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焰燈籠魚

鎖定
金焰燈籠魚,學名Myctophum aurolaternatum (Garman, 1899),為燈籠魚科燈籠魚屬的一種魚類。分佈於太平洋熱帶、東至巴拿馬、西到南海以及中沙及西沙羣島海域等。
中文學名
金焰燈籠魚
拉丁學名
Myctophum aurolaternatum (Garman, 1899)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燈籠魚目
燈籠魚科
燈籠魚
金焰燈籠魚

金焰燈籠魚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後部略細。頭中等大。吻短,前端鈍。眼大。口大,上頜骨狹長而延伸至前鰓蓋後緣,末端略擴大;上下頜呈絨毛狀齒帶。鰓蓋後上緣圓角,具鋸齒狀突起。體被大而薄圓鱗,易脱落;側線平直。背鰭單一,位於體中部,具軟條13-15(通常為14),後部另具一脂鰭;臀鰭基底略等於背鰭基底,具軟條22-26(通常為24);尾鰭叉形,尾鰭副鰭條柔軟。各部位之發光器位置於下:鼻部背位發光器(Dn)及鼻部腹位發光器(Vn)皆小而圓形;鰓蓋位發光器(Op)2個,位於前鰓蓋後緣下方,Op1較Op2小,均在眼眶下緣縱線之下;鰓被架位發光器(Br)3個;胸鰭上方發光器(PLO),距側線比距胸鰭基部遠;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兩者互為斜線排列;胸部發光器(PO)5個,PO5位置略升高;腹部發光器(VO)4個,水平排列;腹鰭上位發光器(VLO)位於腹鰭和側線之間,接近側線;臀鰭上方發光器(SAO)3個,三者排列呈斜線,SAO1在VO4的稍後上方,SAO3緊臨在側線下緣約1/2直徑處;體後側位發光器(Pol)1個,在脂鰭下方,緊臨側線下緣;臀鰭前部發光器(AOa)10-11個,水平排列;臀鰭後部發光器(AOp)5-7個;尾鰭前位發光器(Prc)2個。尾部發光腺,雄魚的SUGL具6-9個,雌魚的INGL具3-7個發光鱗。

金焰燈籠魚地理分佈

分佈於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