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國錩

(植物細胞生物學家)

鎖定
鄭國錩(1914年3月30日—2012年12月10日) [15]  ,江蘇常熟人,植物細胞生物學家、 [1-2]  中國細胞生物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3] 
1943年(中華民國三十二年)畢業於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博物係獲學士學位,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獲國立中央大學碩士學位,1950年底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博士學位,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 
鄭國錩在科學研究方面,鄭國錩教授長期從事植物細胞融合和細胞工程的研究。 [4]  在植物細胞工程方面,鄭國錩指導研究生在花葯和未授粉子房培養、組織培養與植株再生、體細胞胚的發生、原生質體培養、體細胞雜交、抗鹽作物品種的篩選和遺傳轉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5] 
中文名
鄭國錩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4年3月30日
逝世日期
2012年12月10日
畢業院校
重慶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院校
威斯康星大學
職    業
植物細胞學家
主要成就
中國細胞生物學奠基人之一
出生地
江蘇常熟
信    仰
共產主義
代表作品
《細胞生物學進展》
《植物細胞融合與細胞工程》

鄭國錩人物生平

1914年(中華民國三年)3月30日,鄭國錩出生在江蘇常熟縣東張南街一個家境貧寒的農民家庭,高中師範科畢業後成為一名小學教員。 [6]  鄭國錩在家鄉讀完小學,進入太倉中學,克服家境困難,讀完初中。由於成績優異,被保送到太倉中學師範科就讀。 [7] 
1934年(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太倉中學師範科畢業,考入江蘇醫政學院衞生教育科,一年後畢業,任常熟縣教育局衞生教育指導員。 [7]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鄭國錩開始流亡長沙,鄭國錩抱着“科學救國”的信念,堅持自學。 [6] 
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夏,鄭國錩考取了遷往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師範學院博物系。 [6] 
1943年(中華民國三十二年),畢業於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博物系,獲學士學位後留校任助教。 [5] 
1944年(中華民國三十三年)考取重慶國立中央大學研究生。
1947年(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夏研究生畢業,鄭國錩的研究生畢業論文為《搖蚊唾液腺染色體的來源、結構及其與核仁關係的綜合研究》。同年底,鄭國錩獲得獎學金到美國田納西大學攻讀研究生。
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7月,鄭國錩轉到威斯康星大學植物系細胞研究室當研究生兼研究助理。鄭國錩的導師是著名細胞學家、英籍教授CL赫斯金斯(Huskins)。 [6-7] 
1949年-1950年,鄭國錩在美國《遺傳雜誌》發表的有關延齡草、洋葱體細胞染色體減數分裂的兩篇論文。 [7] 
1950年底,鄭國錩以《洋葱低温處理及體細胞染色體減數的數量分析》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7] 
1951年1月,告別導師赫斯金斯教授回到中國。 [7] 
1965年,鄭國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了百合花粉母細胞,發現在染色質穿壁之前,先出現細胞質中細胞器(液泡、線粒體、造粉質體)的穿壁運動,都是從胞間通道穿向另一個細胞。證實了細胞融合是正常現象。 [7] 
1973年,鄭國錩提出假説,認為“核液的川流運動對花粉母細胞間染色質穿壁運動起着直接的推動作用,而原生質中收縮蛋白的主動伸縮運動卻是染色質穿壁運動的主要動力,原生質川流運動和染色質穿壁運動所需要的能源是有氧呼吸後所生成的能,通過ATP釋放高能磷酸鍵形式供給的”。這個假説在對百合、蠶豆、黑麥和洋葱的研究中得到了直接證據。 [7] 
1977年8月,由教育部在北戴河召開的生物學教材建設會議決定,由蘭州大學鄭國錩教授編寫《細胞生物學》高校教材,並草擬《細胞生物學教學大綱》。同年10月,鄭國錩受命草擬的教學大綱被成都教材會議審議通過。 [5] 
1984年7月,鄭國錩又親自主持了在蘭大舉辦的細胞生物學試驗講習班,促進了各校細胞生物學實驗課的順利開設。 [5] 
1998年,發表在Protoplasma雜誌上題為“百合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前期I纖維素酶的細胞化學定位及其與次生胞間連絲形成的關係”一文,解答了國際上幾十年來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即闡明瞭形成胞間連絲所需的酶出現的時間和部位。 [4] 
2003年12月,鄭國錩榮獲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後,將所獲20萬港元獎金全部捐贈給蘭州大學,設立了“鄭國錩生命科學獎學金”,用於獎勵學校生命科學學院品學兼優的本科生。此外,每年還定期悄悄向紅十字會等公益組織捐出數額不菲的善款。 [6] 
2012年12月10日15時06分在蘭州逝世,享年99歲。 [1] 

