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錢揚義

鎖定
錢揚義,男,1965年生,博士,博導。現為華南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化學教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省級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教育部中學化學課程標準研製組核心成員;教育部“國培計劃”首席專家和中小學名師領航工程導師;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師範類專業認證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化學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現任);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教育遊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現任)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委員會委員(現任);廣東省人民政府督學;廣東省百千萬名師導師;華南師大《專家名師進課堂》中學項目組組長;錢揚義教授工作室網站為“我愛你化學網”。 [1-2] 
中文名
錢揚義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65年
職    業
教師
主要成就
華師大化學教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
主要成就
教育部“國培計劃”首席專家
教育部課程標準與教材評價組成員
中國教育學會化教委委員
中國化學會化教委委員 展開
主要成就
教育部“國培計劃”首席專家
教育部課程標準與教材評價組成員
中國教育學會化教委委員
中國化學會化教委委員
廣東省基教委中學化學組組長
廣東省教材審查委員會成員
《化學教學論》省精品課程負責人
我愛你化學網創辦者 收起
出生地
安徽
代表作品
520化學網 化學撲克牌遊戲 遠程實驗室
職    稱
教授

錢揚義人物經歷

工作經歷
1987.7-1990.7 安徽省無為開城中學 高中化學教師 [1] 
1993.9至今 華南師範大學化學學院 講師、副教授、教授 [1] 
2020年12月10日,被教育部提議擔任化學教學指導專委會委員。 [1] 

錢揚義研究方向

1.手持技術(HT)數字化實驗和遠程化學實驗開發與應用研究 [1] 
(獲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3] 獲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國家一流慕課 [25] 
2.520化學遊戲教學及其AR遊戲軟件的開發與應用研究 [1] 
(獲2022年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博覽會最高提名獎;獲教育部典型案例獎 [3] 
3.中學化學教科書的編寫與教學資源的開發 [1] 
(義務教育《化學》教科書主編(科粵版2022))
4.化學學業評價、在線測試研究與中考、高考命題研究 [1] 
(廣東省中考高考命題專家)
5.化學概念結構的心理學研究 [1] 
(華南師大心理學院學習心理與學科教學(化學)方向博士導師)
6.化學教師專業發展 [1] 
(12年《國培計劃》示範性項目華南師大首席專家,省級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

錢揚義研究成果

在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SSCI)、《化學通報》、《課程·教材·教法》、《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現代教育技術》、《遠程教育雜誌》等(CSSCI雜誌)和《中國考試》、《化學教育》等核心期刊以及大學學報發表學術論文218餘篇;申請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2項 [45-46] 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3] 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基礎教育)特等獎 [3] 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4項 [40]  (2項排名第一,2項第2)。主持的慕課《化學教學論: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獲教育部國家級一流本科線上課程 [3]  。主編科學出版社、高等教育等出版社出版教材與著作14部(獨著或第一作者),著作於2022年獲廣州市科普作品大賽優秀科普作品(圖書) [43] 第五屆華南師範大學優秀教學教材獎一等獎 [44]  ,於2004、2006年獲得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委員會頒發的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優秀資源”獎和“推薦使用資源”獎 [3]  。編寫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上、下,科學出版社)在全國15省發行150萬冊。課題“數字化手持技術理科探究實驗室建設” 已在全國10餘所大學、50餘所中小學建立實驗研究基地。自主開發的“520化學網”包括10個網站。學術交流方面已與美國、新加坡和以色列有關專家建立了學術交流渠道,2008年訪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2009年成功承辦了“第四屆全國化學教師教育學術研討會”並做大會報告;培養的研究生來自四川大學、華南師大、安徽師大、湖南師大、四川師大、河北師大和浙江工業大學等高校,招收的本科專業除了化學(教育)外,還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以及“材料科學”專業;在讀的研究生有的獲得“南粵優秀研究生”和“曾永裕獎學金”,有的出國繼續深造,就業優良。

