夏港等七處”的記載,但除白茆、孟河有較大的規模外,其他未有大的工程。雍正元年至十三年(1723~1735年),包括無錫在內的太湖地區各縣均有塘浦河港涇浜,特別是入江河道疏浚的籠統記載,但均未明列錫澄運河的整治項目。
錫澄運河的疏浚整治,史載東晉元帝年間(317~322年)始導,宋至清朝共疏浚37次,民國先後3次疏浚:民國四年(1915年)一月,江陰知縣謝崇禮浚運河,自南門外磨盤墩北大壩起,至小青陽南大壩止,工程長五千六百餘丈,河身寬五丈,底寬二丈,挑土方76400餘方(清代和民國時1方≈1市丈X1市尺,下同);民國十五年(1926年)1月,江陰縣知事王家錦浚運河,自盤磨墩起至青陽南新橋止,工程長五千-.百餘丈,挑土方1.32萬餘方,耗銀7.7萬元;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大浚,自黃田港起,至泗河口(江陰、無錫交界處)止,疏浚長度26.85公里。3月9日開工,6月4日完工,實做82天,平均上工人數4705人,最高時達10800人,實浚土方67.03萬立方米,總工日38.5832萬工日,經費16萬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1953年和1971年13次對錫澄運河進行了局部疏浚,1956年和1981年進行了2次大規模整治。1956年3月,江蘇省委決定疏浚錫澄運河中段和南段。工程北起江陰南新開河口高家弄,南至江南運河,全長32.5公里,其中江陰境內20公里,無錫境內12.5公里。分四種工程類型:--是白蕩圩九間頭以北五
段裁彎取直(包括南閘、月城、青陽市鎮段改道),長7415米,土方119萬立方米;二是人工疏浚老河道18.96公里,土方150萬立方米;三是開挖黃田港避風港215米;四是白蕩圩九間頭至江南運河6公里挖泥船疏浚,土方3.6萬立方米。整個工程以六級航道要求拓浚.標準為河底高程-0.05米,底寬16米,河底以上5米(高程4.95米),邊坡比1:2.5,並在該處建1米寬纖道,以,上邊坡比1:1,堆土區距河岸線5米。工程從1956年4月15日全線動工,至6月底完工,7月1日全線通航,共完成總土方275.42萬立方米,拆遷民房388間,遷墳1300穴,挖壓廢土地130多公頃,總投資158.82萬元。在這次疏拓工程中,錫澄運河南端同江南運河交接處做了改道處理,堵塞了原交接處的皋橋,在其東側另開了連接河段。
1981年冬,錫澄運河進行了重點拓浚。經1956年疏浚裁彎後,錫澄運河總長為37公里。此次拓浚了中段,北起西郊公社通運大隊的三板橋,南至桐岐公社的泗河口,長18.9公里,全部在江陰境內。共動用民工9.6萬人,按五級航道標準設計,工程於1982年元旦全線通航。通航後,繼續施工泗河日、小青陽、青陽南、月城、南閘、蔡東等6座橋樑,新建駁岸4.6公里,於年底完工。共完成土方371.2萬立方米,拆遷房屋1285間,挖廢土地41.25公頃,壓佔土地182.15公頃,總投資770萬元。
1983年起歷時8年完成錫澄運河複線船閘配套工程,總投資1750萬元。1988~2007年累計疏浚28次,疏浚長度19795米,開挖土方693396立方米;完成護岸工程26次,護岸長度21531.24米。1992年9月,橫跨錫澄運河,主橋長650延米,引坡總長1317.84延米的黃田港大橋建成通車,創造了江陰建橋史,上的新紀錄。
隨着無錫城市人口密度增加及經濟飛躍發展,原錫澄運河兩岸圩堤標準偏低,對此無錫市對江南運河口高橋至泗河口12.8公里河段按五級航道標準進行河道和堤防工程改造,以機械施工和專業施工為主,投入大中型設備45台套、作業船隻32艘。工程於2000年完工,總經費3562.9萬元。 [2] 
錫澄運河三級航道整治工程,起於錫澄運河與京杭運河交界處,經無錫北塘區、惠山區、江陰市,止於夏港河與長江匯合處,全線由五級擴容為三級,整治航道39.22公里,利用黃昌河改道新夏港河與長江溝通,錫澄運河黃昌河以北段規劃定位為江陰城區景觀河段,河口改建定波水利樞紐。新建三級航道複線船閘1座(新夏港船閘),改建公路橋24座、鐵路橋1座,設置水上服務區、錨地3處,能保障千噸級船舶暢行無阻。2012年動工,2015年12月22日,錫澄運河三級航道整治工程通過交工驗收。 [14]  [16] 

