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醉太平·春晚

鎖定
《醉太平·春晚》是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詞。此詞題為《春晚》,實寫“閨情”。詞中並未讓那位閨中人吐露情懷,而是通過精細的觀察,寫她的神態、寫她的妝束、寫她的行動,並用富貴人家的花園、香徑、鞦韆和晚春景色層層烘托,其人已宛然在目,其心態變化,也歷歷可見。靈活地運用傳統畫法,把“以形寫心”和“以景傳情”結合起來,把那種難以明言的情感寫的生動感人。這首詞把封建社會中一位深閨女性的內心苦悶寫得如此真切,不獨藝術上很有特色,其思想意義,也是積極的。
作品名稱
《醉太平·春晚》
出    處
稼軒長短句
作    者
辛棄疾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體裁

醉太平·春晚作品原文

醉太平·春晚
態濃意遠,眉顰笑淺,薄羅衣窄絮風軟。鬢雲欺翠卷。
南園花樹春光暖,紅香徑裏榆錢滿。欲上鞦韆又驚懶,且歸休怕晚。 [1-2] 

醉太平·春晚作品註釋

①態濃句:杜甫麗人行》:“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2] 

醉太平·春晚作品鑑賞

醉太平·春晚文學欣賞

此詞題為《春晚》,實寫“閨情”。“春晚”之時,深閨女性自有難以明言的複雜情懷,但作者並非女性,沒有高超的水平,對於那種連作者本人都難以明言的情懷是不可能寫得生動感人的。
讀完全詞,就知道作者並未讓那位閨中人吐露情懷,而是通過精細的觀察,寫她的神態、寫她的妝束、寫她的行動,並用富貴人家的花園、香徑、鞦韆和晚春景色層層烘托,其人已宛然在目,其心態變化,也歷歷可見。靈活地運用傳統畫法,把“以形寫心”和“以景傳情”結合起來,乃是這首小詞最突出的藝術特色。
“態濃意遠”,原是杜甫麗人行》中的成句,用以表現麗人的姿態凝重、神情高雅,其身份也於此可見。“眉顰笑淺”,寫她雖愁也只略皺眉頭,雖喜也只略展笑顏,非輕浮放縱之流可比,其教養也於此可見。“薄羅衣窄絮風軟”,既寫服妝,也寫時光。北宋詩人蔡襄《八月九日詩》:“遊人初覺秋氣涼,衣不禁風薄羅窄。”而當“絮風”輕“軟”之時,正好穿那窄窄的“薄羅衣”。“羅”那麼“薄”,“衣”那麼“窄”,其輪廓之分明,體態之輕盈,已不言而喻。徐步出閨,迎面吹來的是飄蕩着朵朵柳絮的軟風,不知她又有什麼感觸。“鬢雲欺翠卷”一句,頗難索解。如果把“翠卷”看作“欺”的賓語,那它便是一個名詞,可是實際上並沒名叫“翠卷”的東西。那個“翠”字,看來也取自杜甫的《麗人行》。《麗人行》寫麗人“頭上何所有?翠為盍葉垂鬢唇。”是説用翠玉製成的盍葉垂在鬢邊。盍葉,是婦女的一種頭飾。“鬢雲欺翠卷”就語法説,“鬢雲”是主語,“卷”是謂語,“欺翠”則是動賓結構的狀語,修飾“卷”。“欺”,在這裏是“壓”或“淹沒”的意思,“翠”,即指翠玉製的盍葉。全句寫那位女性鬢髮如雲,“卷”得蓬鬆而又低垂,以致淹沒了盍葉。
下片頭兩句似乎單純寫環境、寫景物,實則用以烘托人物。第一句是説她走到“南園”,看見“花樹春光”,而且感到“暖”。第二句是説她漫步於“南園”的“徑裏”,看見片片飛紅,嗅到陣陣花香,踏着滿徑榆錢。上片的“絮風”和下片的“春光暖”、“榆錢滿”,都傳送春天即將消逝的信息,既點《春晚》之題,又暗示女主人公由此引起的情感波瀾。韶華易逝、紅顏易老,但她還是孤零零的,偶然走出深閨,來到“南園”,也無人同遊共樂。
結尾兩句,層層轉折,曲盡女主人公的心理變化。“欲上鞦韆”,表明一見鞦韆,又喚回少女的情趣,想盪來盪去,嬉笑作樂。“又驚懶”,表明單身獨自,沒有心情打鞦韆。“驚”字、“懶”字,用得十分神妙。“欲上鞦韆”而終於不想上,並非由於“懶”,偏不肯説出真實原因而委之於“懶”,又加上一個“驚”字。是説連鞦韆都不想上,竟“懶”到這種地步,自己都感到吃驚。不想打鞦韆,就歸去吧。“且歸”一頓,而“休怕晚”又是一層轉折。實際情況是想玩又懶得玩,且歸又不願歸。深閨那麼寂寞,歸去也沒有意味。於是在“且歸”的路上,思潮起伏,愈行愈緩。妙在仍不説明真實原因,彷彿她迷戀歸途風光,在家庭中也很自由,回家甚“晚”,也不用“怕”。
這首詞把封建社會中一位深閨女性的內心苦悶寫得如此真切,不獨藝術上很有特色,其思想意義,也是積極的。

醉太平·春晚名家評析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集中作《金荃》麗句者無多,此作情態俱妍。結句有絮飛春晝、日長人倦之意;且有少陵“一卧滄江驚歲晚”、“扁舟一系故國心”之感。 [3] 

醉太平·春晚作者簡介

辛棄疾像 辛棄疾像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冑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4] 
參考資料
  • 1.    賀新輝.宋詞鑑賞辭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820-822
  • 2.    辛棄疾.稼軒詞編年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93
  • 3.    辛棄疾.辛棄疾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68
  • 4.    《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