錢揚義論文著作

主要編著
1.高中新課程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優秀教學設計 [M](著作,排名第一).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6] 
2.手持技術數字化化學實驗教學研究:理論構建與創新實踐 [M](著作,排名第一). 科學出版社,2021. [27] 
3. 玩轉“520化學桌遊”:化學用語啓蒙教育遊戲學習法 [M](著作,排名第一). 科學出版社,2021. [28] 
4. “1+8”套餐深度教研的理論與實踐 [M] (著作,排名第一). 廣東教育出版,2021. [29] 
5. 化學教學設計 [M] (排名第二)化學工業出版社,2022. [30] 
6. 《中學化學實驗教學論》[M] (主編,排名第二)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31] 
7. 《手持技術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應用及其心理學基礎》[M] (著作,排名第一). 科學出版社,2006. [32] 
8. 《手持技術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與建模研究》[M] (著作,排名第一). 科學出版社,2009. [33] 
9. 《化學概念與化學“學科關鍵詞”的學習與認知》 [M] (著作,排名第一). 科學出版社,2009. [34] 
10. 《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與方法指導》[M] (著作,排名第一).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35] 
11. 《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的探究實驗與設計實驗研究(上)》 [M] (著作,排名第一).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36] 
12. 《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的探究實驗與設計實驗研究(下)》 [M] (著作,排名第一).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37] 
13. 《中學化學實驗教學論》[M] (主編,排名第二)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38] 
14. 《化學教學論》[M] (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9] 
主要論文(第一作者)

錢揚義SSCI論文

[1] Mai, Y., Qian, Y., et al.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OF CHEMICAL EQUILIBRIUM IN UPPER-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EVIDENCE FROM FACTOR ANALYSIS[J]. Journal of Baltic Science Education,2021,20(1) [41]  .
[2]Deng, F., Qian, Y., et al. Examining the validity of the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 framework for preservice chemistry teachers[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7, 33(3).
[3]Deng, F., Qian, Y., et al. Constructivist-oriented Data-logging Activities in Chinese Chemistry Classroom: Enhancing Students'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nd Their Metacognition[J]. 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 2011, 20(2):207-221.
[4]Zhang, B., Qian, Y., et al.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hina’s inquiry-based education reform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s: Perspectives of science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05, 1: 477–503.
[5]Mai, Y., Qian, Y., et al. Students’ concept organisation regarding chemical equilibrium in upper-secondary education: Based on reaction time technique. Journal of Baltic Science Education, 2021, 20(3).
[6]Qian, Y., Wang, Y., Wen, J., Wu, S., et al. ONE HUNDRED CORE CONCEPTS IN CHEMISTRY AND UPPER-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CHEMISTRY CONCEPTUAL STRUCTURES. Journal of Baltic Science Education, 2023, 22(3). [47] 

