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銜(拼音:xiá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本義指馬嚼子,是橫勒在馬口中的器具,由兩節鏈組成,兩端與鑣相接。 [2]  引申指用嘴含着或叼着,又引申指包含,再引申為心裏懷有,還引申指連接,由此引申指官吏的職位,又指職務級別。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中文名
拼    音
xián
繁    體
部    首
彳、釒
五    筆
TQFH(86);TQGS(98)
倉    頡
HOOPN
鄭    碼
OIP
字    級
一級(2342) [1] 
平水韻
下平聲·十五鹹 [5] 
注音字母
ㄒㄧㄢˊ
總筆畫數
3+8、5+6
統一碼
基本區 U+8854
異體字
*衘、*啣、嗛、㘅、𠷢、𠼫、𠾑
四角碼
2122₁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左中右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會意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外部是“行”字,內部是“金”字。這兩個字表明,“銜”的本義和金屬有關,和行走有關。“銜”的本義就是馬嚼子。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説文解字注》中説:“銜”是含在馬口裏的金屬小棒,所以用“金”字;小棒和馬繮繩相連,用來控制馬的行走和停止,所以用“行”字。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銅銜和銅鑣出現在商代晚期。銜又稱‘勒’,金文作‘鋚勒’,是橫勒在馬口中的器具,由兩節鏈組成,兩端與鑣相接。”勒、銜,即今稱馬嚼子,西周時代稱“勒”,西周以後稱“銜”。
現代漢語中,“銜”用本義的情況很少,用得最多的是它的引申義。“銜”是勒在馬口中的,引而申之,一般動物和人口中含着東西也叫銜(動詞)。從“含在口中”再引申,“藏在心裏”也能稱銜:“銜恨(意為懷恨)”“銜冤(意為含冤負屈)”中的“銜”,都是藴積於中的意思。
又互相連接也稱為銜。也用於指行政、軍事、學術等系統中人員的等級或稱號,比如“官銜”“軍銜”“學銜”等。 [2]  [6]  [13]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馬嚼子。青銅或鐵製,放在馬口內,用以勒馬,控制它的行止。
gag
《莊子·馬蹄》:“而馬知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
劉向《九嘆·離世》:“斷鑣銜以馳騖兮,暮去次而敢止。”
韓愈《進王用碑文狀》:“其王用男所與臣馬一匹,並鞍銜白玉腰帶一條,臣並未敢受領。”

行政、軍事、學術等系統中人員的等級或稱號。
rank
李肇《唐國史補》捲上:“(李稹)官至司封郎中懷州刺史,與人書札,唯稱隴西李稹而不銜。”
沈從文《從文自傳·我的家庭》:“同時得到滿清提督銜的共四位,其中有一沈洪富,便是我祖父。”
官銜;頭銜;軍銜學銜
動詞
含在嘴裏;用嘴咬着。

《墨子·非攻下》:“赤烏銜珪,降周之岐社。”
《水滸傳》第一○六回:“水底下鑽出十數人來,都是口銜着一把蓼葉刀。”

包含;籠罩。
contain
韓愈《南山》詩:“參參削劍戟,煥煥銜瑩琇。”
范仲淹《岳陽樓記》:“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玩味。

劉勰《文心雕龍·辨騷》:“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心中懷着。
harbor;
cherish
江淹《丹砂可學賦》:“吞悲欣於得失,銜哀樂於春秋。”
蘇軾《謝觀音晴文》:“某等共銜不報之恩,願頌難名之德。”
銜恨;銜冤
夾雜;嵌,鑲嵌。

康駢《劇談錄·説方士》:“既而大役工徒,所出者皆銜石礦。”
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十二章:“阿潮吃過半碗雞蛋炒飯後,就獨自坐在一塊銜在樹根中間的石頭上納悶。”

互相連接。
connect
屈原《天問》:“鴟龜曳銜,鯀何聽焉?”
茹誌鵑《收穫時節》:“船頭銜着船尾,緩緩的搖着櫓在水裏行着。”
銜接
遵奉;接受。

《禮記·檀弓上》:“仕弗與共國,銜君命而使,雖遇之不鬥。”
林逋《寄解州學士》詩:“館職久銜疏舊地,郡符重剖枉名公。”
銜命;銜令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7]  《現代漢語詞典》 [8]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十四】【金部】户監切(xián)
馬勒口中。從金從行。銜,行馬者也。 [9] 

