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醫療後送

鎖定
醫療後送,戰時按規定將傷病員從火線送往後方醫療機構,實施分級救治的活動。醫療後送是在救治中後送,在後送中完善治療的過程。
中文名
醫療後送
領    域
醫學、軍事
內    容
救治中後送並完善治療
戰時傷病員的醫療後送,大體經歷了就地治療、後送治療和分級救治3個發展階段。冷兵器時期,作戰方式簡單,傷類單純,傷員數量不多,前方和後方醫療技術、設備差別不大,傷員主要就地交民間治療或隨軍醫治。隨着生產力的發展,軍隊裝備不斷改善,火器用於作戰,使戰爭規模不斷擴大,傷病員數量不斷增多,傷類日趨複雜,就地治療遇到了困難,同時隨着交通運輸特別是鐵路運輸的發展,後送治療逐步形成。由於受單純後送的影響,在後送途中很少給予必要的治療,造成後送和治療脱節,不但增加了傷病員的痛苦,而且在長途後送中造成大批傷病員死亡。為減少後送途中傷病員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些國家開始採用醫療和後送相結合的分級救治(即階梯治療)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交戰國普遍實行醫療與後送相結合的救治體制,蘇聯軍隊從師救護所開始實行按專科分類進行指定性後送的階梯治療。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初期,傷病員主要是安置羣眾家裏和地方醫院治療。1932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軍團和軍成立傷員轉運組織。1933年,開始按兵站線配置兵站醫院,初步形成傷病員分級救治的形式。抗日戰爭時期,大部分傷病員在各軍分區範圍內治療,有的安置在羣眾家裏,有的直接送到根據地後方醫院。解放戰爭時期,開始實行比較正規的分級救治,傷病員以逐級後轉為主,前接為輔。後送工具主要是擔架、馬車,部分是汽車。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建立了野戰區和後方區。野戰區又分為作戰區和兵站區。作戰區設連搶救組,營、團、師救護所,軍醫療所。兵站區設前沿兵站醫院、中途兵站醫院和基地醫院,對傷病員實施醫療後送。後方區設後方醫院,收容治療傷病員。在歷次邊境自衞反擊作戰中,沿用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醫療後送體制,在戰術區連設搶救組,營、團、師設救護所;在戰役後方區,設野戰醫院和基地醫院;在戰略後方區設後方醫院。按統一規定的救治範圍,對傷病員實施分級救治,救治水平明顯提高。後送工具有擔架、汽車、救護車、裝甲救護車、衞生列車、直升機、飛機和船隻等。醫療後送包括傷病員醫療工作和後送工作。傷病員醫療工作主要內容有:搶救火線或現場負傷人員,儘量減少陣亡;優先搶救危重傷員,努力減少傷員死亡;重點防治創傷感染,適時進行清創手術;分級留治輕傷員,傷愈後及時補充部隊;積極防治疾病,減少非戰鬥減員;組織專科治療,爭取良好的治療效果。傷病員後送工作主要內容有:制定傷病員後送計劃;進行後送分類,做好傷病員後送前醫療處理和後送途中傷病員的防衞安排;填寫醫療後送文書等。①迅速及時。對休克、窒息、大出血及重要臟器損傷的傷員,要不失時機地組織搶救。對大多數傷員,力爭在傷後1小時內到達營救護所,2~3小時到達團救護所,4~6小時到達師救護所。②連續繼承。各級救治工作要按救治範圍的規定,前後連續地進行。前一級救治工作要為後一級救治做好準備,創造條件,爭取時間;後一級要在前一級救治的基礎上實行新的救治,使救治措施緊密銜接,逐步完善,避免不必要的重複。③安全後送。後送時要完備傷票、野戰病歷、醫療後送文件袋等醫療後送文件,嚴格掌握後送指徵,選擇正確的後送體位,指派護送人員。後送中注意減少運輸和自然條件的不良影響,避免傷病情況惡化或途中死亡,預防因敵人襲擊發生意外傷亡。在未來戰爭的醫療後送中,救治力量將會盡量前伸,並充分使用快速後送工具,減少救治階梯或實施越級後送,加快後送速度;充分利用現代醫學科學技術新成就和多功能、機動性強的醫療設施,對傷病員進行救治,以提高救治質量。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