錢揚義CSSCI論文

[1]錢揚義,王祖浩,陳建斌,莫南道.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04(07):63-67. [7] 
[2]錢揚義,杜永鋒,李佳,肖常磊.掌上實驗室(Lab in Hand)的特點及其功能[J].電化教育研究,2003(10):59-62. [6] 
[3]錢揚義,陳建斌.在“數字化掌上實驗室”中做科學[J].中國電化教育,2004(05):45-48. [5] 
[4]錢揚義,鄧峯.數字化化學探究實驗室的建設與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J].中國電化教育,2006(11):49-52. [4] 
[5]鄧峯,錢揚義,劉麗明,羅少娟.基於手持技術的“6S”化學實驗探究教學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07(11):75-79. [8] 
[6]謝澤琛,錢揚義,羅秀玲,張娟.中學生運用手持技術解決化學定量實驗問題的心理過程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7(04):81-84. [9] 
[7]錢揚義,羅一帆,肖常磊,羅秀玲,葉靜怡.自主開發教育信息技術平台,強化高師生化學教師教育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8(12):89-92. [10] 
[8]彭豪,錢揚義.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氣象科學研究性學習的實證研究——以“數字化微型氣象站”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應用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14,35(01):97-103. [11] 
[9]彭豪,錢揚義.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科學研究性學習:模式、實施與成效——以“數字化微型氣象站”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應用為例[J].遠程教育雜誌,2011,29(02):95-100. [12] 
[10]錢揚義,黃曉燕.“520遠程化學實驗室”在中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與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11(01):97-100. [13] 
[11]錢揚義,彭豪.基於網絡的氣象科學研究性學習的實施與成效[J].現代教育技術,2010,20(11):32-35. [14] 
[12]錢揚義,彭豪.“數字化微型氣象站”在科學教育中的應用與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9(07):88-91. [15] 
[13]彭豪,錢揚義.“數字化微型氣象站”在我國台灣地區的應用研究進展——中小學校園數字化學習新平台的趨勢[J].現代教育技術,2009,19(06):35-39. [16] 
[14]錢揚義,葉靜怡.遠程化學實驗室的特點、結構及實現技術探討[J].遠程教育雜誌,2009,17(01):75-78. [17] 
[15]王立新,錢揚義,蘇華虹,陳博殷,梁宏宇.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與化學教學的深度融合:從“研究案例”到“認知模型”——TQVC概念認知模型的建構[J].遠程教育雜誌,2018,36(04):104-112. [18] 
[16]王立新,錢揚義,李言萍,陳博殷,梁宏宇.手持技術支持下概念學習的“多重轉化、比較建構”認知模型——以“温室效應”概念學習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10):100-105+128. [19] 
[17]錢揚義,羅一帆,肖常磊,羅秀玲,葉靜怡.自主開發教育信息技術平台,強化高師生化學教師教育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8(12):89-92. [20] 
[18]黃碧芸,錢揚義.手持技術與化學整合的研究進展——以中國知網CNKI2003年至2010年文獻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1(11):95-101. [21] 
[19]彭豪,錢揚義.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科學研究性學習:模式、實施與成效——以“數字化微型氣象站”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應用為例[J].遠程教育雜誌,2011,29(02):95-100. [22] 
[20]劉婷,錢揚義,彭豪.基於網絡的遠程實驗室研究:國內13年研究回顧[J].遠程教育雜誌,2013,31(02):107-112. [23] 
[21]麥裕華,錢揚義,杜慧鳴,朱慶,石光.教師對手持技術實驗的態度探析——基於對“國培計劃(2018)”H大學化學研修班參訓教師的問卷調查[J].現代教育技術,2019,29(07):80-86. [24] 

