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龍鄉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金龍鄉)

鎖定
金龍鄉是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別行政單位。距縣城23公里處,總面積47.2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山區地貌,全鄉共轄8個行政村,總人口17304人(其中農業人口15404人,城鎮人口1900人),勞動力5272個,總户數4204户(其中農村户口3334户,城鎮户口870户),場鎮面積1.5平方公里;全鄉種植面積23419畝;(耕地面積11495畝)。
中文名
金龍鄉
外文名
jinlongxiang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地理位置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
面    積
47.2
人口數量
17304
方    言
四川方言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金龍鄉基礎建設

金龍鄉生態環境建設

金龍鄉認真實施《平昌縣環境保護規劃》,開展“生態鄉、生態村、生態片區”創建活動,實施好林業“兩大工程”,鞏固和完善現有的退耕還林面積,搞好竹木資源開發利用。

金龍鄉交通建設

1、着力抓好鄉村道路建設。繼續抓好通鄉水泥路8.4公里的掃尾工程。在2009年6月底前高標準高質量完成路肩鋪築任務。加大村道公路整治建設力度,爭取項目支持,將太興、八行、九樹、五馬、高廟村五條村道路23.3公里的泥結碎石路面。發動農户自建、聯建廉户石板路。堅持建養管運並重,全面落實建成公路養護機制。形成建得起、管得好、有車坐、能暢通的交通基礎。
2、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通村通社公路的整治和養護工作,着力抓好村道路的養護和鄉村道路警示牌、警示墩等安全標誌設置,大力實施通達通暢工程,提高道路通達通暢能力,保證道路交通安全。

金龍鄉水利建設

以明晰產權為途徑的水利體制改革60%以上;各村完成2-3口(條)病害塘、庫、堰、渠的整治,同時,實施旱山片水源工程和小型灌區渠系配套工程建設,規範設立飲用水源區界樁和警示標誌牌。
着力抓好水利設施建設。一是切實抓好人蓄飲水工程,力爭在2009年6月底前竣工,徹底解決場鎮近3000人飲水難的問題。在五馬村的4、5、6、7社抓好旱山村人畜安全飲水工程。二是採取項目爭取和“一事一議”相結合,在全鄉範圍內整治病庫、塘6口,整治維修灌溉渠道2500米。

金龍鄉信息網絡建設

加強以移動基站、程控電話為重點的信息網絡建設,加快和完善廣播事業的發展,信息網絡覆蓋全鄉。
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全面推進政企、政資、政事、政府與中介組織分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推進依法行政。改善項目管理實施機制,對經營性項目探索實行項目法人招標,對混合性項目探索合作建設,對非公益性項目實行代建制,對不使用政府性資金的項目,實行投資項目核准制和備案制。深化社會保障體制改革,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繼續推行“村財鄉代管”和“五費”限額管理,建設“陽光財政”,搞好部分村級財務清理工作,加強銀政、銀企合作。
探索和完善新農村建設機制。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完善新農村建設投入機制,對經營性服務項目以受益業主投入為主,產業發展項目以企業和專合組織投入為主,入户建設項目以農户自我投入為主。建立開放民主的管理機制,實行項目選擇羣眾參與決策、項目落實羣眾參與確定、項目資金羣眾參與管理、項目建設羣眾參與監督、工程竣工羣眾參與驗收。積極調動和鼓勵社會人才、智力、資金等資源流向農村、支持農業、服務農民,整體聯動推進新農村建設。

金龍鄉社會事業

1、統籌發展社會事業。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強化優質服務。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快中心學校危房改造和衞生院陣地建設工程進度,着力解決學生入學難的問題,建立和完善醫療衞生服務體系,擴大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面,切實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繁榮文化體育事業,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發展光纖同步數據網,不斷滿足人民羣眾文化生活需要。高度重視老齡工作,發展老齡事業。建立技術創新體系,完善技術推廣應用體系、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提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關注婦女兒童和貧困羣體,提高大齡女童和貧困羣體的生和發展能力。
2、積極構建平安六門。切實抓好“五五普法”,加強綜合治理和安全隊伍建設,規範執法行為,提高執法水平。深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健全羣防羣治體系,抓好矛盾糾紛調處、預防犯罪、法制教育工作。支持人大圍繞發展履行職責,加強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充分發揮民主監督職能。認真貫徹《信訪條例》,暢通訴訟渠道,堅持依法治訪,規範信訪行為。完善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強化安全生產監管,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健全安全應急救援機制,杜絕重大安全事故發生,確保轄區穩定。
3、營造誠信人文環境。把張揚“樸實、吃苦、感恩”的巴中主流精神與“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樹立主流價值取向,形成愛崗位、愛六門、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社會風尚。深入開展“五星級”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把羣眾的言論和行為導向構建和諧社會的軌道上來。關注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倡導人文關懷,弘揚孝道美德。高度重視宣傳思想工作,實施正確的輿論導向,對內張揚正氣,凝聚人心;對外塑造六門(人)的整體形象,提高競爭力。重視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作用,着力營造“平安六門、誠信六門、和諧六門”,更好地為經濟社會服務。
4、規範提速場鎮建設。堅持“規範、完善、提速”的原則,編制完成場鎮總體規劃,規範場鎮和公路沿線建房管理,因地制宜有序推進農民住區集中建設。着力規範和完善場鎮功能,紮實有效開展場鎮環境綜合治理和村莊清潔衞生行動。