鄭國錩個人生活

夫人:仝允栩 [8]  ,生物學家; [9] 

鄭國錩主要成就

鄭國錩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5張)
在科學研究方面,鄭國錩長期從事植物細胞融合細胞工程的研究。在早期鄭國錩發表的有關植物體細胞染色體減數的論文提出的體細胞同源染色體在前期分離,後期形成雙紡錘體,最後形成為四個單倍體,是國際細胞學公認為體細胞內出現的染色體減數機理之一。 [6] 
細胞融合方面,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鄭國錩在植物細胞融合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績,國際上與之相關領域的研究論文及成果有近一半是由他們的研究團隊做出的,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認可。鄭國錩於1998年發表在Protoplasma雜誌上題為“百合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前期I纖維素酶的細胞化學定位及其與次生胞間連絲形成的關係”一文,解答了國際上幾十年來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 [6] 
研究了細胞融合的起因、機理及其生物學意義;近年來又進行了胞間連絲胞質通道生物發生的過程及其功能,細胞骨架核骨架與細胞融合運動的關係的研究。首先肯定花粉母細胞染色質穿壁運動是自發的正常生理現象,發現核液運動和收縮蛋白與染色體穿壁運動有密切的關係,而染色體穿壁運動後出現的染色體突變又與核型進化和B染色體的起源有關。在植物細胞工程方面,指導研究生在花葯和未授粉子房培養組織培養與植株再生、體細胞胚的發生、原生質體培養體細胞雜交、抗鹽作物品種的篩選和遺傳轉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2]  [4]  [7]  [10] 
1978年以後,鄭國錩開展植物細胞工程研究,鄭國錩和他的同事用禾穀類糧食作物小麥、穀子和玉米,藥用植物歐當歸、當歸以及豆科牧草紅豆草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原生質體的分離、培養,成功地從小麥(甘麥8號)、歐當歸、紅豆草、穀子等植物原生質體培養成了再生植株,玉米獲得分化的芽。對小麥幼穗胚性愈傷組織的誘導條件,原生質體分離、培養、分裂和植株分化條件都進行了多方面探索,取得了再生植株。 [7] 

