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醉太平·春情

鎖定
《醉太平·春情》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所作的一首散曲。該曲用美麗的春景來反襯一個美麗女子的苦悶心情,表達了作者對這個女子的同情,以及對她青春年華的逝去的嘆息。
作品名稱
醉太平·春情
作    者
張可久
創作年代
元代
作品出處
《全元散曲》
文學體裁
散曲
宮    調
正宮
曲    牌
醉太平

醉太平·春情作品原文

〔正宮〕醉太平·春情
烏雲髻松,金鳳釵橫。
伯勞飛燕自西東①,惱離愁萬種。
碧溶溶滿溪綠水桃源洞②,淡濛濛半窗白月梨雲夢,恨匆匆一簾紅雨杏花風③。
把青春斷送。

醉太平·春情註釋譯文

醉太平·春情詞語註釋

①“伯勞”句:古樂府《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伯勞,鳥名,又名。
②桃源洞:仙洞。陶淵明桃花源記》謂“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但元曲則多指劉阮入天台故事。今浙江天台亦有桃源洞,傳為漢人劉晨阮肇遇仙處。
③紅雨:桃花花瓣墜落如雨。

醉太平·春情作品譯文

烏黑如雲的柔發,挽一個髻子蓬蓬鬆鬆。
取一支金鳳釵,胡亂地橫插在當中。
伯勞西去,燕子飛東,惹起了離人的閒愁萬種。
一溪綠水導入桃源仙洞:相聚的日子是多麼美滿和融。
明月梨花照映着半窗幽夢,那憧憬和期待已那樣朦朧。
無情的風雨摧折了簾外的桃杏,好景的破滅竟如此匆匆!
就此把春天的芳華斷送。

醉太平·春情作品鑑賞

起首兩句是兩幅剪影,鏡頭卻只是對着人物的局部,作細部的特寫。這兩句又充滿了美與破壞的不諧和性;“烏雲髻”是女子柔黑的頭髮經過精心梳理後挽成的髻子,可如今卻是“松”,較之“雲髻半偏新睡覺”(白居易長恨歌》句)的不整更為不堪,簡直就是《詩經》中所謂的“首如飛蓬”。“金鳳釵”本身也是女子插戴打扮的精美首飾,如今也偏離了正當位置,一個“橫”字大有搖搖欲墜的危險。將這兩句的含義放大,那就是一方面暗示曲中的女子年輕美麗,一方面又從髻亂釵橫的反常中反映了她心情的惡劣。三、四句敍明瞭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她同她的那一位勞燕分飛,一東一西,難怪要“惱離愁萬種”了。女子的這一遭際,是在讀者意料之中的。
然而,作品的下半部分卻出人意外。它不去接敍“離愁萬種”,甚至撇下了女主人公本身,而去純描寫春天的外景。而這種春景又帶有象徵性與啓示性,很難坐實它發生在何處,可以説它也是一幅幅剪影。第一幅是碧溪從桃源洞中流出,一派葱綠的生機與温柔的情調,正是春水方生。第二幅是梨花臨窗如雪,照映在銀色的月光下,所謂“明月梨花同夢”(蘇軾西江月》),雖然美麗,畢竟有一種縹緲迷茫的感覺,這是盛春時分的夜景。第三幅是東風勁吹,簾前桃花落紅如雨,這一句脱化於胡祗通的名句“一簾紅雨桃花謝”(《陽春曲·春景》),不消説是春天在漸漸消逝。末句的“把青春斷送”,就總結了這一結果。“青春”在古漢語中釋作春天,杜甫“青春作伴好還鄉”的詩句就是一證。
正因為這三句鼎足對非一時一地,無固定的受指對象,又緊排在女子因慘別獨居而髻亂釵橫的愁況之下,所以讀者很容易明白這是以景代情,利用景物的喻示導向,來概括地表現女子的愛情經歷。三句由盛而衰,正是她從歡樂美滿到形單影隻的生活過程。這三句景語所象徵的實情,在“語譯”中已試為説明。這樣一來,“青春”也就帶上了雙關意義,又可引申指代青春年華了。
全曲婉約温麗,而又哀感頑豔,“碧溶溶”、“淡濛濛”、“恨匆匆”,充分利用了散曲宜用疊字的優勢,且藏以暗韻,從而造成了纏綿悱惻的情味。以景物象徵人物的處境與心情,尤其耐人尋味。晚期元曲家劉庭信《水仙子》:“霧濛濛丁香枝上,雲淡淡桃花洞口,雨絲絲梅子牆頭。”就學習了這種手法。

醉太平·春情作者簡介

張可久(1270年?--1348年?),字小山,慶元(今屬浙江寧波)人,曾為路吏,轉首領官、桐廬典吏,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隱居杭州西湖。他是專力寫作散曲的作家,內容多寄情名山勝水,抒寫放逸情懷。藝術上清新雅麗,講究煉字、煉句、聲律、對仗技巧,使散曲趨向詩詞化,對後世影響很大,明清有人把他比作“詩中李杜” ,著有《小山樂府》,今傳世有小令853首、套曲9篇。 [1] 
參考資料
  • 1.    本書編委會編.元明清散曲觀止:學林出版社,2015.08:第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