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一初

鎖定
鄭一初,字朝朔,號紫坡,揭陽縣官溪都藍橋鄉(今榕城區仙橋籃兜村)人,生於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
他出於世代書香門第,從小聰穎好學,天資敏悟,在兒輩中是個出類拔萃人物。
中文名
鄭一初
民    族
籍    貫
揭陽縣官溪都藍橋鄉
出生日期
明成化十二年(1476)
逝世日期
明正德八年(1513)
出生地
揭陽縣官溪都藍橋鄉
朝朔
紫坡

鄭一初人物生平

鄭一初,字朝朔,號紫坡,揭陽縣官溪都藍橋鄉(今榕城區仙橋籃兜村)人,生於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
他出於世代書香門第,從小聰穎好學,天資敏悟,在兒輩中是個出類拔萃人物。及長,滿腹經綸,品德高尚,又一表人才,很受鄉人稱譽。
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26歲,鄭一初上省參加鄉試,得中舉人,名揚梓里。
弘治十八年(1505年),上京參加會試,登進士。翌年,新皇帝登基,改元“正德”。皇帝朱厚照見新科進士鄭一初儀表不凡,品德高尚,學問淵博,任職期間重名節,勤政務,正氣凜然,十分看重他。召見對策後,御賜銀盅二對,盅上書寫“飛龍欽賜”四字,以資勉勵,十分榮耀。當時朝中王守仁(人稱“陽明先生”)任兵部尚書兼都察御史,他是明代著名理學家、教育家,他發展了陸九淵學説,提倡“良知、良能”為中心的理學,成為姚江學派領袖,在儒學界中影響極大,一時從學者甚眾。王守仁德高望重,朝野間聲譽卓著,弟子甚多,鄭一初也拜在其門下。王守仁見鄭一初博學多才,滿懷正氣,品德高尚,辦事精幹,對學習孜孜不倦,知是有用之才,故也特別看重他。鄭一初有了皇帝的信任,王陽明先生的器重,雖為官不久,也小有名氣。

鄭一初高風亮節

當時朝中宦官劉瑾專權,皇帝又十分信任他,忠義之士受到排斥,致朝政日非。王守仁等大臣,多次奏請除奸,都遭皇帝斥責,王守仁被貶至貴州龍場當驛丞,其他大臣便都緘口不敢再言。鄭一初官小言微,鋤奸無力,閹黨則多次籠絡,許以高官厚祿,鄭一初憤而掛冠,託病辭歸故里。他回家後於紫陌山(俗稱“鳥木山”)築一書軒,名為“紫坡台”,潛心講學,課育後代,過半隱居生活。他於紫坡台自撰一聯雲:“萬卷講皇王帝霸,格天事物屬儒生;四時詠雪月風花,樂地情懷歸隱士”。以表其志(舊縣誌有錄)。正是因為鄭一初不願與閹黨同流合污,歸居紫坡台,才會使這裏以至紫陌山受到世人的推崇,成為潮汕文人視為不畏權貴,高風亮節的聖地,視為中國正統儒家思想的縮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紫陌山並不高大,也無特別之處,就因為有了名人史蹟,才能成為揭陽八景之一之“紫陌春晴”。

鄭一初以身殉職

正德四年(1509),劉瑾伏誅,朝廷重啓忠義之士,王守仁官復原職,並推薦啓用鄭一初。皇帝派員到鄭家調查,看鄭一初辭官後在家所做何事。到了藍橋鄭家,只見有兩間破舊小屋,周際蕭條冷落,可見家境貧寒。門邊有一老婦正在織蔴,正是一初老母,而鄭一初則在紫陌山上講課授徒。情況回奏後,皇帝便宣召他進京,授予御史之職,巡按雲南道。鄭一初受命立即奔赴雲南,到任後即整肅吏治,清查積案,打擊貪官。不數月而地方風紀肅然,政治清明,人民歡聲載道。可惜鄭一初原以抱恙,任職期間又日夜操勞,加速病情惡化,僅四月時間,便歸家養病。途至杭州便與世長辭。時為正德八年(1513),年僅38歲。 [1] 

鄭一初紫坡台

鄭一初的靈柩後來由其子鄭大侖及同朝為官的潮人國舅陳北科扶歸,葬於紫坡台後面山岡。朝中兵部尚書王守仁聞之,悲痛不已,為其撰寫祭文,高度評價了鄭一初的為人與政績。祭文末尾有:“遙望紫雲,有淚如霰,嗚呼哀哉,予復何言!”之句,痛惜之情,溢於言表。又手書一 “陌音如在”四字贈送鄭家,寄託哀思(後鄭家刻成木匾,掛於堂中,永為紀念,至今猶存)。當年,朝野唁弔者絡繹不絕。
鄭一初從登進士走上仕途,僅12年時間,而在這段時間中,還有近半在紫坡台度過。在這短暫的時光中,他給官場獻出了卓越的政績,留下了千秋的清譽,受到朝野人們的崇敬。他創建的紫坡台,記載着古代的一種文明,幾百年來,無數的文人雅士都到此憑弔。雖只有殘牆斷柱,一片寧靜的廢墟,但卻能給後人無限的沉思與啓迪。
鄭一初有不少詩文,收錄於舊《揭陽縣誌》藝文編中,《榕城區志》為其立傳。他的兒子鄭大侖,後來是嘉靖時代的嶺東名儒,曾任浙江湖州的教諭,是狀元林大欽、翰林鄭一統、知州陳宗虞的老師。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