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銅爵

鎖定
古代一種酒器。用於温酒和飲酒。相當於後世的酒杯。常見的形制為深腹,前面有傾酒用的流,後面有尾,旁有把手,口上有兩柱,下面有三個尖的高足
也有腹部微凸的;蓋子作成獸頭形的;腹下平底;兩柱上端合而為一及方形四足的。器體較高,流尾間距離較長。束腰平底,裙邊有四個圓形鏤孔,下接外撇的三足。半環形〓,兩端有長方形鏤孔。
中文名
銅爵
外文名
Bronze jue
性    質
古代飲酒用的酒器
外形特點
束腰平底,裙邊有四個圓形鏤孔
規    格
高16.4釐米、流尾間距20.5釐米 Height16.4cm·Spout Width 20.5cm
尺    寸
通高22.4cm,通長23.2cm
重    量
0.75千克
出土日期
1980年
出土地點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111區2號墓出土
年    代
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二里頭文化 Erlitou Culture,about 1600B.C. 夏和先商時期
收藏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質地類型
銅器
功用類型
酒具

銅爵中文解釋

銅爵
詞語名稱: 銅爵
詞語解釋: 1.見"銅雀"。
銅爵妓
詞語名稱: 銅爵妓
詞語解釋: 1.見"銅雀妓"。
銅爵樓
詞語名稱: 銅爵樓
詞語解釋: 1.樓閣名。在銅雀台上。

銅爵簡介

類型: 銅
這件銅爵是採用複合範鑄造而成的青銅酒器。
據研究,二里頭文化銅爵是中國青銅文化中最早出現的青銅容器之一,也是最早的青銅酒器。二里頭文化銅爵的發現,在中國古代酒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從器物本身的銘文看,多自稱尊彝、方彝、宗彝等,而沒有自名為爵的。
把這種形狀的器物定名為爵,自宋代開始。以商代的為最多,西周的較少,戰國以後就不見有這種器物。西周以後不見,在這一千多年的歲月中,銅爵發揮着極為重要的作用,《博古圖》精闢歸納道:“爵於彝器是為至微,然而禮天地、交鬼神、和賓客以及冠、昏、喪、祭、朝聘、鄉射,無所不用,則其為設施也至廣矣。”多年來的考古事實證明,銅爵是商代和西周青銅禮器中最常見和最基本的酒禮器。

銅爵發現

銅爵 銅爵
此銅爵1984年出土於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第九號墓葬,口呈橢圓形,前有長流,後有短尾且上翹,在流與口連接處皆有兩個矮柱。腹部斷面呈橢圓形,下腹略鼓。腹部裝有一鋬,下有三細高三稜實足。整器光素無紋。
通高16.3釐米 酒器
二里頭文化(約公元前1750~公元前1530年)1

