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針刺懸鈎子

鎖定
針刺懸鈎子(Rubus pungens Cambess.)是薔薇科、懸鈎子屬的植物。匍匐灌木,高達3米;枝圓柱形,幼時被柔毛,老時脱落,常具較稠密的直立針刺。小葉常5-7枚,稀3或9枚;葉柄長(2)3-6釐米,頂生小葉柄長0.5-1釐米,側生小葉近無柄,與葉軸均有柔毛或近無毛,並有稀疏小刺和腺毛;托葉小,線形,有柔毛。花單生或2-4朵成傘房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梗長2-3釐米,有柔毛和小針刺,或有疏腺毛;花直徑1-2釐米;花萼外面具柔毛和腺毛,密被直立針刺;花瓣長圓形、倒卵形或近圓形,白色,基部具爪,比萼片短;雄蕊多數。果實近球形,紅色,直徑1-1.5釐米,具柔毛或近無毛;核卵球形,長2-3毫米,有明顯皺紋。花期4-5月,果期7-8月。
分佈於中國、克什米爾地區、印度西北部、尼泊爾、不丹、緬甸北部、日本、朝鮮;在中國分佈於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西藏。生長於海拔2200-3300米的山坡林下、林緣或河邊。
針刺懸鈎子根供藥用,性味辛、微苦,涼。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帶,止汗。主治腰痛,白帶,瘰癧,黃水瘡,盜汗。果味甜酸,可鮮食,釀酒、制醋、制果汁和做果醬等。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針刺懸鈎子
拉丁學名
Rubus pungens Cambess. [6] 
別    名
倒扎龍
倒毒散
刺懸鈎子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薔薇目
薔薇科
懸鈎子屬
針刺懸鈎子
命名者及年代
Camb.,1843

針刺懸鈎子植物學史

Hook. f.發表Ruhushorridulus Hook. f. Fl. Brit. Ind. 2:341. 1878.據原始記載產於不丹。Hara在《Journ. Jap. Bot. 47(5): 140. 197》將此種歸併針刺懸鈎子(Ruhuspungens Camb.)的變種,其分佈自喜馬拉雅山脈至緬甸北部、中國中部及北部並東到日本和朝鮮。據形態特徵,此種和針刺懸鈎子很相近,惟花紫紅色,作為針刺懸鈎子的變種是合理的。針刺懸鈎子分佈區廣,自克什米爾地區經中國到日本。變異性強,無論是莖和花萼上針刺的數量,花瓣比萼片之長短,腺毛之有無以及小葉的數目和大小等諸徵狀,均不穩定。 [2] 
Hara在《Journ. Jap. Bot. 47(5): 141. 1972》中, 也已作了説明,並指出這類羣植物在中國變異更大。根據對中國這羣植物形態和地理的研究,初步觀察到變異的規律性。從西藏東南部和雲南西北部地區的標本觀察,莖和花萼上具較密針刺,花枝、葉柄和花萼上均有明顯腺毛,但至四川、甘肅及陝西某些地區發生分化,兼有多刺和少刺、腺毛較多和較少的類型,由此往東向東北部延伸,莖和花萼上針刺逐漸減少,腺毛也逐漸稀少。花瓣長短也不很穩定,如南川金佛山的同類植物,其花萼上針刺稍多,但花瓣與萼片幾等長(如熊濟華90854號)或花瓣長於萼片(如熊濟華90507號)。雖有上述種種變異,但其界限不易劃分,僅可作為劃分變種的依據。 [2] 

針刺懸鈎子形態特徵

針刺懸鈎子
針刺懸鈎子(5張)
匍匐灌木,高達3米;枝圓柱形,幼時被柔毛,老時脱落,常具較稠密的直立針刺。小葉常5-7枚,稀3或9枚,卵形、三角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5釐米,寬1-3釐米,頂端急尖至短漸尖,頂生小葉常漸尖,基部圓形至近心形,上面疏生柔毛,下面有柔毛或僅在脈上有柔毛,邊緣具尖鋭重鋸齒或缺刻狀重鋸齒,頂生小葉常羽狀分裂;葉柄長(2)3-6釐米,頂生小葉柄長0.5-1釐米,側生小葉近無柄,與葉軸均有柔毛或近無毛,並有稀疏小刺和腺毛;托葉小,線形,有柔毛。 [2] 
花單生或2-4朵成傘房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梗長2-3釐米,有柔毛和小針刺,或有疏腺毛;花直徑1-2釐米;花萼外面具柔毛和腺毛,密被直立針刺;萼筒半球形;萼片披針形或三角披針形,長達1.5釐米,頂端長漸尖,在花果時均直立,稀反折;花瓣長圓形、倒卵形或近圓形,白色,基部具爪,比萼片短;雄蕊多數,直立,長短不等,花絲近基部稍寬扁;雌蕊多數,花柱無毛或基部具疏柔毛,子房有柔毛或近無毛。果實近球形,紅色,直徑1-1.5釐米,具柔毛或近無毛;核卵球形,長2-3毫米,有明顯皺紋。花期4-5月,果期7-8月。 [2] 