金龍鄉文化教育

着力抓好教育助學工程。繼續抓好鄉中心小學教學樓的附屬工程,抓好八行、南家兩個村級學校建設,力爭在2009年8月底前投入使用,切實解決學生上學難的問題,全面完成農村義務教育,鞏固“普九”成果,完善校點佈局,切實解決上學難問題。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全鄉共有班級52個,在校師生1480人(其中教師70人),每個村都設立了村小,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人、財、物保證。
大力加強人文、人本精神教育,深入開展教職工思想道德教育活動。有計劃、分層次地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師德教育活動,6月組織全校師生學習“學習王瑛精神,爭做樸實、吃苦、感恩的巴中人”師生們更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強烈的責任心、務實的作風和清正廉潔的品質,投入到教學、管理、服務、學習中去,為推進學校的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完善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機制,學校班子成員之間做到互相尊重、信任,講究民主,通力合作;加強廉政建設,嚴格財經紀律,廉潔勤政,遵紀守法,嚴格落實述職述廉和廉政談話制度。加強收費管理,堅決杜絕亂收費。繼續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規範校內結構工資制崗位責任制,重視學困生轉化工作,關注特困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狀態,突出人性的尊重與關懷,增強教育的針對性; 學校把握國家力抓普九的契機爭取項目,修建了標準的學生食堂、學生宿舍、改造了月台、硬化了操場,改變了學校的總體格局,並且種上了各種花草樹木綠化了校園,榮造了一個優越的育人環境,充分體現校風校訓與人文精神的統
建設創新校園中確定學校文化方位建設創新校園,首先注重教育理念的創新。加強學校領導幹部教育理論學習,不斷完善“人本、創新、品牌、卓越”的辦學理念。加強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與發展,創造機會走出去、請進來,促進教師教育理念的不斷提升。建立人本、民主、科學的制度體系,建立以發展人的主體性,提升人的生命價值,富有人文情懷和創新性的制度。進一步創新教職工管理、學生管理、教學管理、教育科研、校本教研、後勤管理等系列制度。通過制度創新,進一步激發活力,調動廣大師生工作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突出教育管理策略創新,力加強學校精細化管理,制定精細化實施方案,通過具體的管理措施和活動,把抽象的制度、計劃落實到位。強化細節管理,細化各項工作程序、規範和標準。及時發現管理過程的新問題、新情況,不斷調整管理思路,與時俱進,形成相對穩定的學校管理特色。
建立健全保障師生安全的長效機制,實安全責任,層層簽訂安全責任書,每學期定期徹底排查整治校舍、交通、消防、周邊環境等安全隱患,進一步規範學校食堂管理,確保師生飲食安全。採取有效舉措,加強網絡使用安全教育,自覺抵制“黃、黑”的侵蝕。每年12月底,組織全校安全自查。充分利用訂閲的報刊、雜誌,積極宣傳學校的品牌與學校的文化、特色建設和各種學科活動。加大資金投入,從硬件等方面改造校園環境,規劃好各種體育運動場地,讓學生更好的學習、生活。

金龍鄉農業發展

1、繼續實施農業強鄉戰略。教育農民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旱作農業向畜牧產業、商品蔬菜生產轉變;林果業替代產糧農業,初、精、深加工替代原材料出售,新型循環農業-沼氣建設替代傳統的生態農業轉變。
2、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把農業當工業來辦,把農户當工廠的生產車間來看,引進和培育一大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延伸產品產業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一是計劃投資50-100萬元在九樹村建成一個黃羊養殖基地,實現年養殖300-500頭以上。二充分調動外出務工人員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回家創業,計劃投資30-50萬元在五馬村培育一個母豬繁殖場,徹底淘汰全鄉的本地豬。
3、有序推進土地流轉。推進土地向能人和大户集中,向優勢產業集中,實現規模經營;發揮業主的主體作用,繼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走三田改旱,旱地改制,達到農業向市場要錢,向科技要錢。積極發展資源節約型、質量效益型、科技先導型、勞動密集型生態食品加工。採取有償託管、股份合作、租賃經營等形式,積極發展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改造官辦為農服務組織,逐步建立農產品供求信息體系、優良種苗繁育體系、實用技術推廣體系、農產品加工流通營銷體系、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建設一批黃羊、生豬、蔬菜、糧油等主導產業基地。爭取在南家、五馬村實施土地整理項目工程。
4、立足資源優勢,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按照“品種改良+擴量+本地加工”的模式,切實轉變牧業增長方式,在重石、九樹、五馬等村培育生豬、土雞養殖基地,突破發展草畜、水產、家禽,力爭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60%。搞好勞務人才形象包裝和宣傳推介,擴大有序比重,推進勞動力跨區域就業,實現勞務收入2000萬元。在涼雲、五馬村建立300-500畝的蔬菜基地,抓好“菜籃子”工程,降低羣眾生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