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錦帽衚衕

鎖定
帽衚衕是北京的衚衕,清代曾以形狀命名為狗尾巴衚衕,民國時改為雞毛衚衕,後又諧音為錦帽衚衕。現均為金融街樓羣所佔。
中文名
錦帽衚衕
地    區
北京
舊    稱
狗尾巴衚衕
改稱時間
民國時期
拼    音
jǐn mào hú tóng
相關知識
衚衕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元朝。所謂衚衕就是通道,當時對衚衕和街道的寬度都有規定,寬6步的路叫衚衕,寬12步的叫小街,寬24步的稱之為大街。一步的距離約有一米多。據史料記載,元大都的主要街道名稱是城門的名兒那兒來的,街道以坊來劃分衚衕並不多。到了明朝,北京的衚衕才多起來,有名稱的衚衕有1100多條,以後城區逐步發展,到了清代,大街與衚衕增加到2000多條,1944年有統計資料,北京的大街和衚衕增加到3200多條。當然,這些街和衚衕都有名稱。
北京解放以後,城區的範圍不斷擴大,轄區建制也在不斷調整,現在城區的轄區建制大體是在1958年由市裏決定並經國務院陸續批准確定的,當時把東郊區改為朝陽區,撤消了前門區,分別併入崇文區和宣武區,撤消了南苑區,分別併入朝陽區豐台區和大興區,將東單區和東四區合併為東城區,把西單區和西四區合併為西城區;把通縣和通州市合併為通州區等。這樣一來,使北京市的面積擴大了許多,隨着城區的區域不斷擴大和市政道路建設的發展以及大型建築物的出現。北京的地名也發生了大的變化。總體上看是老胡同在逐年減少,新街道在不斷增加,到現在北京城的街道和衚衕地名4000多已打不住了。
北京的地名主要來自顯眼或有名的標誌,比如城門、市場、河流、橋、水井、樹木、建築物等,其中建築物包括寺廟牌樓王府花園大院、體育場館、新建小區等。北京人説話比較直,給地方起名也很直截了當。北京的土話多帶兒化韻,這一點在地名裏就能體現出來,比如菊兒衚衕鴉兒衚衕雨兒衚衕土兒衚衕、景兒衚衕等。京味兒實足的地名還有胰子衚衕、沙喇衚衕、油炸鬼衚衕、擀麪仗衚衕、枴棒衚衕、餑餑房衚衕、背陰衚衕、水罐兒衚衕、取燈衚衕、燈草衚衕茶食衚衕等。
由於京城有些地名起得太土,甚至聽起來讓人感到粗俗,北京解放以後,隨着地區建制的不斷調整,政府有關部門對那些土得掉渣兒和粗俗的地名做了改動。改動的老地名主要取其諧音,以免給人們出行和通信帶來不便。比如東城的雅寶路,當初叫啞巴衚衕。宣武區的王廣福斜街,最早叫王寡婦斜街。此外,像牛蹄衚衕改為留題衚衕,大腳衚衕改為達教衚衕狗尾巴衚衕改成高義伯衚衕,乾魚衚衕改為甘雨衚衕,油炸鬼衚衕改為有果衚衕,雞爪衚衕改為吉兆衚衕,宋姑娘衚衕改為頌年衚衕,雞毛衚衕改為錦帽衚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