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鋪地黍

(禾本科黍屬植物)

鎖定
鋪地黍(Panicum repens L.)是禾本科黍屬植物。根莖粗壯發達。稈直立,堅挺,高可達100釐米。葉鞘光滑,邊緣被纖毛;葉片質硬,線形,干時常內卷,呈錐形,葉舌極短,膜質,圓錐花序開展,小穗長圓形,無毛,頂端尖;第一穎薄膜質,第二穎約與小穗近等長,頂端喙尖,第一小花雄性,花葯暗褐色;第二小花結實,長圓形,6-11月開花結果。
廣佈世界熱帶和亞熱帶;中國東南各地有分佈。鋪地黍喜温暖濕潤氣候,適生在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具有較強的耐旱、抗寒能力,能耐低温和霜凍。對土壤要求不嚴,從較貧瘠的酸性紅黃壤土至海拔砂土上均能生長,但適宜在肥沃的潮濕沙地或沖積土壤上生長。
鋪地黍繁殖力特強,根系發達,可為高產牧草,鋪地黍的全草可藥用,有清熱平肝;通淋利濕之功效。主高血壓;淋濁;白帶。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鋪地黍
拉丁學名
Panicum repens L.
別    名
匍地黍
硬骨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禾本目
禾本科
黍屬
鋪地黍
亞    科
黍亞科
黍族
亞    族
黍亞族
匍匐黍組
命名者及年代
L.,1762

鋪地黍形態特徵

鋪地黍 鋪地黍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壯發達。稈直立,堅挺,高50-100釐米。葉鞘光滑,邊緣被纖毛;葉舌長約0.5毫米,頂端被睫毛;葉片質硬,線形,長5-25釐米,寬2.5-5毫米,干時常內卷,呈錐形,頂端漸尖,上表皮粗糙或被毛,下表皮光滑;葉舌極短,膜質,頂端具長纖毛。
圓錐花序開展,長5-20釐米,分枝斜上,粗糙,具稜槽;小穗長圓形,長約3毫米,無毛,頂端尖;第一穎薄膜質,長約為小穗的1/4,基部包卷小穗,頂端截平或圓鈍,脈常不明顯;第二穎約與小穗近等長,頂端喙尖,具7脈,第一小花雄性,其外稃與第二穎等長;雄蕊3,其花絲極短,花葯長約1.6毫米,暗褐色;第二小花結實,長圓形,長約2毫米,平滑、光亮,頂端尖;鱗被長約0.3毫米,寬約0.24-毫米,脈不清晰。染色體。花果期6-11月。 [2] 

鋪地黍產地生境

鋪地黍 鋪地黍
鋪地黍喜温暖濕潤氣候,適生在在熱帶、亞熱帶年降水量800-1500的地區。在水分充足,日温22℃以上時生長迅速。具有較強的耐旱、抗寒能力,能耐受-2至-4℃的低温和霜凍。對土壤要求不嚴,從較貧瘠的酸性紅黃壤土至海拔砂土上均能生長,但適宜在肥沃的潮濕沙地或沖積土壤上生長。由於粗壯的根莖具有很強的伸展能力,再生性能好,常在小範圍內成為羣落優勢種。 [3] 

鋪地黍分佈範圍

廣佈世界熱帶和亞熱帶。中國分佈東南各地;生於海邊、溪邊以及潮濕之處。 [2] 
鋪地黍 鋪地黍

鋪地黍栽培技術

鋪地黍 鋪地黍
選擇濕潤肥力較好的土壤,耕翻耙碎,按2米做畦,以便灌溉和管理。鋪地黍一般夏秋季抽穗開花,結籽率很低,採收種子比較困難,通常以根莖繁殖。根莖繁殖。一般選擇粗壯,無病蟲害的根莖作種用。種植時期要求不嚴,在中國南方如氣候温暖、土壤潮濕或可灌溉地段,每年3-10月份均可種植,但以陰雨天氣種植較易成活。
種植時在畦上按行距30-40釐米開溝。按株距20-30釐米,每株種莖3-5根斜放,加蓋土2-4釐米左右。如在晴天,種植後加以澆水,即可成活。
鋪地黍種植後初期生長較稀疏,雜草容易滋長,最好中耕除草1-2次,待覆蓋後可自行抑制雜草的生長。一般種植後2個月左右,當植株高達50-70釐米時,即可進行第一次刈割,留茬高6-10釐米,以後可視氣候和生長情況,進行刈割。每次刈割後每公頃施硫酸銨或尿素75-150千克,可提高鮮草產量及質量,在中國廣東、廣西、福建等省,每年可刈割3-5次,鮮草產量可達75噸/公頃左右。 [3] 

鋪地黍主要價值

鋪地黍 鋪地黍
飼用:鋪地黍莖葉沒有剛毛,莖含汁液較多,略帶甜味,適口性好,消化能較高,是牛、羊、馬、兔、鵝喜食飼料。鋪地黍在整個生育期,營養物質的含量都較好,高於熱帶或也熱帶地區的許多禾本科牧草。在中國南方能保持常年青綠色,生長迅速, [3]  繁殖力特強,根系發達,亦可為高產牧草。 [2] 
藥用:【來源】為禾本科植物鋪地黍的全草。 [4] 
【藥性】味甘;微苦;性平。 [4] 
【功能主治】清熱平肝;通淋利濕。主高血壓;淋濁;白帶。 [4]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90克。 [4] 

鋪地黍物種區別

與糠稷Panicum bisulcatum Thunb.的主要區別在於:本種具粗壯匍匐的根莖;圓錐花序開展,分枝勁直斜升。 [5] 
參考資料
  • 1.    鋪地黍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19-03-15]
  • 2.    鋪地黍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3.    陳默君,賈慎修主編. 中國飼用植物[M].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226-227
  •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8[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386-387
  • 5.    丁炳揚、金川 主編.《温州植物誌第五卷》中國林業出版社,2017年02月:第123-1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