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野罌粟

(中藥)

鎖定
罌粟,中藥名。為罌粟科植物野罌粟Papaver nudicauleL.黑水野罌粟Papaver nudicauleL.subsp.amurenseN.A.Busch和海罌粟Glaucium fimbrilligerum Boiss.的果實、果殼或帶花的全草。野罌粟分佈於東北及內蒙古、山西、寧夏、新疆等地;黑水野罌粟分佈於東北、華北、華中等地;海罌粟分佈於新疆。具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瀉,鎮痛之功效。用於久咳喘息,瀉痢,便血,脱肛,遺精,帶下,頭痛,胃痛,痛經。
別    名
山大煙
山罌粟
毛罌粟
野大煙
山米殼 展開
別名
山大煙
山罌粟
毛罌粟
野大煙
山米殼
麗春花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罌粟目
罌粟科
罌粟屬
野罌粟、黑水野罌粟、海罌粟
中文學名
野罌粟
採收時間
夏、秋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
毒    性
有毒

野罌粟入藥部位

果實、果殼或帶花的全草。

野罌粟性味

味酸、苦、澀,性涼。

野罌粟歸經

歸肺、腎、大腸經。

野罌粟功效

斂肺止咳,澀腸止瀉,鎮痛。

野罌粟主治

用於久咳喘息,瀉痢,便血,脱肛,遺精,帶下,頭痛,胃痛,痛經。

野罌粟相關配伍

1、治腸炎,痢疾:麗春花6g,刺黃柏9g,土木香3g。水煎服。
2、治水瀉不止:麗春花、紫參、列當各9g。水煎服。
3、治久咳自汗:麗春花、烏梅各9g,土木香,貝母各6g。水煎服。(1-3方出自《新疆中草藥》)

野罌粟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

野罌粟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不可多服。服用過量可出現頭昏,耳鳴,皮膚出疹,瘙癢,青紫等毒性反應。

野罌粟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除去鬚根,泥土,曬乾。

野罌粟形態特性

1、野罌粟,多年生草本,高20-60釐米。主根圓柱形,延長,上部粗2-5毫米,向下漸狹,或為紡錘狀;根莖短,增粗,通常不分枝,密蓋麥杆色、覆瓦狀排列的殘枯葉鞘。莖極縮短。葉全部基生,葉片輪廓卵形至披針形,長3-8釐米,羽狀淺裂、深裂或全裂,裂片2-4對,全緣或再次羽狀淺裂或深裂,小裂片狹卵形、狹披針形或長圓形,先端急尖、鈍或圓,兩面稍具白粉,密被或疏被剛毛,極稀近無毛;葉柄長(1-)5-12釐米,基部擴大成鞘,被斜展的剛毛。花葶1至數枚,圓柱形,直立,密被或疏被斜展的剛毛。花單生於花葶先端;花蕾寬卵形至近球形,長1.5-2釐米,密被褐色剛毛,通常下垂;萼片2,舟狀橢圓形,早落;花瓣4,寬楔形或倒卵形,長(1.5-)2-3釐米,邊緣具淺波狀圓齒,基部具短爪,淡黃色、黃色或橙黃色,稀紅色;雄蕊多數,花絲鑽形,長0.6-1釐米,黃色或黃綠色,花葯長圓形,長1-2毫米,黃白色、黃色或稀帶紅色;子房倒卵形至狹倒卵形,長0.5-1釐米,密被緊貼的剛毛,柱頭4-8,輻射狀。蒴果狹倒卵形、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1-1.7釐米,密被緊貼的剛毛,具4-8條淡色的寬肋;柱頭盤平扁,具疏離、缺刻狀的圓齒。種子多數,近腎形,小,褐色,表面具條紋和蜂窩小孔穴。花果期5-9月。
2、黑水野罌粟,一年生草本,高約40cm。全株密生硬毛,富含乳汁,折斷有白漿。葉全部基生;有短柄,具伸展的硬毛;葉卵形或長卵形,羽狀深裂,裂片卵形、長卵形或披針形,邊緣具同等深度缺刻,兩面有硬毛,質稍肥厚。花大而美麗,白色,單生於一長花葶上;花瓣4枚,廣倒卵形,長2.5-3.2cm,先端具波狀缺刻;子房倒卵形,柱頭分裂呈輻射狀,8-16裂。蒴果卵形,孔裂。花期6-8月,果期7-8月。
3、海罌粟又名:鱗果海罌粟。一年生草本,高約30釐米或更高。直立,不分枝。基生葉輪廓狹倒披針形,長7-10釐米,大頭羽狀深裂,下部裂片三角形,上部裂片卵形,具不規則的粗齒,頂生裂片近四方形,上端具粗齒;葉柄扁平;莖生葉寬長圓形,長1-3釐米,羽狀分裂,裂片漸尖,基部心形、抱莖。花單個頂生,具長而粗壯的花梗;苞片寬卵形,具粗齒。花芽紡錘形,長1.5-2釐米,粗約5毫米,外面光滑;花瓣長約2釐米,橙黃色,具斑點。蒴果線狀圓柱形,長12-18釐米,疏被緊貼、乳突狀皮刺,成熟時自先端向基部開裂;果梗極長。花果期6-10月。

野罌粟生長環境

1、生於山坡高燥地帶。分佈於東北及內蒙古、山西、寧夏、新疆等地。
2、生於山野、路旁、石礫地或河岸沙地。分佈於東北、華北、華中等地。
3、生於沙礫石堆或乾燥山坡。分佈於新疆。

野罌粟藥理作用

1、野罌粟對自發活動是抑制的。
2、對腸管呈興奮作用,增強腸蠕動。
3、對呼吸無影響。
4、納洛酮能對抗嗎啡的鎮痛作用,但不對抗野罌粟生物鹼的鎮痛作用。
5、野罌粟生物鹼無成癮性。

野罌粟現代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

野罌粟相關論述

《吉林中草藥》:“澀腸止痛,解毒。治腸炎,痢疾。”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