針刺懸鈎子主要變種

柔毛針刺懸鈎子Ruhus pungens Camb. var.villosus Card.):枝和花萼外密被針刺;花枝、葉柄和花梗上均有稀疏柔毛和明顯腺毛;小葉5-7枚,較小,長1-3釐米,頂端鈍或急尖,兩面有稀疏柔毛。分佈於中國陝西、湖北、四川。生長於海拔達2600米的草坡。 [2] 
三葉針刺懸鈎子Ruhus pungens Camb. var.ternatus Card.):枝和花萼外具較密針刺;花枝、葉柄、花梗和花萼外均有較密柔毛和明顯腺毛;小葉常3枚,有時5枚,較大,長2.5-6釐米,頂生小葉寬卵形,長寬幾相等,基部近心形,邊緣常具裂片,兩面有較密柔毛。分佈於中國四川、雲南。生長於海拔達3400米的雜木林內或林邊路旁。 [2] 
香莓Ruhus pungens Camb. var.oldhamii (Miq.) Maxim.):枝上針刺較稀少,花萼上具疏密不等的針刺或近無刺;花枝、葉柄、花梗和花萼上無腺毛或僅於局部如花萼或花梗上有稀疏短腺毛。分佈於中國、日本、朝鮮;在中國分佈於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江西、湖北、浙江、福建、台灣、四川、貴州、雲南。生長於海拔600-3400米的山谷半陰處潮濕地或山地疏密林中。 [2] 
線萼針刺懸鈎子Ruhus pungens Camb. var.linearisepalus Yu et Lu):枝上近無刺或有稀疏細針刺,花萼上密被針刺;花枝、葉柄、花梗和花萼上均具明顯腺毛和柔毛;小葉通常5-7枚,稀較多,長2.5-5釐米,頂生小葉常卵狀披針形,長大於寬,基部圓形或近截形,兩面被較密柔毛;花梗長2-3釐米;萼片寬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達2釐米。分佈於中國雲南(維西立地坪)。生長於海拔達3400米的雜木林內或村邊路旁。 [2] 

針刺懸鈎子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克什米爾地區、印度西北部、尼泊爾、不丹、緬甸北部、日本、朝鮮;在中國分佈於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西藏。生長於海拔2200-3300米的山坡林下、林緣或河邊。 [2] 

針刺懸鈎子栽培技術

針刺懸鈎子栽植方法

在春、夏、秋季均可栽植,以落葉前秋植成活率較高。栽培方法有帶狀法和單株法。 [3] 
  1. 帶狀法:栽培行株距2.0-2.5米×0.5米,每穴移栽壯苗2-3株,使之逐漸形成寬30-60釐米的帶。 [3] 
  2. 單株法:栽培行株距1.5-2.0米×0.5米,每穴移栽壯苗1株。栽時在整好的地上,挖寬、深各30-40釐米的穴,每穴施入雜肥5千克與底土混合後,按不同方法栽苗。填細土壓實,灌足根水。 [3] 

針刺懸鈎子田間管理

  • 中耕除草
移栽成活1-2年內,每年中耕除草3-4次。中耕時,根際周圍宜淺,遠處可稍深,避免傷根,深度約6-10釐米。後期枝條密閉時,要及時疏花、拔除雜草。每當雨後或灌水後,都要鬆土。鬆土時,應注意在植株根際培土。 [3] 
  • 搭架引縛
枝條柔軟,常因果實的重壓垂到地面,弄髒果實,影響質量和產量;同時,下垂枝條彼此遮蔽,不易管理導致通風透光不良。應在4月下旬設立支架引縛枝條。 [3] 
  • 追肥
每年早春萌發後及幼果期都要結合中耕除草追肥。春、夏、秋季施用腐熟的人畜糞水、硫酸銨或尿素等氮肥。冬季施用腐熟的廄肥、堆肥或火灰等。方法是在行間開溝,溝深20釐米左右,施後蓋土。 [3] 
  • 修剪整形
分春剪、夏剪和秋剪。
  1. 春剪:結合搭架引縛枝條進行。剪去頂部細弱、乾枯部分,促進下部側芽萌發出強壯的結果枝;同時,剪去基部的斷枝、過密枝、病枝,保留7-9個粗壯枝條。 [3] 
  2. 夏剪:當萌發的基生枝長到30釐米時,每株保留12-15個均勻分佈的健壯枝條,剪除其餘枝條,對保留下來的基生枝要進行摘心。 [3] 
  3. 秋剪:在果實採完後,結果枝開始乾枯時進行,剪去結果後的枯枝、病枝、弱枝,疏剪生長過密、影響通風透光的密枝,以減少不必要的養分消耗,提高來年果實產量。 [3] 
  • 越冬防寒
冬季,在中國北方栽培需要做防寒處理,以防止凍害和抽條(枝條水分抽乾)。越冬防寒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進行,可採取如下2種方法:
  1. 壓條法:即將株叢按倒,讓其匍匐在地,然後從行間取土埋條,厚度5-10釐米,以不露枝條為宜,翌年4月中旬撤土上架。 [3] 
  2. 平茬法:在11月中旬進行。將枝條剪去,留茬10-15釐米高,以免冬季寒、旱、多風、抽條。 [3] 

針刺懸鈎子主要價值

藥用:針刺懸鈎子根供藥用,性味辛、微苦,涼。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帶,止汗。主治腰痛,白帶,瘰癧,黃水瘡,盜汗。 [4] 
食用:果味甜酸,可鮮食,釀酒、制醋、制果汁和做果醬等。 [5] 
參考資料
  • 1.    針刺懸鈎子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0-06-10]
  • 2.    針刺懸鈎子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3.    袁海靜,袁漢民,吳立峯,董立國,張維軍,王曉亮,何進尚,劉蘭英,張波.寧夏野生樹莓種質資源蒐集及馴化栽培研究[J].寧夏農林科技,2016,(第1期):53-55,62
  • 4.    雲南省藥物研究所編著,雲南天然藥物圖鑑 第4卷,雲南科技出版社,2012.12,第225頁
  • 5.    林祁,林雲,趙陽主編,中國野菜野果的識別與利用 野果卷,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1,第59頁
  • 6.    針刺懸鈎子 Rubus pungens|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