錢揚義學術觀點

1999年提出“組合設計法”。首次在《化學通報》(1999-6)提出多現象演示實驗設計的方法,該法成功地應用發光試劑魯米諾3-氨基鄰苯二甲酰肼)進行的表演實驗,並獲廣州市創新實驗特等獎。
2003年提出“掌上實驗室”、“手持技術實驗”和“手持技術的四重表徵教學” [42]  。首次在《電化教育研究》(2003-10)提出,隨後在3本著作中逐漸發展並建立了手持技術網站。手持技術概念的提出與13年的研究對我國數字化實驗教學產生較大影響。
2004年提出“中學化學教材評價工具”和“中學化學教材靜態分析評價表”。首次在論文代表作中提出,中學化學教材評價工具從內容、思想與文化、心理規律與能力發展、編制水平以及可行性與效果 5個維度定性和定量評價化學教材 ,並制訂了中學化學教材靜態分析評價表。本研究對客觀地、有效地、可操性地評價化學教科書意義重大。
2009年提出“520遠程化學實驗”。首次在代表著作中系統提出,建立了520遠程化學實驗網站,通過網絡做真實的化學實驗。本研究需要化學、信息技術和自動化三科知識的整合,也得到廣東科技項目的大力支持並申請有關專利。
2009年提出“化學學科關鍵詞”。首次在代表著作中系統提出 [34]  ,中學化學概念近800個,通過訪談院士(中國科學院與工程院)與化學教育專家,應用語義分析、聚類分析、因素分析和多位標度選擇出100個最重要的化學概念(命名化學學科關鍵詞)並按照重要程度排列成表,還畫出高中生與高中化學教師化學學科關鍵詞概念結構的三維圖。
2009年提出“520化學網絡撲克教學”。首次在代表論文中提出,建立了520化學遊戲網,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款化學撲克遊戲:“多人在線型”和“人機網頁型”,通過網上打化學撲克牌方法學習化學用語。還出版了紙質版“中學化學撲克牌”,在全國建立應用基地,得到廣泛應用。我們的理念是:學化學,用化學,玩化學,玩好化學。
2012年提出“化學高考非智力因素”。首次在《化學教育》(2012-4)發表的論文正式提出,並建立對應的測練網。高考常有一種現象:好學生不一定是好考生。好學生三基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好考生三基三技(審題技能、文字表達技能和化學用語使用技能)都要好,三技是紙筆考試與非智力因素直接相關的技能。高考非智力因素的提出受到師生廣泛認同與關注,高考複習防止“非智力因素失分”是重要一環。
近年來提出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開發的“TQVC”理論 [27]  即轉化(Transformation)-量化感知(Quantitative Perception)-視覺感知(Visual Perception)-比較(Compare)概念認知模型。
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過程的“問題解決心理機制”理論 [27]  認為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儀器在拓展實驗目的、簡化實驗過程、反饋測量結果等方面具有眾多優點,可以成為學生認識化學知識、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的工具。
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結果分析的“四重表徵”理論 [27]  提出在三重表徵水平的基礎上可增加“曲線表徵”這一與傳統觀點不同的、結合信息技術的新觀點,並提出了四重表徵教學模式。
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支持下的“化學概念結構”理論 [27]  首次將認知心理學中的概念結構理論與化學學科概念教學研究相結合的成果,針對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支持概念學習的問題,提出“多重轉化、比較建構”認知模型。
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的教學應用“三環節論證”理論 [27]  提出了論證探究式教學模型,並且形成了基於手持技術HEC論證探究模型,將其應用於課堂教學即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的教學應用“三環節論證理論”教學模式。
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慕課應用混合式教學理論 [27]  提出了基於手持技術的混合式教學過程可按“課前線上手持慕課自主學習——課中線下課堂/實驗室小組合作探究——課後線上手持慕課和QQ+線下課堂鞏固考核”3個階段進行,融合多種學習資源、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等。
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培訓應用的“一體化”理論 [27]  以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主題培訓一體化為例,提出了培訓“一體化”理論的內涵主要包括“課程系統化”、“培訓集中化”、“團隊精英化”、“評價多元化”、“成果集冊化”的內容。
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案例與教學案例評價理論 [27]  提出了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案例與教學案例評價理論包括以下六個步驟:明確評價目的、設計實驗活動表現任務、選擇評價工具、制定評價指標、實施評價、提出改進計劃。
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推廣應用的“U-G-2E-S”理論 [27]  ,以“高校主導、地方政府支持、企業技術提供、中小學校參與”為合作體制,以“互利共贏,和諧互動,資源優化”為合作原則,在政府的支持下,企業為高校提供技術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高校間課程共享,學分互認,高校向中學提供在職教師培訓與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慕課資源,從而促進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的推廣應用與持續發展。
“3次成長2次躍進”理論 [29]  在代表著作《“1+8”套餐深度教研的理論與實踐》中系統提出。教師專業發展主要經歷3個成長階段和2個躍進階段。
“3次成長2次躍進”理論圖示 “3次成長2次躍進”理論圖示
“1+8”套餐深度研課的理論 [29]  。即上一節公開課,進行8個微研究,形成8個成果。具體是指一節公開課的“文獻綜述”“教學設計”“説課PPT”“講課PPT”“學案”“5點量表”“微課”“教學論文”。
“3×n問題解決教學範式”理論 [29]  “3”指的是3個問題: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在活動中解決問題和在應用中評價問題。“n”指n個教學環節,各環節間的內在邏輯關係往往取決於內容和認知順序。
教學設計的“二次建構”理論 [29]  教學設計的“二次建構”是在“一次建構”基礎上再上課、再評課後的教學設計再修改,“二次建構”側重主題特色與教學思想以及學科素養的細化,而“教學思想與特色構建”則為“二次建構”的難點內容,要做到將教學思想、特色與教學設計深度融合。

錢揚義代表文化

由錢揚義教授提出,2010年邀請廣州市雕刻家傅佩霞女士書寫。
錢揚義教授提出的代表文化 錢揚義教授提出的代表文化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