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銘(拼音:mí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2]  。此字最古形體為戰國金文,產生年代不晚於春秋。“銘”本指在器物上刻文,引申為刻在器物上的文字;這些文字多是用來警戒自己、稱述功德的,後來成為一種文體。刻文不易磨滅,故“銘”又用來比喻牢記、永誌不忘。 [14] 
中文名
拼    音
míng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QQKG(86、98) [1] 
倉    頡
OPNIR [1] 
鄭    碼
PRJ [1] 
筆    順
撇、橫、橫、橫、豎提、撇、橫撇、點、豎、橫折、橫
字    級
一級(編號:2307) [12] 
平水韻
下平聲·九青 [2] 
注音字母
ㄇㄧㄥˊ
總筆畫數
11
四角碼
8776₂
筆順編號
31115354251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統一碼
基本區 U+94ED [1]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5]
“銘”在戰國金文中寫作圖1,是一個左右結構的形聲字兼會意字。左部的“”作形旁,表意;右部的“”作聲旁,指示讀音。《説文解字·金部》新附:“銘,記也”,意思是記載、鏤刻。從字形上看,“銘”以“金”為形符,最初指的應該是在金屬器物上鑄刻文字。“名”在這裏也不是完全不表義。“名”本義指名字、名稱,引申而有記號、記錄的意思,因此有一定的表意作用。發展到小篆(圖3、4)階段,“夕”的線條開始伸長下彎。隸書(圖5)在小篆的基礎上將筆畫變得平直,由此演變為楷書。 [14] 
銘的基本義是記載、鏤刻,特指在金石等器物上刻鑄文字。引申用作名詞,指在金石等器物上刻鑄的文字。“銘”最初是用來刻文記功的,後來“銘”也用來引申鑑誡以警自勉的。如《禮記·大學》所載的所謂湯的盤銘:“既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説苑·敬慎》所載的緘口金人的銘:“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口,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這裏的“銘”都是用來自我警誡的。後來這個“銘”成為了一種文體,用來記述事實、頌揚功德,或用來自勵自警。後漢崔緩之兄崔璋為人所殺,崔援手刃仇人然後逃走。後遇赦,作一銘文以自誡,常置座右,故曰“座右銘”。座右銘本來是置於座右的,以時時警戒自己,後來就不一定置於座右了,凡是時時提醒自己的話,皆可叫“座右銘”。 [14-15] 
商周時期盛行在銅器上刻文。銅的化學性質較穩定,在銅器上刻文是不易磨滅的,所以“銘”又引申為“印象極深”“永記不忘”的意思,於是就有了“刻骨銘心”“銘肌鏤骨”等詞語。顯然這是比喻用法,只是誇張地説明印象之深,就像刻在心、骨上一樣。又由此產生了“銘感”“銘記”“銘佩”等詞,意思是像刻在心上一樣深深地感謝、記住、佩服。 [14]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míng
動詞
記載;鏤刻
engrave
《國語‧魯語下》:“故銘其栝曰‘肅慎氏之貢矢’。”
清·葉廷管《吹網錄‧龍城柳石刻》:“其鑄自何匠,銘自何年,俱莫可考。”
銘刻;銘功;銘文
比喻牢記不忘
imprint
南朝梁·江淹《哀千里賦》:“徒望悲其何及,銘此恨於黃埃!”
銘記;刻骨銘心
名詞
鑄在或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辭
inscription
《左傳‧昭公三年》:“《讒鼎之銘》曰:‘昧旦丕顯,後世猶怠。’”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誄碑》:“夫碑實銘器,銘實碑文。”
鼎銘;硯銘
指刻寫有文辭的碑版
《呂氏春秋‧安死》:“今有人於此,為石銘置之壟上。”
文體的一種。古代常刻銘於碑版或器物,或以稱功德,或以申明鑑戒,後成為一種文體。
《後漢書‧延篤傳》:“(延篤)所著詩、論、銘、書、應訊、表、教令,凡二十篇雲。”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箴全御過,故文資確切;銘兼褒讚,故體貴弘潤。”
銘旌。舊時豎在靈柩前標有死者官銜和姓名的旗幡
《周禮‧春官‧小祝》:“設熬,置銘。”
(Míng)姓氏用字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3]  《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四】【金部】莫經切(míng)
(銘)記也。從金名聲。 [7] 

廣韻

莫經切,平青明 ‖ 名聲耕部(míng)
銘,銘記。《釋名》曰:“銘,名也,記名其功也。”
【校釋】《釋名·釋言語》與《廣韻》引同。《釋名•釋典藝》:“銘,名也,述其功美使可稱名也。”餘校根據後者改《廣韻》,誤。 [6]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部】 銘;康熙筆畫:14;部外筆畫:6
《唐韻》莫經切。《集韻》《韻會》忙經切,並音冥。《説文》:記誦也。《集韻》:志也。《釋名》:銘,名也,記名其功也。又:述其功美,使可稱名也。《禮·祭統》: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注:銘,謂書之刻之,以識事者也。《禮·大學》:湯之盤銘曰。注:銘,銘其器以自警之詞也。
又《禮·檀弓》銘,明旌也。《周禮·春官·小祝》:設熬,置銘。注:銘,今書或作名。鄭雲:銘,書死者名於旌。 [8]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規範提示】“釒”的第二筆是短橫,末筆㇙(豎提)一筆寫成。
【寫法】“釒”“名"寬窄大致相當,頂部和底部左右旁齊平。“釒”第三筆橫在橫中線。“名”首撇在右上格;㇇(橫撇)的撇尖伸向“釒”的提筆上方;“口”首筆豎在豎中線右側。 [1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ieŋ
先秦
王力系統
m
ie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m
西漢



東漢





ieng


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ie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ie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ie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m
ie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m
ie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ie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iɛŋ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ie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m
ie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0-11]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五青

開口呼
次濁
莫經切
mie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五青
開口呼
次濁
忙經切
mɛŋ
禮部韻略

平聲





忙丁切

增韻

平聲





彌並切


平聲





忙丁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庚青

齊齒呼

次濁

m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迷兵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次濁
眉兵切
miəŋ
分韻撮要
陽上
第七英影應益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9-10]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6]
  • 2.    平水韻 九青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3-27]
  • 3.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1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217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916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522
  • 6.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97
  • 7.    (東漢)許慎著;李恩江,賈玉民主編. 説文解字 文白對照[M]. 喀什:喀什維吾爾文出版社, 2002.09:1340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292-1293
  • 9.    銘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3-27]
  • 10.    銘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3-27]
  • 11.    銘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3-27]
  • 1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3-28]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37
  • 14.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324-1325
  • 1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36-123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