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龍禪寺

(金龍禪寺(無錫市港下張繆舍))

鎖定
金龍禪寺又名東觀音堂,坐落在江陰、常熟、無錫三交界的錫山區東港鎮張繆舍村東側,歷史記載始建於雍正13年(1723年)經過了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民國、共和國十個朝代。300年曆史,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寺廟。
中文名
金龍禪寺
地    點
無錫市東港鎮張繆舍村
住    持
慧如大和尚
始建時間
雍正13年(1723年)

目錄

金龍禪寺由來

金龍禪寺 金龍禪寺
金龍禪寺座落在無錫市東港鎮張繆舍村東側,原名叫東觀音堂,始建於雍正13年(公元一七二三年)。據當地老人説以前張繆舍東南角有一個池塘,當時池水清澈透明,觀音經過此地,化身成村姑在池塘邊洗手,隨後返回天庭被村民看到。這個事情一下子在村裏傳播開來,後被當地的黃氏家族和周氏家族得知菩薩在此處現身,經過商量,為了得到菩薩的庇佑,也為了傳承中國傳統佛教文化,把田閭巷的觀音堂搬到張繆舍池塘東側重新修建,並更名為東觀音堂,後來這個池塘也因此得名為老觀音塘。從此以後池塘兩岸的百姓團結和諧,過着平安幸福的生活。

金龍禪寺發展

金龍禪寺 金龍禪寺
在國務院426號文件公佈的宗教事務條例指引下,於一九九二年秋香港人士包文照先生出資捐助並經上級人民政府批覆重修東觀音堂,同時將東觀音堂更名為“金龍禪寺”,將原先幾間破損的房屋重新翻修。但是金龍禪寺的制度管理和寺院規劃一直不規範,為了金龍禪寺更好的發展,在區宗教局、村委的領導下,召開了張繆舍地區全體信教人員大會,通過思想指導,經過民主協商選舉產生了金龍禪寺領導小組,由村委包忠良老書記擔任組長,並由包忠良老書記組織起草了金龍禪寺的未來發展方向,且包忠良老書記帶頭向市宗教局申請聘請金龍禪寺住持及若干僧人的報告。經市宗教局批准,派遣上慧下如大和尚於2005年擔任金龍禪寺住持。

金龍禪寺現今

金龍禪寺 金龍禪寺
慧如法師自擔任金龍禪寺住持以來,不辭辛苦,一直心寄寺院建設管理,並以慈悲之心,扶平濟困、敬老養老,且孜孜不倦的繼承和弘揚佛教文化。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在廣大善信檀越的護持下,金龍禪寺從當初的小平房,逐步發展成現今莊嚴肅穆的面貌。現已建成天王殿、客堂、齋堂、觀音殿、三聖殿、東西廂房、唸佛堂及大雄寶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