銅爵歷史文化

銅爵是中國青銅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禮器,可以説是中國酒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典型、最常見和最基本的酒禮器,是當時等級、身份標誌的青銅禮器組合的核心器(西周以後禮器組合的核心為銅鼎)。這一時期銅爵的這種特殊功能,來自於夏人已將銅爵作為特殊身份的標誌。
正像鄒衡先生指出的:“商禮以酒器觚、爵的數目區分貴族身份。”一些學者還提出了商周時期的用爵制度。我們知道,兩週時期已有五等爵祿制,即《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現代漢語也有“爵位”之類詞,實際上,青銅爵在夏代已成為貴族身份的象徵。在二里頭遺址墓葬中凡隨葬容器者必有爵,凡兩件或更多的銅容器,其中必有爵,並有爵、的組合,它是商代酒器的源,而商人沉湎於酒也源於夏人的崇酒之風,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中國古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青銅器主要是祭器和兵器。古人祭天地、交鬼神、宴賓客以及冠、昏、喪、祭、朝聘、鄉社等,酒禮器無所不用,是當時重要的禮儀之具,所以,中國很早就出現了青銅酒具。從現今考古資料看,當華夏民族由原始部落進入文明社會,建立第一個國家時,就發明了這種形體獨特、具有三足、杯形腹、一側有握手的青銅爵。爾後,除繼續使用外還新增加了、觶等酒器。商周時期器類明顯增多,並新增加了大量的酒具如觚、卣、壺、 、尊、彝、觥等,但始終以爵、觚的組合為基礎。
銅爵是一種有較深杯狀腹的酒具,口沿有為傾倒酒液用的“長流”,後有呈尖狀的短“尾”,流上近口沿處有兩個“柱”,杯狀腹的一側有半環形握手“”,腹底有三個尖足,它是一種功能並不單一的酒具。我們不贊同銅爵是温酒器,也不贊同極流行的認識即為飲酒器,實際上商周時期除了觚、觶為飲酒器,卣、 、壺為盛酒器外,其他酒器如、爵的功用還是多方面的。
夏代青銅爵發現的數量是極有限的,且集中在作為夏代晚期都城的偃師二里頭遺址,其他地區極為罕見。二里頭出土的銅爵集中在中型墓葬中,小型墓中目前還未發現。在這些墓中,有隨葬容器者必有爵,如四角樓墓葬,四區墓六,三區墓四,六區墓六、墓一、墓五十七、墓九等,到四期則出現了與爵的組合。如1980年秋,二里頭四區墓六出土一爵,1984年二里頭六區墓九出土一爵一。據考古發掘資料報道,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爵最少有11件,它們形制並不完全相同,但其共同特點還是非常突出的,均長流、短尾、平底、束腰,其腹橫剖面為橢圓形,口沿上均有突起的稜,三足作三稜或四稜形,呈扁體,上多有長方形或三角形鏤孔。
從總體特徵看,二里頭夏代銅爵大體上有兩種類型,一種具有明顯的原始性,鑄造粗糙,形體拙稚,較矮,缺乏金屬器物明顯的折角變化,幾乎全為素面。如偃師二里頭ⅧT22③∶6爵器壁輕薄,體矮小,寬短尾,窄流,束腰,腰腹沒有分界,四稜錐狀足較矮,環形,形體圓滑,沒有稜角,通高12釐米。1980年二里頭三區墓2∶1銅爵,窄流高翹,短寬尾近平,束腰與腹沒有分界,三錐足,短尖足外撇,環形手上有長方形和圓形鏤孔,通高14.8釐米,流尾長14釐米。這種爵還沒有擺脱陶爵形體圓潤、沒有稜角變化的特徵,在偃師二里頭墓葬出土陶爵中可以找到極似者,就是説這是以同時期的陶爵為藍本並改質地為銅而鑄造的。

銅爵銅斝銅爵

肥西劉老圩獻出西周“虢季子白盤”屢見報刊,乃是國寶。而肥西館驛出土的商代青銅器精粹獸面紋銅斝獸面紋銅爵,其價也不菲。

銅爵銅斝銅爵出土經過

40年前、1965年秋,筆者在館驛公社中心集大隊勞動時,聽説附近糖坊郢前些日挖出幾件文物,就近前去觀看。果然在糖坊郢村西一塊稻茬田裏,挖有十多平方米一大坑,正是發掘現場。回縣城後,訪問時任縣文化館長徐立夫,被告知:糖坊郢確有一農民在犁田,犁鏟頭兩次觸及土層深處時有金屬物,約一米多深處挖出三隻金屬物,悄悄地拿到上派鎮廢品收購站變賣。收購站向縣文化館彙報,縣文化館派孫邦藻、趙理珊二人帶着出土文物去省博物館鑑別,省博物館一資深考古專家説:“你們立功了,送來的文物是商代青銅器,其價不菲,這類文物應是一組四隻,出土三隻,尚缺一隻”,遂派出文物工作者數人趕往糖坊郢現場,繼續開挖,但無所得。

