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銅胎掐絲琺琅

鎖定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琅”,使用的琺琅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歷史上對於中國掐絲琺琅工藝的源起時間並無明確記載,但是多數中外學者、美術史家都主張掐絲琺琅工藝是在元代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的。 [1] 
中文名
銅胎掐絲琺琅
外文名
Fetal copper filigree enamel
介    紹
特種工藝品
起    源
誕生於古埃及,兩河流域
製    作
要用紫銅制胎

目錄

銅胎掐絲琺琅工藝介紹

清末銅胎掐絲琺琅-贈美艦隊 清末銅胎掐絲琺琅-贈美艦隊
它是一種特種工藝品,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製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琅點填在花紋內,經燒製、磨平鍍金而成。外觀晶瑩潤澤,鮮豔奪目。

銅胎掐絲琺琅起源

古代埃及法老舍松契二世掐絲琺琅嵌手鐲 古代埃及法老舍松契二世掐絲琺琅嵌手鐲
關於景泰藍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沒有統一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於唐代;另一種説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時,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進中國,先在雲南一帶流行,後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但有一點是學術界公認:明代宣德年間是中國景泰藍製作工藝優點,並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達到輝煌階段,“景泰藍”一詞也從此誕生。釉色均肥,絲工粗獷,飾紋豐富。
清代初期的景泰藍工藝已聞名天下,大量出口國外,成為海外貴族家庭中的擺飾品。這時期的景泰藍品種豐富,製作工藝精湛,在原料上不再沿襲明代使用青銅作胎骨,而是採用延展性能較強的純銅作材料,應用了新的制胎、掐絲技術。因此,景泰藍造型比明代更勻實而變化多端,銅絲細薄均勻,掐絲技藝更是絲流暢婉,紋飾靈活精巧。器物的應用範圍要比以往更為擴大,除了明代常製作的宮廷寺廟祭器,還出現鼻煙壺、屏風、香爐、圍屏、桌椅、茶几、筷子、碗具等等。
景泰藍器物以其渾厚持重,古樸典雅姿態,很久以前就進入國內外藝術市場,頗受人們喜愛。
北京是景泰藍技術的發源地,現存最早的景泰藍是元代的產品,由此可見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最初的景泰藍多為仿古青銅器皿,尤以明朝宣德年間的出產最為精緻。
銅胎掐絲琺琅福壽雙耳尊  清代 銅胎掐絲琺琅福壽雙耳尊 清代
到明朝景泰年間,即1450年到1456年,工藝家們找到了一種深藍色的藍釉材料,用這種材料製作的工藝品端莊富麗,沉着大方。這就是今天依然還在使用的“景泰藍”。
從那以後在着色上似乎沒有重大突破,但在銅質材料上卻進展迅速----清代乾隆年間採用延伸性更好的純銅作原料,這時,景泰藍工藝終於達到頂峯。

銅胎掐絲琺琅製作

景泰藍又叫掐絲琺琅,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制胎,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琅釉料鑲嵌填充在圖案中。這道工序完成後才是反覆燒結,磨光鍍金。可以説,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利用了瓷器工藝,同時又大量引進了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集大成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