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懸慈村

鎖定
懸慈村,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村域面積6.6平方公里,總人口4100人。
中文名
懸慈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

懸慈村簡介

全村由四個自然村組成,總住户1657户,農村在冊户數1189户,在冊人口2765人。山林面積4969畝,實有耕地面積3190畝。有黨員88名,分20個村民小組,共有村民代表59人。2009年農業收入2187萬元,村級集體收入747萬元,村可支配收入450萬元,人均收入達到11048元。

懸慈村歷史文化

懸慈在明代之前稱為“懸磁”,流經懸慈村的清源溪,舊稱紺水,也叫紺溪。《四明談助》載,“溪中多亂石,流水至此,恆有微漣清漪,琮琮琤琤。昔人評古磁雲,‘色如鏡,聲如磬’,是水湛然鏗然,有如冰鑑之懸秋也,故曰懸磁”。宋時金兵入侵中原,有孝子張無擇負母逃至此,聞金兵將至,見有一井,遂懸掛慈母於井中,逃過一劫,後人感其孝,立廟祀之,名懸慈廟,村中石墩木結構風雨橋名叫懸慈橋。

懸慈村懸慈井

懸慈井,當地人叫駝井,俗稱“葑潭”,亦稱“澄浪潭”。“葑”即蔓菁,意指潭底水蔓豐茂。《四明談助》載,“泉深不及膝,以竿探其葑泥,可下數丈,歲旱,溪河皆涸,潭水漫出,滋田數千畝。”澄浪潭温泉常年温度保持在19℃左右,澄浪潭温泉邊建有澄浪潭垂釣休閒園,垂釣園佔地300餘畝,建有垂釣、休閒棋牌室、文化長廊、竹亭等特色建築。

懸慈村懸慈廟

懸慈廟即為紀念孝子張無擇懸慈之德而建,里人劉太公出資修建於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原稱孝子廟,清乾隆年間,里人鮑光重修懸慈廟。原前殿有二道門,上鐫廟匾二塊,上首門懸匾“鮑德廟”,下首門懸匾“劉德廟”,均為紀念劉、鮑修建懸慈廟之功德。後殿大門懸匾一塊,上書“孝感動天”。懸慈廟在文革時遭到嚴重破壞,後又復建。2011年重建的懸慈廟金碧輝煌,富麗壯觀。慈孝文化,生生不息。

懸慈村懸慈橋

懸慈村
懸慈村(1張)
懸慈橋初建於北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四明談助》載,“北通鄞江橋,南通木坑、清秀嶺等處。橋頭有閣,上供文帝。下可憩行人,村中屋舍修整,屢聞書聲,風俗異於他處”。懸慈橋歷代都有整修,民國五年重建後,一直保持了90多年。前些年將橋下4個石墩改為兩個水泥柱。因橋廊腐蝕受損較重,2013年,整體重建,橋下水泥柱已經取消,古橋添新顏。橋全長19米餘,寬4米多,兩岸的橋牆上懸伸出8根石樑,上鋪橫木成為橋台,承託着20根圓木樑,既滿足了橋孔的過水斷面,又減低了對梁材的承重要求,是寧波唯一的石伸臂木樑單孔平板廊橋。在橫樑上立木柱,建橋屋,共有硬山頂青瓦屋8楹,其中正橋上5楹,兩側設1米多高的木板護欄,柱間置橫木條凳,供行人坐息,廊屋兩端建有元寶山牆,正中開着石拱門。橋上共有六副對聯,每聯都含義豐富。其中一副為:“飛虹弌曲映獅峯,紺水千尋回象麓”,獅峯即橋東的獅子山,紺水即橋下紺溪,“紺”指青色,意贊溪水之清澈。象麓指天象巖,位於章水鎮象山村,因山岩形似大象而名。另一聯,“望駝井對孝廟風景依稀,接大嵐通剡溪行蹤絡繹”,橋上可望駝井和孝廟。大嵐位於四明山腹地,意指西面山脈相連,羣峯相接。剡溪,源於新昌與奉化交界的剡界嶺,入溪口後匯成剡江再入奉化江,橋下清源溪,流入鄞江(也叫蕙江)後,在江口也匯入奉化江。此聯意指此橋當年實為交通要道。還有一聯説的是“地近詩人高尚宅,亭鄰佛氏永豐庵”。橋西頭的拱門外就是永豐庵,始建於唐朝,明國重建,興盛時尼姑近百。新中國成立後曾作糧庫使用,現由村民居住,部分房屋已經拆建。高尚宅位於橋東的鮑家磡自然村,是唐代大詩人“四明狂客“賀知章歸隱的宅第。還有兩聯,分別是“立馬斯須別故人,停車邂逅成知己”,“入座盡是風塵客,過橋皆成萍水人”。北行至鄞江(又稱蕙江或下江),可去欣賞重建的鄞江橋,以及郎官第古建築羣、它山堰、它山廟、光溪橋等古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