銅爵獸面紋銅斝、銅爵

館驛公社周壩大隊糖坊郢出土的青銅器,其名稱、形狀?筆者近日在縣文物管理所長席為羣的提示下,上網查詢:安徽省博物館網址,青銅器藏品精粹網頁上查出:
獸面紋銅斝商(代)。高55.4釐米,口徑25.7釐米。1965年安徽肥西館驛出土。……如此巨大銅斝,頗為少見。
獸面紋銅爵商(代)。高38.7釐米,流至尾長21.5釐米。出土時間與出土地與上同……此爵形體高大,比較少見。

銅爵青銅器中精粹

斝、爵為禮器,亦稱酒器。《辭源》有“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之解,可見其尊貴。據《考古學報》載:“……肥西發現的殷商時期的銅斝和銅爵,從器形、紋飾上都可以確認是殷商第一期的遺物。”
此商代銅斝銅爵,在館驛的出土,當時為合肥乃至皖中地區填補了無商代青銅器出土的空白,為研究合肥上古時代的歷史文化提供了依據。

銅爵獸蓋銅爵

規格: 通高22.2釐米
出處: 唇邊的微笑:酒具
年代: 商代晚期
類型
質地類型: 銅器
功用類型: 酒具
收藏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稱: 獸蓋銅爵
英文名稱: Bronze jue with a beast-shaped cover
介紹 帶銘文的獸蓋銅爵此銅爵
1984年6月出土於殷墟第一七一三號墓葬中,呈圓體卵形,長流,尖尾,流後部有二立柱,傘形柱頭,圜底,三錐狀足。頸部飾一週由龍紋組成的獸面紋,牛頭飾鋬,足有“人”字陰線紋。從爵體的紋飾及造型來看,與通常所見的銅爵無大差異,唯不同的是在其爵口上加一獸形蓋。蓋的下緣與爵口吻合,其前端鑄成獸首狀,儼然是一頭小鹿的模樣,形象可愛。蓋背中央設半環形鈕。蓋內有銘文兩字“亞魚”,尾部有銘文兩行:“辛卯,王賜魚貝,用乍父丁彝”。
共出的青銅酒器
與獸蓋銅爵共出的青銅酒器還有銅爵兩件、銅觚兩件、銅卣一件、尊一件、斝一件,加上這件獸蓋爵共八件酒器,是殷墟商文化第四期青銅酒器的代表器形,尤其是帶蓋銅爵殷墟早中期從未出土過。
有紀年的商代青銅器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件商代獸蓋銅爵上鑄有十四字的銘文,這在商代科學發掘出土的青銅酒器上是絕無僅有的。並且該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銅分襠鼎上鑄銘二十一字,是殷墟經科學發掘出土的數件有紀年的商代青銅器之一。銅爵是商代及西周初年常見的青銅飲酒器,但是帶獸蓋的青銅爵卻並不常見,目前所見也不過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所藏傳出安陽殷墟的“父乙”帶蓋爵和台灣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獸蓋爵等寥寥數件而已。

銅爵仿古青銅器~純銅爵~23×18cm

物 品:仿古青銅器~純銅爵~23×18cm
價 格:
時 間:2006-01-0108:34:01
數 量:1件
定價方式:未知
付款方式:
運 費:
所在地區:河南洛陽
瀏覽量:1679次
描 述:爵簡介:西周中期,飲酒器,寬流、長尾、深腹、圜底,下承三刀狀錐足。近流口處設帽形柱。上有浮雕犧首。流飾垂冠鳳紋,腰飾直稜紋,上下飾龍紋。仿古爵尺寸:高23cm、寬18cm。純銅製作。

銅爵銅爵馬

銅爵,秦始皇七名馬之六。
《古今注》:秦始皇有七名馬:一曰追風,二曰白兔,三曰躡景,四曰追電,五曰飛 蹁,六曰銅爵,七曰晨鳧。它們形體高大,膘肥體胖,耳小,眼大,口裂較深,前肢柱立,後肢若弓,蹄礎較高,筋骨勁健。這些特點充分表明它們奔馳快、負力大、持久性強。人們今日仍能從陶馬的英姿俊風中,想象出秦王七名馬威武驃悍、追風掣電的勁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