説文解字注

馬勒口中也。也,當作者。革部曰:“勒,馬頭落銜也。”落謂絡其頭,銜謂關其口,統謂之勒也。其在口中者謂之銜。落以𩊚為之。𩊚,生革也。銜以鐵為之,故其字從金。引申為凡口含之用。
從金行。會意。户監切。蓋金亦聲,在七部。
銜者,所㠯行馬者也。所以字今補。凡馬,提控其銜以制其行止。此釋從行之意。 [10]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部】 銜;康熙筆畫:14;部外筆畫:6
《廣韻》户監切。《集韻》《韻會》乎監切。並音鹹。《説文》:馬勒口中。從金從行。銜,行馬者也。徐曰:馬銜所以制之行也。會意。《戰國策》:伏軾撙銜,橫歷天下。《前漢·張敞傳》:利其銜策。
又《正字通》:凡口含物曰銜。《詩·豳風》:勿士行枚。箋:初無行陳銜枚之事。《東京夢華錄》:車駕登宣德樓,下赦,旋立雞竿,竿尖大木盤上有金雞,口銜紅幡子,書皇帝萬歲字。盧照隣詩:龍銜寶蓋迎朝日。
又《正字通》:奉君命而行曰銜命。
又官吏階位曰銜。《語林》:近代選曹補授,先具舊官於前,次書擬官於後,新舊相銜也。白居易《贈張籍》詩:獨有詠詩張大祝,十年不攺舊官銜。陸游詩:頭銜字字敵冰淸。
又感也。《管子·法法篇》:法立而民樂之,令出而民銜之。林景熙詩:心銜造化仁。
又憾也。《前漢·外戚傳》:慄姬怒不應,言不遜,景帝心銜之。《唐書·薛藝傳》:藝頻為李景所辱,深銜之。
又人蔘,一名人銜。《本草》:其成有階級,故名。蘇軾詩:舊聞人銜芝,生此羊腸嶺。
又馬銜,海神也。木華《海賦》:海童邀路,馬銜當蹊。注:海童,馬銜,皆神名。馬銜,馬首,一角,龍形。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銜字書寫筆順 銜字書寫筆順
“釒”的第二筆是短橫,末筆㇙(豎提)一筆寫成。左中右三部件大致等寬,頂部“彳”高,“釒”次高,底部“釒”高,“彳”次高。“彳”,撇、豎相接於橫中線。“釒”,寫在豎中線部位;撇起筆豎中線,撇尖伸向“彳”側;第三、四筆兩短橫分寫在橫中線上下; ㇙(豎提)的豎段在豎中線。“亍”,第二橫略長,寫在橫中線。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am
王力系統
ɣ
eam
董同龢系統
ɣ
am
周法高系統
ɡ
ram
李方桂系統
g
ram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ɣ
am
擬音/王力系統

ɣ
am
擬音/董同龢系統

ɣ
am
擬音/周法高系統

ɣ
am
擬音/李方桂系統

ɣ
am
擬音/陳新雄系統

ɣ
am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韻部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二十七銜

開口呼
二等
全濁
户監切
ɣam
集韻
平聲
下平二十八銜

開口呼
二等
全濁
乎監切
ɣɪam
韻略


平聲





乎監切

增韻


平聲





乎監切

中原音韻

陽平
監鹹

齊齒呼

全清

xiam
洪武正韻

平聲
二十一覃


全濁
胡嵒切
ɣiam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二十四緘減鑑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 

方音集匯

方言區
方言點
擬音
調值
調類
北京官話
北京
ɕiɛn
35
陽平
北方官話
濟南
ɕiæ̃
42
陽平
中原官話
西安
ɕiæ̃
24
陽平
西南官話
武漢
ɕiɛn(文)/xan(白)
213
陽平
西南官話
成都
xan
31
陽平
江淮官話
合肥
ɕiĩ
55
陽平
江淮官話
揚州
ɕiæ̃(文)/ xæ̃n(白)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ɕie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jiɪ(文)/ɦᴇ(白)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ga (文)/ɦa(白)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xan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ɣæ̃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han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ham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ham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ham (文)/k'am(白)
43
陽平
閩語
潮州
ham(文)/kã(白)
55
陽平
閩語
廈門
ham (文)/kã(白)/hã (白)
24
陽平
閩語
福州
xaŋ (文)/kaŋ (白)
52
陽平
閩語
建甌
0aŋ (文)/kaiŋ (白)
21
陽平
注:擬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以當地實際發音為準。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2]  、《漢語方音字彙》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1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35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76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29]
  • 5.    平水韻 十五鹹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6-11]
  • 6.    劉志基等編著.新漢字讀本[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06:301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001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12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039.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357.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293.
  • 12.    “銜”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11]
  • 13.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349-1350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06:25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