鄭國錩論文著作

鄭國錩先後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 [10] 
鄭國錩 院士 鄭國錩 院士
1:Huskins,CLand KCCheng,Segregation and Reduction in Somatic Tissue,IVReductional Grouping Induced in Allium Eepa by Low Temperature,JHeredity,1950:41(1):13~18. [7] 
2:鄭國錩,百合花粉母細胞中染色質胞間轉移及新核形成的過程,植物學報,1955:4(3):223~238。 [7] 
3:Cheng,KC,On the Process of Intercellular Migration of Chromatin Substance and New Fromation of Uncleus in the Pollen Mother Cell of Lilium sutchuensuse France,Scientia Sinica,1956:5(3):497~507. [7] 
4:鄭國錩、王耀芝,花粉母細胞中染色質穿壁轉移現象的普遍性和一致性,植物學報,1956,5(4):363~376。 [7] 
5:鄭國錩、陳濟世、楊慶蘭,花粉母細胞中染色質穿壁轉移現象的機制,蘭州大學學報,1959(1)。 [7] 
6:鄭國錩,細胞內去氧核糖核酸(DNA)恆定論問題的討論,遺傳學報集刊,1963(2)。 [7] 
7:鄭國錩、聶秀菀、楊慶蘭,小孢子發生過程中花粉母細胞間染色質穿壁轉移現象與機械損傷和固定液作用的關係,植物學報,1964,12(4):289~303。
8:鄭國錩,論染色體的結構與功能的統一問題,科學通報,1965(12),1059~1072。 [7] 
9:鄭國錩、聶秀菀、楊慶蘭,花粉母細胞中染色質穿壁運動機理的探討,植物學報,1973,15(1):53~63。 [7] 
10:鄭國錩,聶秀菀、楊慶蘭,細胞融合在物種起源上的作用,科學通報,1973,279~282。 [7] 
11:鄭國錩,細胞融合(綜述評論),遺傳學報,1974,1(1):117~124。 [7] 
12:鄭國錩、聶秀菀、楊慶蘭,細胞融合的光學與電子顯微鏡觀察及其變異和進化關係的探討,植物學報,1975,17(1):60~69。 [7] 
13:鄭國錩,細胞工程學在遺傳與育種上的應用,生物物理與生物化學進展,1978(2):33~40。
14:鄭國錩、聶秀菀、楊慶蘭,黑麥花粉母細胞中染色質穿壁轉移與染色體數目改變的關係,植物學報,1980,22(3):216~220。 [7] 
15:鄭國錩、楊慶蘭、鄭永人,曼陀羅花粉母細胞中染色質穿壁轉移的方式與染色體數目改變的關係,植物學報,1982,24(2):103~108。 [7] 
16:鄭國錩,從植物的進化看細胞融合與染色體畸變,進化論選集(紀念達爾文逝世一百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選編),科學出版社,1983。 [7] 
17:王以秀、聶秀菀、鄭國錩,鬆弛素B對花粉母細胞中染色質穿壁的影響,植物學通報,1984(4):39~41。 [7] 
18:聶秀菀、王以秀、鄭國錩,百合花粉母細胞胞間連絲通道的透射與掃描電鏡觀察,植物學報,1984,26(1):34~37。 [7] 
19:鄭國錩、聶秀菀、王以秀,百合花粉母細胞間細胞融合期間腺苷三磷酸酶活性的細胞化學定位及其與染色質胞間轉移的關係,植物學報,1985,27(1):26~32。 [7] 
20:鄭國錩,細胞融合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大自然探索,1985(4)。 [7] 
21:鄭永人、楊慶蘭、鄭國錩,春小麥雜種及其親本花粉母細胞染色質穿壁運動的研究,西北植物學報,1985,5(1):58~61。 [7] 
22:王新宇、鄭國錩,蠶豆花粉母細胞中染色質穿壁轉移與染色體的變的關係,植物學報,1985,27(2):141~147。 [7] 
23:鄭國錩、聶秀菀、陳尚文,花粉母細胞中染色質穿壁前次生胞間連絲形成的研究,實驗生物學報,1987,20(1):1~5。 [7] 
24:Zheng,GC,Yang,Q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ytomixis,Chromosome Mutation and Karyotype Evolution in Lily,Caryologia,1987,40(3):243~259. [7] 
25:王崇英、鄭國錩,洋葱雄配子體發育過程中染色體數目變化與染色質胞間轉移的關係,植物學報,1987,29(3):247~253。 [7] 
26:許耀、賈敬芬、鄭國錩,酚類化合物促進根瘤農桿菌對植物離體外植體的高度轉化,科學通報,1988,33(22):1745~1748。 [7] 
27:鄭國錩,染色體結構的新概念,細胞生物學進展,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7] 
28:許耀,賈敬芬、鄭國錩,TIT-DNA基因在天仙+煙草體細胞中導入、表達及再生,中國科學B輯,1989,488~493。 [7] 
29:任延國、賈敬芬、鄭國錩,小麥幼穗愈傷組織原生質體培養再生植株,科學通報,1989,9:693~695。 [7] 
30: 路鐵剛、鄭國錩,細豆草體細胞胚胎發生早期DNA、RNA和蛋白質合成動態變化,植物學報,1989,31(10):757~762。 [7] 
31:路鐵剛、王義琛、鄭國錩,玉米花粉胚狀體發育過程中DNA、RNA、蛋白質含量及合成動態變化,遺傳學報,1990,27(6):449~454。 [7] 
32:Ren,YG,Jia,JF,Zheng,GC,Plantlet Regeneration from Protoplasts of Millet(Setavia Italica L)Chinese JBot1990,2(2):103~108. [7] 
33:鄭永人、楊慶蘭、鄭國錩,黑麥B-染色體起源的研究,中國科學(B輯),1990,(7):701~707。
34:王新宇、聶秀菀、鄭國錩,黑麥小孢子母細胞分離、培養及細胞融合現象的觀察,西北植物學報,1991,11(4):261~265。 [7] 
35:王新宇、聶秀菀、鄭國錩,黑麥小孢子母細胞核基質超微結構研究,電子顯微鏡學報,1991,10(3):238~243。 [7] 
36:鄭國錩、翟中和主編,細胞生物學進展,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7] 
37:鄭國錩主編,生物顯微技術(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8:鄭國錩編著,細胞生物學(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9.:鄭國錩、翟中和主編,細胞生物學進展,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0:王新宇、聶秀菀、鄭國錩,植物小孢子母細胞胞間細胞融合通道的超顯微結構研究,西北植物學報,1996,16(2):89~103。 [7] 
41:王新宇、郭風勁、聶秀菀、鄭國錩,洋葱鱗莖薄壁細胞原生質體胞質肌動蛋白微絲骨架的形態與結構,實驗生物學報,1996,29(2):169~177。 [7] 
42:徐濤、張曉紅、聶秀菀、鄭國錩,百合花粉母細胞核骨架的超微結構觀察,植物學報,1997,39(1):11~15。 [7] 
43:鄭國錩、王新宇、聶秀菀、郭光沁,細胞融合研究的進展與展望,中國科學基金,2000,1:19~22。 [7] 
44:Zheng,G-C,Wang,X-Y,Nie,X-W and Guo G-Q,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Cytomixis Studies,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2000,8(1):17~20. [7] 
45:鄭國錩編著,植物細胞融合與細胞工程,鄭國錩論文選集,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7] 

