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鶴翔

(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

鎖定
鄧鶴翔,男,1985年4月生,湖北武漢人,博士,現任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7]  2007年在復旦大學取得學士學位,早期在趙東元院士課題組從事介孔材料研究。2011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取得化學博士學位,導師為Omar Yaghi教授,研究方向為晶態納米孔材料MOFs的系統性設計與合成,同年獲得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2012至2013年先後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國家實驗室(LBNL)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3年初加入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任青年學科帶頭人。共青團湖北省第十五屆委員會副書記。 [6] 
中文名
鄧鶴翔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北省武漢市
出生日期
1985年04月
畢業院校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學位/學歷
博士 [7] 
職    業
教師
主要成就
武漢大學青年學科帶頭人
2003年獲中國高中生化學競賽
全國一等獎
職    稱
教授

鄧鶴翔人物經歷

鄧鶴翔人物簡介

鄧鶴翔被引入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或是該校最年輕教授。2007年復旦大學本科畢業,2011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化學博士學位,先後在該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曾三次參與完成美國能源部重大項目,兩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發表文章。 [1] 

鄧鶴翔教育經歷

2003.06-2007.06 復旦大學化學系大學本科
2008.05-2011.12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化學與生物化學系博士研究生 [7] 

鄧鶴翔工作經歷

2011.12-2012.03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化學與生物化學系 博士後
2012.04-2013.04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博士後
2013.05- 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 教授 [7] 

鄧鶴翔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為有機、無機分子的導向性組裝;綠色多孔材料;綠色儲能納米材料;以及固體納米材料在氣體儲存與分離、節能減排、選擇性催化等方面的應用。曾在Science、Nature Chemistry等著名國際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研究成果被Nature Chemistry,C&EN,Science Daily,Asian News International,Nanotechnology Now等媒體報道,單篇引用達220多次。申請專利6項,其中已被授權5項。先後參與五項重大研究項目,包括三次參與完成美國能源部以氫能源、天然氣儲存與利用、二氧化碳分離及轉化為主題的重大項目。課題組與多個世界頂尖實驗室以及國際大型研究中心有廣泛及深入的交流合作。

鄧鶴翔主要成就

鄧鶴翔
鄧鶴翔(1張)
2003年,鄧鶴翔喜獲中國高中生化學競賽全國一等獎,並且獲得了奧林匹克化學競賽全國決賽二等獎,並保送進了復旦大學;
2003年—2007年 復旦大學 本科; [2] 
2011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取得化學博士學位,導師為Omar Yaghi教授,研究方向為晶態納米孔材料MOFs的系統性設計與合成,同年獲得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
2012至2013年先後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國家實驗室(LBNL)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13年初加入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任青年學科帶頭人。現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 [3] 
2011年12月,年僅26歲的鄧鶴翔就獲得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博士學位,並在該校繼續念博士後。期間,他學業上碩果累累,2010年獲優秀研究生獎,2010年獲美國化學協會年會學生獎學金,2011年獲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2012年至2013年先後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國家實驗室(LBNL)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在讀博士期間,鄧鶴翔的研究方向為晶態納米孔材料MOFs的系統性設計與合成,並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和《科學》雜誌上共發表三篇論文,這成就了他日後作為教授的理論基礎。
重大成果
1、Deng,H.,Grunder,S.,Cordova,K.,Valente,C.,Furukawa,H.,Hmadeh,M.,Gándara,F.,Walley,A. C.,Liu,Z.,Asahina,S.,Kazumori,O’Keeffe,M.,Terasaki,O.,Stoddart,J. F.,& Yaghi,O.M. Large pore apertures in a series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Science 336,1018-1023(2012)
2、Deng,H.,Olson,M. A.,Stoddart,J. F.,& Yaghi,O. M.Robust dynamics. Nature Chem. 2,439-443(2010)
3、Deng,H.,Doonan,C. J.,Furukawa,H,Ferreira,R. B.,Towne,J.,Knobler,C.B.,Wang,B.,& Yaghi,O. M. Multiple functional groups of varying ratios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Science 327,846-850(2010)

鄧鶴翔社會任職

美國化學協會會員 Member,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
美國多功能納米構建中心會員 Member,the center on Functional Engineered Nano Architectonics(FENA)
伯克利中國能源論壇(Berkeley China Energy Forum)創始人之一

鄧鶴翔獲獎記錄

2011年獲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
2011年獲美國化學協會年會學生獎學金,UCLA
2010年獲優秀研究生獎,UCLA
2010年獲美國化學協會年會學生獎學金,UCLA
2003-2007年獲復旦大學優秀學生獎學金
2003年獲中國高中生化學競賽全國一等獎,冬令營銀牌
2020年8月,入選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 [4] 

鄧鶴翔網友議論

2013年5月19日,網爆武大出現85後教授。武大人事部相關負責人稱,教授叫鄧鶴翔,生於1985年4月,不久前剛被引入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是該校最年輕教授。 [2] 
85後教授引來網友羨慕無數
2013年5月18日,“PETD亞洲善待博士組織”的一條微博在網上炸開了鍋。“1985年出生的年輕教授,這是要逆天嗎?”博主找出武大新引進的學者鄧鶴翔,這位生於1985年4月的陽光男孩,被引入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後被評定為教授。
“都是85的,人家都教授了,我博士還沒畢業,情何以堪!”網友們各種羨慕嫉妒恨,一時間微博轉發量上千。不少網友直呼:博士後們原來並非都“聰明絕頂”,“學霸也可以是高富帥”!
求證:是武大新引進的博士後海歸
登錄武大化院網站,確在師資隊伍的教授一欄找到了鄧鶴翔的簡歷。根據簡歷,小鄧2011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化學博士學位,先後在該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2013年初,加盟武大化院,現為該院教授。
據瞭解,鄧鶴翔是武漢人,畢業於武漢49中。他曾三次參與完成美國能源部重大項目,兩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發表文章。
武大人事部相關負責人稱,小鄧是不是該校最年輕的教授?對方稱,“應該是”。武大化院院長及分管人才工作的副書記都表示,人才剛引進不久,不希望被過多關注。 [5] 
70後成科研主力80後教授並不罕見
據瞭解,鄧鶴翔不是武漢首個受媒體關注的80後教授,80後海歸袁荃就成為武大化院最年輕女教授。
“80後教授襲來在全國都是一個趨勢”,武大人事部副部長盧昌寧表示,70後已成該校科研、教學主力,從海外引進的80後不再是鳳毛麟角。“
80後教授多有海歸背景
觀察發現,活躍在武漢高校的80後教授皆有海歸背景,多從事自然科學領域研究。
海歸背景是否成為回國任教授的關鍵因素?武大人事部副部長盧昌寧介紹,“學校各院系引進這些青年人才,既看中他們的學術水平,也符合學科發展需要,比如袁荃研究的稀土領域、鄧鶴翔研究的綠色能源儲存領域,都處於國際前沿,彌補了院系相關學術領域的空白”。
他還表示,這些海外人才評教授,都通過了院系學術委員會的教授資格審查,符合學校的職稱評定標準,“與年齡無關”。 [3] 
參考資料