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野(拼音:yě)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由土及地上的樹木所組成,表現出野外的風景。説文古文中將樹木中加入予形,小篆將土改作田、土,從而成為了形聲字。由郊外引申為曠野、田野、偏僻之地、邊境等,再引申為質樸、粗鄙、蠻橫、不受拘束等,還引申為民間(與“朝”相對)、非正式的等。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JFCB(86);JFCH(98) [3] 
倉    頡
WGNIN [3] 
鄭    碼
KBXI [3] 
字    級
一級(2265) [5] 
平水韻
上聲二十一馬 [4] 
注音字母
ㄧㄝˇ
異體字
*埜、壄、*𡐨
筆畫數
7+4(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91CE [3]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四角碼
6712₂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野”最初為會意字。甲骨文(圖1)的兩側是“”(指樹),中間是“”,這就表明野外之土有山林。金文也是這種形體,只不過“土”上有“林”,意思更確切。戰國文字由金文演變而來。《説文解字》古文(圖5)在“土”上方增添聲符“予”(古代“野”與“予”的聲母相同,讀音相近)。大約到秦代衍化出從田,從土,予聲的結構(圖9)。從田從土,表明野外有田有土;右邊是個“予”字,這是表讀音的,這就組成了左形右聲的形聲字了。現代規範漢字由此發展而來。《説文解字》根據“田”“土”合書之形,故分析為從“裏”,而於古文(圖5)則分析為“從裏省”。大多數情況下,這一結構的古文字“田”“土”是分開寫的,如圖10、11,因此當分析為從田,從土更為恰當。埜、𡐨、野三字長期並存,現代漢字整理時,以“野”為正體,“埜”“𡐨”作為異體字淘汰。 [2]  [6] 
野的本義指郊外,與居民聚居地相對,如山野、野外、原野的野,都是郊外的意思。在中國古代,郊外除了樹林、田地,一般都沒有什麼高大的建築,所以郊外的視域都很開闊,由此“野”引申出一定的範圍、界限的意思,用於視野、分野等詞中。另外,古時老百姓多居住在山野之中,達官貴人則住在城市裏,處於山野的人無權無勢,是被統治的對象,所以野又指民間,用於野人、朝野、在野等詞。
野除了指生活在山野中的人,也指生長於郊野的動植物,如野豬、野雞、野草、野花。這些動植物與經過人工培養的動植物不同,常常帶有野性,由此,野又有粗魯無禮、蠻橫、不開化的意思,用於野心勃勃、撒野、野蠻等詞中。 [19-20]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郊外,離城市較遠的地方。
suburb
《詩經·邶風·燕燕》:“之子于歸,遠送於野。”
柳宗元《捕蛇者説》:“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野營;野外;原野;田野
周代王畿內的特定地區。

《周禮·天官·司會》:“掌國之官府郊、野、縣、都之百物財用。”

荒涼的廣大地區。
wild
《周易·同人卦》:“同人於野。”
《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曠野;荒野
田野。
field
《呂氏春秋·審己》:“稼生於野而藏於倉。”
陳毅《大柳巷春遊》詩:“淮水中分柳巷洲,平沙綠野柳絲抽。”

〈文言〉村野。

《管子·權修》:“土地博大,野不可無吏。”

指民間,不當政的地位。(與“朝”相對)。

《尚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下野;朝野;在野黨
〈文言〉邊鄙,邊境。

《戰國策·齊策三》:“﹝秦﹞今又劫趙魏,疏中國,封衞之東野。”

一定的區域、界限、範圍。
boundary
《淮南子·原道訓》:“上游於霄雿之野,下出於無垠之門。”
分野;視野
(Yě)姓氏用字,參看“野姓”。



動詞
〈文言〉指以之為邊鄙或邊境。

《戰國策·楚策一》:“越亂,故楚南察瀨湖而野江東。”

形容詞
〈文言〉荒涼;偏僻。

《馮玉蘭》第一摺:“這船泊在河下,人又生,路又野。”

非正式的,不合法的。
wrongful

野乘;野史
〈文言〉質樸,不浮華。與“文”相對。

《莊子·寓言》:“自吾聞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從,三年而通。”

〈文言〉天然而不加修飾。

蘇軾《司馬君實獨樂園》詩:“中有五畝園,花竹秀而野。”

〈文言〉不合禮儀;不拘禮節。

《禮記·仲尼燕居》:“敬而不中禮謂之野。”

指鄙俗;不文明;粗魯。
rough;
boorish;
rude
《論語·子路》:“野哉,由也!”
野蠻;粗野
(心思)狂妄的;非分的。


野心
不受約束或不能約束的。
untamed;
unrestrained
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八:“大凡女人心一野,自然七顛八倒,如痴如呆。”
野性
非人工馴養或培植的;自然生長的。
wild

野生;野獸;野草;野菊
名詞
〈文言〉通“宇”。屋宇。

《墨子·非樂上》:“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為不安也。”


參考資料: [7-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三】【裏部】羊者切(yě)
野,郊外也。從裏予聲。
𡐨,古文野從裏省,從林
【註釋】①從林:此後承前省略“予聲”二字。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作“從林、從土、予聲”。 [10] 

説文解字注

“野,郊外也”注:《邑部》曰:歫國百里曰郊。冂部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冂。《詩·召南》《邶風》傳皆曰:郊外曰野。《鄭風》傳曰:野,四郊之外也。《論語》:質勝文則野。包鹹曰:野如野人。言鄙略也。
“從裏,予聲”:羊者切。古音在五部。
“𡐨,古文野,從裏省,從林”:亦作埜。 [11] 

