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明傑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鎖定
鄭明傑,女,1981年9月生,山東人,香港中文大學物理學博士 [1] 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百人計劃”,博士生導師。 2003年-2006年於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獲碩士學位,2006年-2009年於香港中文大學獲物理博士學位,2010年-2014年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2014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工作。作為主要骨幹主持或參與CASL等美國能源部項目三項,並作為骨幹科研人員申報並獲批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核反應堆關鍵材料性能優化高性能數值模擬軟件研發”,負責項目中“RPV輻照脆化趨勢預測應用示範”子課題。已在Phys. Rev. Lett., Phys. Rev. B, J. Nucl. Mater.等雜誌上發表論文40餘篇,在重要國際、國內會議作邀請報告10餘次,並協助組織美國TMS會議材料輻照效應分會。是中國材料研究學會(CMRS)會員、美國材料研究學會(MRS)會員、礦物/金屬/材料學會(TMS)會員、物理學會(APS)會員,擔任了首屆世界能源材料大會核能材料論壇分會主席。獲第13屆中日核材料會議(CJS-13)“傑出青年學者獎”。
中文名
鄭明傑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81年9月
畢業院校
香港中文大學 [1] 
出生地
山東

鄭明傑人物經歷

鄭明傑,1981年生,先後在山東師範大學獲物理學士、北京大學獲光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獲物理博士學位;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從事功能梯度材料的理論設計和核包殼與結構材料的輻照模擬工作。

鄭明傑主要學術兼職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CMRS)會員、美國材料研究學會(MRS)會員、礦物/金屬/材料學會(TMS)會員、物理學會(APS)會員

鄭明傑科研方向

面向先進裂變堆、聚變堆等先進核能系統對材料的性能需求,主要從事先進核能材料設計與服役性能評價研究。主要從事高強韌、耐高温、抗輻照、耐腐蝕材料設計,先進核能系統材料輻照、腐蝕模擬與性能評價,高熵合金設計研發等工作。
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中國科學院國際夥伴計劃“全球共性挑戰專項”等項目多項。設計製備了新型低活化鋼和多主元合金;建立先進核能材料設計與性能評價平台,實現了先進核能系統結構材料的輻照損傷行為預測並評估其安全服役壽命;分析了結構材料的耐高温、抗輻照、耐液態金屬腐蝕機理,並指明材料優化設計的方向。代表性項目:
[1] 國家基金聯合基金重點項目“基於機器學習的燃料包殼合金鉛鉍腐蝕機理研究與優化設計”;
[2] 中科院國際夥伴計劃全球共性挑戰專項“從試錯走向設計—基於晶格畸變調控的抗輻照高熵合金設計研發”;
[3] 國家基金面上項目“低活化鋼中子輻照腫脹的能譜效應及嬗變氣體影響機制研究”;
[4] 國家基金重點項目“輻照條件下純金屬及其合金材料的力學性能研究”;
[5] 863計劃“核反應堆關鍵材料性能優化高性能數值模擬軟件研發”。

鄭明傑科技論文

發SCI、EI等論文40餘篇,在重要國際國內會議上作邀請報告10餘次。 [2] 
近年代表性論文:
[1] A property-oriented design strategy of high-strength ductile RAFM steels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Mater. Sci. Eng. A, 840, 142891 (2022).
[2] First principles study on the dissolution corrosion behavior of RAFM steel in the liquid PbLi, J. Nucl. Mater., 563, 153634 (2022).
[3] Predicting the irradiation swelling of austenitic and Ferritic/Martensitic steels, based on the coupled model of machine learning and rate theory, Metals, 12, 651 (2022).
[4] A quick screening approach for design of multi-principal element alloy with solid solution phase, Mater. Design. 179, 107882 (2019).
[5] Interactions between alloy elements and oxygen at the steel–liquid LBE interface determined from first-principles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Phys. Chem. Chem. Phys. 21 25735-25742(2019).
[6] Phase transformations in reduced-activation duplex alloy Fe52Mn30Cr18 under isothermal heat treatment, Fusion Eng. Des. 147, 111249 (2019).
[7] Large relrod extension induced by lattice distortion in high entropy alloy, Mater. Res. Express 6, 066558 (2019).
[8] The influence of crystal orientation on corrosion behavior of iron in liquid PbLi, J. Nucl. Mater. 509, 212-217 (2018).
[9]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n threshold displacement energies in Fe-Cr alloys, Nucl. Instrum. Methods Phys. Res., Sect. B 419, 1-7 (2018).
[10] Continuum model for hydrogen pickup in zirconium alloys of LWR fuel cladding, J. Appl. Phys. 121, 13 5101 (2017).
[11] Ab initio prediction of threshold displacement energies in ZrC, J. Nucl. Mater. 471, 214-219 (2016).
[12] Defect kinetics and resistance to amorphization in zirconium carbide, J. Nucl. Mater. 457, 343 (2015).
[13] Experimental and ab initio study of enhanced resistance to amorphization of nanocrystalline silicon carbide under electron irradiation, J. Nucl. Mater. 445, 181 (2014).
[14] Amorphization driven by defect-induced mechanical instability, Phys. Rev. Lett. 111, 155501 (2013).
[15] Energy barriers for point defect reactions in 3C silicon carbide, Phys. Rev. B 88, 054105 (201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