錫澄運河航道航運

北起長江,南連太湖,跨江陰、無錫二市,與江南運河相交於無錫市區,是無錫運河聯結長江的主要通道。全長37.5公里,無錫市區範圍航道,自皋橋口至151號鐵路橋,長0.44公里;市區外航道,自151號鐵路橋至泗河口,長13公里;江陰航道,自泗河口至黃田港,長23.57公里。 [17]  原為5級航道,2015年錫澄運河三級航道整治工程完成後,起於錫澄運河與京杭運河交界處,經無錫北塘區、惠山區、江陰市,止於夏港河與長江匯合處,全線由五級擴容為三級。 [14]  [16] 

錫澄運河河道設施

工農閘(定波閘) 工農閘(定波閘)
工農閘,建於黃田港彎道,原稱黃田閘。北宋政和元年(1111)重建黃田閘。明正統元年(1436)重建時,於閘上建石橋。清雍正年間改聞名為定波閘,定橋名為定波橋。其時閘底有石限(形同門檻),上承閘板,下擋流沙;橋西堍有兩層廟宇1所,上下分祀關帝和海龍王,遂有“橋上橋、廟上廟”之稱。因處河港彎道,閘小水急,內外水位差高時達3米以上。開閘時數百上千船隻逶迤候於閘口,爭搶過閘,在水勢翻滾中,往往船覆人亡。清代至民國,有識之士屢次建議修直航道,重建船閘,未能實現。抗戰勝利後,閘旁堤岸部分塌陷,堤旁街面龜裂,沿街房屋傾斜,當局以美援無着靠拖延不顧。解放後,人民政府於1950年重修定波閘,搶修塌岸危房,排除險情。1952年裁直航道。1953年在黃田港直道上建成江陰船閘。舊稱“江南第一閘”的定波閘,改建為節制閘。1967年更名工農閘。1970年拓寬閘門,改為4孔,通航、節制兩用,以調節江陰船閘過重船流量。 [11] 
江陰老閘 江陰老閘
江陰老閘 江陰老閘
江陰船閘(老閘),1952年動工興建。在定波閘西另闢直道引河,建築新型閘室,設置三角閘門,內外閘交替啓閉,一般在水位差10~30釐米時直道通航。1953年9月竣工,工程投資230萬元,為建國後省內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通航後有華東6省l市來往船隻過閘。1962年起船舶通過量超過420萬噸的年設計能力。為增加通過量,予平潮時開放通閘。1976年.6月起又開放沿江7個通航節制閘,於平潮時分流。1980年代,過閘船舶輻射面擴大為蘇、浙,皖、魯、湘,鄂、贛、豫,冀,閩、川、滬等12個省市。1987年通過船舶2406萬噸位,相當於設計能力的5.72倍。通航後曾有10次斷航大修,其間由工農閘臨時通航。為根本解決船閘超量負荷,省交通廳在原閘西側,用地下連續牆新工藝,按800噸級船隊一次過閘要求,建複線閘室1座,使兩閘年通過能力達1650萬噸。此項工程於1984年底動工,1987年底接近完成。複線船閘實際建設費908.85萬元,加上配套工程,共投資1839.9萬元。 [11]  江陰老閘2011年船舶通過量就已突破億噸,船閘長期嚴重超負荷運行,成為無錫最大的水運通江瓶頸。為適應日益增長的水運需求和船舶大型化趨勢。已拆除改建定波樞紐。 [13] 
新夏港船閘(新江陰船閘) 新夏港船閘(新江陰船閘)
新夏港船閘(新江陰船閘),是錫澄運河航道入江的口門船閘,距離長江主航道僅1.5公里,是無錫地區唯一能通航千噸級單船的現代化複線船閘。該船閘為雙線Ⅲ級船閘,設計船舶等級為1000噸級。新夏港船閘於2012年開工,2016年5月通航試用。 [13]  於2020年6月通過省交通運輸廳竣工驗收。新夏港船閘自2016年5月試運行以來,船舶通過量連年屢創歷史新高,日均過閘船舶超過600艘,曾創下蘇南地區船閘日通過量超千艘的紀錄,2022年全年通航率100%,累計放行各類船舶17萬艘,全年船舶通過量7431萬總噸(約1.49億載重噸),為長三角區域建材、煤炭、糧食、外貿物資等大宗物資的快捷順暢流通提供了有力支撐。 [12] 
定波水利樞紐 定波水利樞紐
定波水利樞紐 定波水利樞紐
定波水利樞紐,位於錫澄運河(舊線黃田港)與長江的交匯口,是錫澄運河整治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工程自2019年9月17日開工建設,項目包括節制閘和雙向泵站各一座,節制閘設計流量為385立方米/秒,泵站設計流量為120立方米/秒,單機設計流量30立方米/秒,為國內單機流量最大的雙向貫流泵。主要作用是引水、排灌,不再承擔航運任務。 [15] 