廣韻

承與切,上語常 ‖予聲魚部(shù)
野,田野。承與切。又與者切。二。
羊者切,上馬以 ‖予聲魚部(yě)
野,田野。《説文》雲:“郊外也。”羊者切。五。 [12] 

康熙字典

【酉集下】【裏部】野
古文:埜、𡐨
《唐韻》羊者切。《集韻》《韻會》《正韻》以者切,並音也。《説文》:郊外也。《易·同人》:同人於野,亨。疏:野,是廣遠之處。《詩·魯頌》:駉駉牡馬,在坰之野。傳:邑外曰郊,郊外曰野。
又《周禮·地官·遂人》:掌邦之野。注:郊外曰野,此野為甸稍縣都。
又《周禮·秋官》:縣士掌野。注:地距王城二百里以外至三百里曰野。又《韻會》:樸野。《論語》:質勝文則野。《禮·檀弓》:故騷騷爾則野。疏:田野之人,急切無禮。
又官名。《左傳·昭十八年》:使野司寇各保其徵。注:野司寇,縣士也。《禮·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注:野虞,謂主田及山林之官。
又地名。《書·禹貢》:原隰底績,至於豬野。傳:豬野,地名。《左傳·宣十七年》:晉人執晏弱於野王。注:野王縣,今屬河內。
又《昭二十五年》:齊侯唁公於野井。注:濟南祝阿縣東有野井亭。
又鉅野,縣名。見《前漢·地理志》。
又藪名。《書·禹貢》:大野即豬。《周禮·夏官·職方氏》: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其澤藪曰大野。
又東野,複姓。《呂氏春秋》:東野稷以御見莊公。
又《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注:野馬者,遊氣也。
又《博雅》:野雞,雉也。
又《廣韻》《正韻》承與切。《集韻》上與切。並與墅同。《集韻》:田廬也。《正韻》:此正古墅字,田下已從土,後人以其借為郊野字,復加土字。
又《集韻》:演女切,音與。郊外也。
又《韻補》:葉賞呂切,音暑。《詩·邶風》:之子于歸,遠送於野。協上羽下雨。《左傳·昭二十五年》:童謠曰:鸐鵒之羽,公在外野,往饋之馬。馬,音姥。
又葉烏果切,倭上聲。《後漢·隴坻歌》:念我所欲,飄然曠野。登高遠望,涕泣雙墮。
又葉常御切,音樹。班固《西都賦》:罘網連紘,籠山絡野。列卒周匝,星羅雲佈。 [1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野”字書寫演示 “野”字書寫演示
【筆順】①丨(豎)②㇕(橫折)③一(橫)④一(橫)⑤丨(豎)⑥一(橫)⑦㇒(提)⑧㇖(橫鈎)⑨丶(點)⑩㇖(橫鈎)⑪亅(豎鈎)
【規範提示】“裏”的末筆橫改提。
【寫法】❶“裏”窄“予”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予”低。❷“裏”,“曰”,上寬下窄,在左上格,框底起筆於橫中線。❸“予”,居右半格;第三筆㇖(橫鈎)從田字格中心左側起筆,略向右上斜行;亅(豎鈎)鈎尖抵豎中線。 [1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
i̯ɔ
王力系統
ʎ
ia
董同龢系統
d
jăɡ
周法高系統
r
李方桂系統
r
iagx
西漢



東漢





jia


jia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歌戈麻

北魏後期北齊

ja
齊梁陳北周隋

ja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0
i̯a
擬音/王力系統

j
ǐa
擬音/董同龢系統

0
ja
擬音/周法高系統

0
ia
擬音/李方桂系統

ji
a

參考資料: [15-16]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八語

開口呼
全濁
承與切
ʑjo
上聲
三十五馬

開口呼
次濁
羊者切/與者切
0ja
集韻
上聲
八語
船/常

合口呼
全濁
上與切
ʥiɔ
上聲
八語

合口呼
次濁
演女切
0iɔ
上聲
三十五馬

開口呼
次濁
以者切
0ia
禮部韻略


上聲





以者切

增韻


上聲





承與切



上聲





以者切

中原音韻

上聲
車遮

齊齒呼

全清

中州音韻


上聲
車遮





葉耶上聲

洪武正韻

上聲
四語


全濁
承與切
ʒy

上聲
十六者


次濁
以者切
oiə

參考資料: [1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e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e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ie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e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e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i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ie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jiɒ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i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ie
41
上聲
文讀
湘語
長沙
ia
41
上聲
白讀
湘語
雙峯
io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ia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ia
31
上聲
文讀
客家話
梅縣
ia
44
陰平
白讀
粵語
廣州
23
陽上

粵語
陽江
2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廈門
ia
5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潮州
ia
53
陰上

閩語(閩東語)
福州
ia
31
上聲

閩語(閩北語)
建甌
ia
21
上聲
文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ia
42
陽入
白讀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8]  、漢典 [1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0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99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7]
  • 4.    平水韻 二十一馬  .搜韻[引用日期2020-01-14]
  • 5.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14]
  • 6.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03:159-160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0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403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18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7[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925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982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03]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59;307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280-1281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10
  • 15.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6]
  • 16.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6]
  • 17.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3]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52
  • 19.    馮國超著.圖説漢字王國 彩圖版[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5.01:59
  • 20.    丁義誠,張國慶,崔重慶.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1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47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