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野蘑菇

(傘菌科蘑菇屬植物)

鎖定
野磨菇(學名:Agaricus arvensis Schaeff.)是傘菌科、蘑菇屬真菌。菌蓋扇形至圓形,單個菌蓋外伸可達8釐米,寬可達9釐米,基部厚約10毫米,表面被細絨毛,於後灰黑褐色,邊緣鋭,幹後內卷;孔口表面新鮮時淺黃色至酒紅褐色,手觸後變黑,幹後淺灰褐色;孔口多角形至迷宮狀或褶狀,每毫米1~3個;管口邊緣薄,撕裂狀;菌肉異質,靠近菌蓋部分淺咖啡色,海綿質,靠近菌管部分木栓質,淺木材色,厚約5毫米;菌管淺木材色,長約5毫米。 [8] 
野蘑菇在世界範圍內均有分佈,在中國分佈於河北、黑龍江、內蒙古、青海、新疆、雲南、四川,常生長於草山、草場、牧場,春至秋季於林中、林緣、草地等處單生,常形成蘑菇圈。 [1]  [6] 
野蘑菇性味微鹹、温,有追風散寒、舒經活絡之效,對革蘭氏陰性菌和陽性菌均有抑制作用,並具有抗瘤活性,是“舒筋散”的主要成分之—,主治手足麻木,腰腿疼痛。 [2-3]  [7] 
(概述圖參考資料: [5] 
中文名
野蘑菇
拉丁學名
Agaricus arvensis Schaeff.
別    名
田蘑菇
雜蘑
耕地磨花
麝菇覃
草地蘑菇
真菌界
擔子菌門
擔子菌綱
傘菌目
傘菌科
蘑菇屬
野蘑菇
命名者及年代
Schaeff. ,1774 [10] 

野蘑菇形態特徵

子實體:擔子果一年生,蓋狀或具側生短柄,覆瓦狀疊生,幹後木栓質;菌蓋扇形至圓形,單個菌蓋外伸可達8釐米,寬可達9釐米,基部厚約10毫米;菌蓋表面被細絨毛,於後灰黑褐色;邊緣鋭,幹後內卷;孔口表面新鮮時淺黃色至酒紅褐色,手觸後變黑,幹後淺灰褐色;孔口多角形至迷宮狀或褶狀,每毫米1~3個;管口邊緣薄,撕裂狀;菌肉異質,靠近菌蓋部分淺咖啡色,海綿質,靠近菌管部分木栓質,淺木材色,厚約5毫米;菌管淺木材色,長約5毫米。 [8] 
菌絲:菌絲系統二體系;生殖菌絲具鎖狀聯合;所有菌絲IKI-,菌肉上層菌絲CB+;菌絲組織在KOH試劑中無變化。 [8] 
菌肉:生殖菌絲佔少數,無色,薄壁,常分枝,直徑為3~4微米;骨架菌絲佔多數,無色,厚壁至幾乎實心,不分枝,疏鬆交織排列,直徑為3~4.5微米;上層菌肉骨架菌絲具寬內腔,直徑為3~5.5微米。 [8] 
菌管:菌髓菌絲與菌肉菌絲相似;生殖菌絲佔少數,無色,薄壁,常分枝,直徑為2~4微米;骨架菌絲佔多數,無色,厚壁至幾乎實心,不分枝,疏鬆交織排列,直徑為2~4微米。膠化囊狀體棒狀至圓柱形,無色,薄壁,光滑,有時膨大或稍縊縮,在Melzer試劑中具強烈的折射反應,基部具一鎖狀聯合,大小為35~58×8~11微米;擔子棍棒狀,大小為25-30×5-6微米。 [8] 
孢子:擔孢子廣橢圓形,無色,稍厚壁,光滑,IKI-,CB-,大小為(4.5-)4.6-5.5(-5.6)×(3-)3.2-4(-4.1)微米,平均長L=5.1微米,平均寬W=3.7微米,長寬比Q=1.37~1.42(n=60/2);厚垣孢子存在於菌肉中,近球形,無色,厚壁,光滑,大小為7~8×6~7微米。 [8] 
野蘑菇

野蘑菇主要價值

研究價值:通過應用光學和電子顯微鏡對野蘑菇的擔孢子萌發過程和單孢菌絲的細胞學特徵的觀察研究,為其物種生物學研究積累資料。 [3] 
營養價值:野蘑菇含有砷、銅、鉀、磷、鎘、汞、釩、鉻、鋅和鉛等微量元素,以及尿素、脂肪酸、三萜類、甘露醇、麥角甾醇、維生素C等營養元素。 [9] 
藥用價值:野蘑菇性味微鹹、温,有追風散寒、舒經活絡之效,對革蘭氏陰性菌和陽性菌均有抑制作用,並具有抗瘤活性,對小鼠肉瘤細胞S-180和艾氏癌細胞的抑制率均高達100%;野蘑菇還是“舒筋散”的主要成分之—,主治手足麻木,腰腿疼痛。 [2-3]  [7-8] 

野蘑菇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野蘑菇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Macrofungi),保護級別為數據不足(DD)。 [4] 