鄭國錩人才培養

執教六十週年暨90華誕學術研討會合影 執教六十週年暨90華誕學術研討會合影
鄭國錩長期從事生物學教學和科研工作。在教學工作方面,為國內培養了大量細胞生物學教學與科研人才。在蘭州大學生物系執教五十餘年,長期從事生物學基礎課和實驗課的教學任務和細胞生物學研究生的指導工作,已畢業博士研究生18名,碩士研究生32名,這其中大部分已成為國內外學術帶頭人和各單位的領導骨幹,如學生王崇英、 [10]  曹孜義 [3] 

鄭國錩社會任職

鄭國錩
鄭國錩(12張)
1980年,當選為中國細胞生物學會副理事長,還曾任甘肅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7] 
歷任蘭州大學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系主任、名譽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學術委員兼研究員,杭州大學生物系客座教授,中國細胞生物學奠基人,科學院資深院士。曾任國務院第一屆學位委員會學科組成員,中國細胞生物學會副理事長、細胞生物學教學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植物學會常務理事、植物細胞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卷委員,《細胞學》副主編,國家教委高校理科生物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細胞生物學編審組組長。《植物學報》、《實驗生物學報》、《西北植物學報》、《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編委,《細胞生物學進展》主編,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科協副主席。 [11] 

鄭國錩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 2011    獲“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CST傑出貢獻獎”[10]     (獲獎)    
  • 2003    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4]     (獲獎)    
  • 1987    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甘肅省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4]     教材《細胞生物學》和《生物顯微技術》    (獲獎)    
  • 1986    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4]     (獲獎)    
  • 1985    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4]     (獲獎)    
  • 1947    獲得了美國田納西大學動物和昆蟲系的獎學金[6]     (獲獎)    
榮譽稱號
  • 1999    榮獲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號[4]     (獲獎)    
  • 1999    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10]     (獲獎)    

鄭國錩親屬成員

父親鄭國熙從事農業勞動,母親董寶瑜為家庭婦女。 [7] 

鄭國錩人物評價

鄭國錩是蘭州大學堅守精神的最傑出代表,這個堅守有對學校的堅守、對事業的堅守,甘於坐冷板凳,甘於默默無聞,甘於把畢生精力奉獻於基礎學科。學習先生的精神風範最突出的是學習他的堅守精神和這種精神背後所藴含的理想追求和人格境界。(蘭州大學校黨委書記王寒松 [12] 
鄭國錩院士生活上勤儉樸素、為人師表,教學中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科研上勇於創新、執着探索,是“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蘭大精神最真實的詮釋。要以鄭國錩院士為榜樣,專心科研,淡泊名利,嚴謹治學,惜才愛學。(蘭州大學 [12] 
鄭國錩院士為生命科學界、為蘭州大學留下來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這個財富將會一直照耀着我們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鼓勵着我們去追求真理,鼓勵着我們去開拓創新。我們應該學習鄭國錩先生的人文風範和高尚的師德,把鄭國錩院士的精神落實在行動中,體現在行動上。(蘭州大學副校安黎哲 [13] 
鄭先生卻從未有過“孔雀東南飛”的想法,依然專心學術,依然無私的把自己所有才華和畢生精力奉獻給了地處祖國西部的蘭州大學。(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崇英評 [14] 
鄭國錩先生投身於祖國的科研、教育事業,學習先生就是要學習他對於知識的渴望,對於自己事業的終身追求。(蘭州大學學生張驍評 [14] 

鄭國錩後世紀念

2014年3月30日,鄭國錩院士誕辰100週年之際,在蘭州大學舉行了“細胞活動與逆境適應”學術研討會暨鄭國錩院士誕辰一百週年紀念活動。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