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鄮縣

(寧波古縣名)

鎖定
鄮(mào)縣,因縣治在鄮山北面而得名,範圍包括今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鄞州區北侖區舟山羣島,縣治位於鄮山同谷(舊稱鄮廓,今鄞州區五鄉鎮同岙村)。
中文名
鄮縣
別    名
鄮廓
別    名
鄮城
始置朝代
秦朝
初始縣治
鄮山同谷

鄮縣地名由來

鄮,因地有鄮山得名。鄮山在鄞縣東鄉寶幢鎮南,《光緒鄞縣誌》引《十道四蕃志》:“以海人持貨貿易於此,故名。”,相傳鄮山下是海外人民攜帶百貨來此貿易之所,其山因名為鄮山。鄮山的東北山峯上,傳説有迦葉的左足趾影,臨其上,可以看到阿育王寺,離鄮山不遠的同谷山,谷口可通達鎮海大碶頭(今北侖大碶)。
據《名勝志》稱:谷口舊名為後塘街,有古鄮縣城遺址。稱後塘街者,因此街建在海塘的後面。鄮縣的名稱,由於地有鄮山得名。 [1] 

鄮縣歷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鄞地置鄞、鄮、句章三縣,屬會稽郡。彼時鄮縣轄地為今海曙區、鄞州區以及北侖區,縣治在今鄞州區五鄉鎮寶幢鄮山同谷。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東巡至會稽郡,在鄮縣住了30多天。
新朝王莽天鳳元年(14年),鄮縣改稱海治縣。
東漢光武帝建武初年(25~56年),廢海治縣名,復為鄮縣。
歷經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劃區穩定不變。
東晉隆安四年(400年),孫恩起義軍由海道入浹口(今鎮海口),攻破句章縣城,因此遷治於小溪(今海曙區鄞江鎮)。《嘉慶重修一統志》句章故城條記載:“(句章縣治)有二。一為漢縣,在慈溪縣界。一為晉縣,在今鄞縣南。晉隆安四年,孫恩作亂,劉牢之等討之,改築句章縣於小溪鎮,即此。”
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會稽郡,並鄞、鄮、餘姚三縣入句章縣,縣治遷它山左(今鄞江鎮懸慈村)。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句章縣為鄞州和姚州,原鄞、鄮、句章縣地為鄞州,設州治於三江口(分屬海曙、鄞州、江北)。
唐武德八年(625年),廢鄞州,復改為鄮縣,隸越州。這時的鄮縣包括鄞、鄮、句章三縣地,地方誌上稱為“大鄮縣”,縣治遷治遷至小溪。
唐神龍元年(705年),析寧海縣、鄮縣部分地,始置象山縣,治彭姥村(今象山縣丹城鎮)。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分鄮縣為鄮、奉化、慈溪、翁山四縣,以地屬四明山區,設明州以統之,明州州治和鄮縣縣治均在小溪。
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明州為餘姚郡,下轄鄮、慈溪、奉化、翁山四縣,郡治鄮縣。
唐乾元元年(758年),餘姚郡複稱明州,州治鄮縣。
唐廣德二年(764年),象山縣劃入明州。
唐大曆六年(771年),廢翁山縣,併入鄮縣,鄮縣縣治由小溪遷至三江口,明州州治仍在小溪。
唐元和四年(809年),分鄮縣東境至甬江的海口地區設望海鎮(即後來的鎮海縣),仍屬鄮縣。
唐長慶元年(821年),明州州治遷至三江口,築明州子城,至此州治一直未變,州治與縣治互易,鄮縣還治小溪。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明州刺史黃晟死,武肅王錢鏐奄有其地,置節度使,設明州望海軍,隸吳越國。因後梁太祖朱晃的曾祖叫朱茂琳,茂與鄮同音,避諱改鄮縣為鄞縣,原屬鄮縣東境的望海鎮,升為望海縣(今鎮海區和北侖區),望海縣治在招寶山麓,鄞縣縣治在三江口,至此鄮縣名廢。 [1-2] 
參考資料
  • 1.    寧波建置沿革考  .政協寧波市委員會.2013-09-01[引用日期2023-06-25]
  • 2.    寧波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寧波市志上》.浙江:中華書局,1995: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