野蘑菇真菌學史

栽培史
1944年,Treschow首次報道了野蘑菇的栽培技術。 [1] 
1973年,Zadrazil等報道了一種野蘑菇的栽培方式。 [1] 
1979年,荷蘭育種學家Fnitsche詳細報道了野磨菇育種研究,並發展了商業化栽培模式,從而推動了人工栽培。 [1] 
2001年,野蘑菇已成為繼雙飽蘑菇之後蘑菇屬中又一個在西方廣泛栽培的新種,栽培面積不斷擴大。 [1] 

野蘑菇產地生境

野蘑菇分佈於世界範圍各地;在中國分佈於河北、黑龍江、內蒙古、青海、新疆、雲南、四川。常生長於草山、草場、牧場,春至秋季於林中、林緣、草地等處單生,常形成蘑菇圈。 [1] 
野蘑菇菌絲生長温度範圍在3-32℃,最適24-26℃,過高過低菌絲生長速度減緩,32℃以上菌絲停止生長,並迅速老化,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黑暗條件下菌絲生長旺盛,強光對菌絲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子實體形成需要少量散射光的刺激,空氣相對濕度為85%(當然也可在60%的相對濕度的空氣環境生長),在子實體生長髮育理想温度為16℃,空氣相對濕度為95%左右。 [1]  [6] 
野蘑菇

野蘑菇培育技術

菌種製作:野蘑菇適用於完全培養基(CYM)上生長,在CYM培養基上野蘑菇菌絲生長速度約為PDA上的1.5倍,製作、接種培養方法同常規。 [1] 
原種和生產種製作:野蘑菇原種和生產種培養基可採用麥粒培養基、稻草(麥杆)培養基,發酵秸杆培養基等。但以麥粒培養基最好。在麥粒培養基內菌絲長勢好、而耐老,播種後萌發力強,萌發率高。野蘑菇麥粒培養基配方為:麥粒87%,發酵後的幹培養料10%,石灰1.5%,石膏1.5%。製作方法是。用石灰水浸泡小麥3天(依小麥類型和氣温稍為調節時間長短)後用水沖洗一次小麥,使小麥表面的pH在7.5左右。然後拌入石膏和切成長1釐米以下的發酵後的栽培料後就可裝瓶、滅菌。 [1] 
覆土:野蘑菇是一種草腐生菌,對營養要求不太嚴格,可以利用各類作物秸杆、雜草、畜禽糞進行栽培。它與雙飽蘑菇同屬黑傘屬(Agaricus)其營養方式都一致。野蘑菇栽培中需要覆土來刺激發育成熟的菌絲形成子實體,獲得高產。覆土材料以泥碳士為最佳,可獲得高產優質的磨菇,其它稻田地,消毒後的菜園土也可以用作覆土材料。 [1] 
場地:野蘑菇可採用各類空閒房、專用蘑菇房、空閒烤煙烘烤房、地下遂道等場地栽培。 [1] 
栽培方式:可採用袋栽、塊栽和牀栽等方式栽培。將經過二次發酵的培養料拌入菌種後,裝入栽培袋或壓成塊。進行塊裝或袋裝。但—般採用牀式栽培。將栽培料放入菇牀,然後撒播菌種,並使菌種和栽培料充分混合,播種量為100千克料3瓶。 [1] 
播種後:播種後表面覆—張於淨的報紙。然後關閉菇房。如果能控温則把菇房温度調節到25℃左右。如果無控温設備可以讓其自然温度下發菌。20-25天后,菌絲全部吃透培養料。此時在菌牀表面(或栽培袋錶面、菌塊表面)覆土4-5釐米厚的一層覆土材料,覆土材料的含水量可控制在70-75%。覆土後仍在25℃左右黑暗條件下培養1周(或自然條件下培養7-14天)。 [1] 
出菇管理:野蘑菇在適宜條件下,從播種到出菇一般需要35-40天。覆土後當菌絲至表面時,開始進行出菇管理。此時菇房温度應維持在15-16℃,濕度在92%以上,並每天開窗通風換氣3-5次以降低大氣中的CO2的含量。給於散射光或用日光燈照射刺激。並噴次重出菇水以刺激菌絲向生殖生長轉化,經過出菇管理約一週後,菇蕾出現,5天后就可以採收第一潮菇了,每潮菇歷時一般3-5天。 [1] 
採菇:野蘑菇第一潮菇採收後要清潔表面,停止上噴水4天,然後又按出菇管理方式管理,就可以採收第二潮菇。一般採收4潮菇,其中第一、二潮菇佔總產量的80%左右。 [1] 
參考資料
  • 1.    李榮春, 陳嚴平, 李信,等. 野蘑菇YN0271B菌株生物學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 北方園藝, 2001(02):50-51.
  • 2.    趙磊, 陳有君, 李國光,等. 平菇汁對野蘑菇生長的研究[J]. 農產品加工(下), 2013.
  • 3.    李榮春, 餘楊, 李林玉,等. 野蘑菇擔孢子萌發和菌絲細胞學觀察研究[J]. 微生物學雜誌, 2004, 24(003):5-7.
  • 4.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  .中國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21-09-12]
  • 5.    野蘑菇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1-09-12]
  • 6.    張君義.中國長白山大型真菌.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12:189
  • 7.    李貴興.新編中獸醫學.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1:514
  • 8.    戴玉成,圖力古爾,崔寶凱著.中國藥用真菌圖志.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13.06:4
  • 9.    方家選,楊志欣,梁新武.南陽中草藥名典.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08:1020
  • 10.    野蘑菇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