錫澄運河流域概況

錫澄運河地勢平坦,兩側多為低窪圩區,地面高程一般在4.8米(吳淞基面,下同)以下,最低地區僅2.5米左右。地層屬揚子地層區江南地層分區,在第四系覆蓋層下的地層自老至新有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及白堊系。兩岸主要為粉沙壤土、沙土.粉沙土、砂疆土,偏鹼性,成土時間長,宜種稻棉。錫澄運河兩岸主要特產有黑杜酒及馬蹄酥。
錫澄運河沿線存有黃歇、周忱等先賢治水遺蹟。春秋戰國時期,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任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15年後又封於江東,以故吳墟為包。春申君以無錫為中心,統治江東封地。他帶人在無錫地區興修水利.疏通人太湖之水;治理無錫湖(即芙蓉湖),立無錫塘,阻止了無錫湖的泛濫。他還在江陰開鑿通江河道,既可遇澇時排水入江,又可遇早時引水灌溉。江陰的黃田港和申港就是春申君領導人民所開鑿的通江河道,對江陰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周忱,江西吉水人。明宣德五年(1430年)以工部右侍郎巡撫江南,前後20年之久。周忱採用北宋單鍔《吳中水利書》中提出的主張,立足三吳全局,對芙蓉湖實行通盤治理。上築高淳東壩,以捍上水;開拓江陰黃田諸港,以泄下流,於是湖之淺處皆露。周忱又發動湖民以工代賑,築堤開河,圍圩成田。芙蓉湖圍成東西2處,西湖稱芙蓉圩,得田7萬餘畝;東湖稱楊家圩,得田47000餘畝。周忱辭世後,民眾在芙蓉圩南端的和尚橋和惠山等地建造周文襄公祠紀念他。
錫澄運河沿線的玉祁鎮有風阜墩,墩上古有七帝廟、運深庵,已廢。無錫“五大名墩”中,鳳阜墩而積最大,相傳古有鳳凰降落並化身於此。
沿江高速、滬寧高速東西向於中部交叉,東部錫澄高速貫通江陰長江大橋和滬寧高速,新長鐵路在江陰青陽段穿過錫澄運河。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